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6.01K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

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

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2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計算方法和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用計算器來探索一些積的變化規律。

本課的教學思路:用口算匯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數變化的對比題,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後,教師板書:3564×158=?你能口算嗎?怎麼辦?使學生明白用計算器方便我們進行大數目的或複雜的運算。

新課教學,出示教材中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積的變化是什麼意思?跟誰比變化了?怎樣計算?在計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你覺得積會怎樣變?能提出你的猜想嗎?然後學生藉助計算器進行計算,填寫教材中的表格。集體交流,提出問題:你的猜想正確嗎?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還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寫出一道算式,運用剛才的方法去試一試,並在你的小組裡交流。小組彙報,並總結出積的變化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得到的積就是原來的積乘幾。

鞏固練習,由淺入深。先是模仿例題的練習,根據規律直接填表;然後是直接根據一道算式填出變化後的得數;最後是應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購買同一種商品,數量發生變化,總價也跟著發生相同的變化。

課堂小結,一是所學知識,二是研究問題的方法(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規律——解釋應用),同時進一步激勵學生進一步研究:如果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同時變化呢,積會怎麼變?

教學後,有幾點體會:

一、在充分經歷中感悟。

在本課教學中,我就充分注意這一點,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大量的舉例、充分地觀察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煉。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此時,我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

不足之處:

一、教師的語言不夠凝練。如:引導學生用計算器探索變化規律時,提的問題太多,不利於學生獨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題練習,當學生沒有自覺地應用規律進行計算時,教師缺乏耐心,直接請發現規律的同學起來說。如果當時能引導這位同學觀察一下,因數怎樣變化的,能不能不計算就報出積是多少?等待會讓課堂和諧和大氣。

三、練習設計可以更有深度。如:設計逆向思維的練習,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積的變化求因數的變化;拓展練習——因數同時變化,求積等。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課題是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的基礎上探索積的變化規律。

在講新知識之前,讓學生先明確關係:因數X?因數=積。引導學生思考:若改變其中的一個因數不變,改變另一個因數,積灰髮生怎樣的變化?教師作出正確的指引,可以節約課堂時間。隨後給出兩組算式(教材例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發現和歸納出積的積的變化規律,再讓學生分別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和運用規律求得數的方法,對積的變化規律進行驗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嚴謹性,最後進行鍼對性習題鞏固。

在練習設計上,難度層次分明。先是運用規律計算有規律算式,進而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上發現還有一些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

1.在引入方面,學生更能接受把舊知識向新知識過度的方式的學法

2.在驗證環節上,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題目難度,本課上驗證環節應降低難度,計算太難會導致重點發生偏離,無法突破。

3.在進行一些探索活動的設計時還應更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個性的舞臺。?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4

第一輪“達標立標”課,已圓滿的結束,經過三年級數學組老師的共同努力,從選定內容,到一次次備課,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課,在於主任的引領和郭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順利的完成了《積的變化規律》的研討。在一次次的磨課中不斷有新的靈感,而課堂也日趨完善,在整個磨課過程中自己成長並收穫著。

第一次上課是由杜老師執教的,通過呈現課本情景圖,讀資訊,由談話匯入,通過讀資訊提問題,丟擲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了課題,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自學指導進行自學,師生交流規律,然後就是規律的應用。整節課符合先學後教的原則,等杜老師上完這節課之後,我們又靜下心來反思,課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學生都感受到積的變化規律了?是否每個學生都按照先學後教進行學習了? 在於主任的及時點撥下,我們沒有靈活的運用先學後教,從而使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及環節顯得有些牽強。本節課是一節找規律的課,學生應該經歷從“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充分感知規律的來源和學習數學的嚴謹性。在教研組老師們的質疑與提醒下,我們又對課進行了重新的修改,讓學生真正體驗“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 同時把結論從原來的“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積就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修改為便於學生理解的“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同時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適當的擴充套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對課進行了調整,第二次上課是有畢老師進行執教.先由一組口算匯入,交流解題的好方法,從而引出課題,以以溫馨提示出示自學指導,整節課經歷了學生大膽的猜測,驗證,最後得出結論, 整節課充分體現了“找規律”課型的特點。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畢老師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如果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問題進行跟蹤提問,這樣的課堂還會更緊揍,更有激情一些。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是三年級組最後一輪上課的老師,在錄播教室上課給了充分學習的機會,不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充分的瞭解,而且能更好的`學習到優秀老師的亮點。講完課,沒有感覺到輕鬆,反而多了幾分沉重。通過這節課,認真總結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一些不足之處。

1、要認真備好課,每個細節落實到位

講課之前聽了同組三個老師的授課,以為自己對整個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都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在備課方面沒有盡全力去認真對待,導致整節課過度環節過渡語不夠完善,顯得課堂不夠緊湊。如,做完口算後,問“有什麼好方法做的這麼快” 應該說設計具有開放性,起到了啟用學生思維的作用。可上完課,細細一琢磨,感覺很不好,我的“預設”沒有達到目的,對課堂提問的“度”也沒有把握好,課題出現的有點突然。所以一節課不單單是備好教案,更要備好孩子,考慮好孩子會出現的問題,自己能夠及時的應付。

二、規範自己的課堂語言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自己激勵和表揚孩子的語言用的較少,而孩子則更多的需要老師的鼓勵和評價,而更多時候用的則是命令孩子的語言。另外,課堂上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傾聽孩子的發言,而自己的課堂則是老師說的多,說多了孩子就會用依賴性。課堂真的應該放手多讓孩子說,但是老師的總結要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認真對待每一節家常課,鍛鍊自己

一節課40分鐘,而學生知識的取得正是靠這一節節的家常課。針對這次講課,自己一定要認真反思克服不足,認真準備好每一節課,要運用好課堂40分鐘。

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學風格,使我又一次深刻體驗到,磨課的重要性,如果每節課能從研究備課和上課開始,一節課一節課地加以研究和積累,就能增強自己可持續教學的能力,促使自己專業化成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儘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好老師。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5

《積的變化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國小四年級第三單元的內容。

本節課通過三個層次的學習使學生不但發現了積的變化規律,而且學會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的規律(或模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創設讓每個學生自主探索的問題情境。例題創設的情境並非來源於生活,而是來源於數學本身。因此應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儘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問題的探索當中。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寫的算式,並說一說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寫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釋自己發現的規律,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相互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識。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型別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本節課我始終圍繞學生轉,挖掘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能根據教學反饋資訊及時調整教學活動,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語言組織不嚴密,有些地方和個別學生的理解有分歧。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並應該根據學生不同課堂表現給予恰當的有針對性的激勵評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