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來源:才華庫 2.76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1

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

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

這幾天一直對圓的進行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本節“圓的面積”的教學,力求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創新意識、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發展。

一、從圓的周長到圓的面積體驗其中不同

本課開始,先與圓的周長與圓的面積比較不同,接著結合回憶平行四邊形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學具演示,激發探究

通過上面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探究圓的面積,如何計算圓的面積,學生有點不知所措。現在回想起來,應該先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這樣的引入可能能讓學生解答出我的問題。通過學生觀看一個個的圖片,從8等份、16等份、32等份分圓再把圓片拼起來,從一個不規則圖形,到近似是的一個長方形。再在這個長方形讓學生中找到圓的周長,從4等份拼成的不規則圖形到32圖形拼成的近似一個長方形,從中得出規律。最後得到長方形的長就等於圓的周長的一半,而它的寬就是圓的半徑,可能得到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近似地看作圓的面積。最終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

反思,在這一節課中,我只是將圓面積推導過程,只是用學具的形式展現給同學們看,如果能讓同學自己動手做一下,將一個圓平均分成32份,再自己拼一拼。這樣學生對於圓的面積的知識認識會更加深刻。

在這一節課中,我總覺得缺乏學生操作學具,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動作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是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在自己地引導中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思維在交流中雖有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但總覺得不夠。在以後這一類的教學中,應該讓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探索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同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2

《圓的面積》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而蘇教版則安排為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對於高學段的學生來說,在學習本課時之前,已經積累了大量關於圓的表象認識。而在之前的學習中,孩子們也經歷了《圓的認識》和《圓的周長》的學習,掌握了圓的周長公式,為本課時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根據這一課時的內容特點,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特意給學生安排了小組合作探討和個人嘗試推導解決問題的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促成學習與活動的相結合。基於對課程特點的認識,我在設計中把教學目標設計為:1、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2、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3、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初步瞭解極限思想;體驗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與學生的努力,快樂地結束了本課時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的體會:

一、學生為主體,老師要有好的引導。

在設計本課時的時候,考慮到知識的特點,主要培養學生通過原來的轉化知識應用在新知識中,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於是,我把課堂的主體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的一開始,就進入到數學的領域,通過給他們自主地猜想,形成問題,並趁機引導學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有了自己的猜想,於是,集中地精神更高。當在探索中遇到困難後,我及時給予集體的討論並讓他們在小組內互相幫助,最後達到共同解決的目的。可有一點讓自己不太滿意的地方,就是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不能及時到位,也可能對自己的信心不足,課堂中的問題反饋學生的積極性不足。在總結圓拼長方形的時候,有同學有這樣的一個問題:“老師,我想把它拼成三角形或者梯形,可以嗎?”由於備課考慮不太周全,對於這個問題,我一時沒能回答出來,只能敷衍了過去。除此之外,學生在操作中剪開圓的時候,有些剪斷了,在拼的時候就多費了時間。

不過,在整個過程中,我還是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也注意了自己的引導作用,學生在自己的動手操作中還是能體會其中的探索樂趣,學會了知識,發展了自己的能力。

二、課時練習設計的思考。

由於在課前有了充分的思考,所以在每一個環節中的練習都有了充分的準備,在匯入——猜想——操作——推導——驗證,再回到練習,讓學生的認識從淺到深,從具體到抽象,符合他們的認識發展規律。針對這個規律,我把練習也設計成層層遞進的形式,從鞏固公式方法——生活現象——實際測量——拓展思考,逐步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對有挑戰性的題目,我加入題後的提示,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結合小組的合作,解決問題的同時,發展了學生觀察、分析和應用的能力。可能個別學生在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我沒能及時地兼顧到,導致在課後有幾名學生對課時練習還沒有完全掌握的現象。另外,由於課前沒有完全設想好練習時間的安排,導致後面的題目沒能及時順利地完成。

三、操作時間的分配問題。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當學生在思考、拼的過程中應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多一些思維的空間,這樣的課才豐實。因在課件演示組拼的過程中動作太快,沒及時說說剪拼的方法。導致學生在操作時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如全剪斷了,拼出費時多等問題,這樣也致使練習的時間就更少了。

對於本課時來說,學生的操作時本課時主要採用的教學手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能全程參與進去,但如果不注意合理分配時間的話,會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希望能給其他老師一個參考。

經過實踐教學後,讓我明白了數學課堂有時並不需要由老師一手包辦,有些時候,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把學習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對讓他們主動參與進課堂,享受探索學習的快樂。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3

通過對《圓的面積》這一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作業來看,大部分學生對怎樣求圓的面積這一方法基本掌握,能利用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但仍有部分學生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是對圓面積的推導公式的過程還沒有完全理解。特別是“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的()”,這一問題中,填寫的答案有“周長”、“長”、“直徑”,正確的答案是“周長的一半”。如果學生對推導過程不理解時,就無法建立起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

二是將推導的過程用字母表示時,缺少對πr2的構成的講解,個別學生理解成了π2r2。雖然老師反覆講解r2和r×2的區別,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計算半徑的平方時,直接用半徑乘2。

三是細節方面仍沒有注意。在同一個問題中既要計算周長,又要計算面積時,有的忘了帶單位,有的直接不寫單位,一半左右的學生對單位不區分。

四是對變形的圖形理解有誤。如求半圓的面積及組合圖形的面積時,不會把組合圖形正確的分割成幾個簡單的圖形,即使能正確的分割,沒有找對有效的資料,只是把幾個看似有關聯的資料拼湊在一起,敷衍了事。

針對這一現象,本人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訓練強化:

一是將抽象的圓面積公式的推導變成形象化,利用課件、演示器進行仔細的演示,讓學生細緻的觀察,特別是將圓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知道“等積變形”的原理,再看長方形的長與圓周長的變化關係。

二是對數字與字母相乘的關係進行舉例說明,通過多練,讓學生找到r2和r×2的區別,再由結果的不同,讓學生對r2和r×2有正確的理解。

三是加強基本的要求,針對解題的格式,細節再進行要求。

四是加強對組合圖形的認識,能對組合圖形進行正確的分解,能分解成最常見、最基本的簡單圖形,根據簡單圖形的基本特徵再進行解答。將圖形分解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有效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有些資料在圖形分解過程發生了變化,必須找準最有效有資料,才能進行最正確的計算。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4

數學學習,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學習。

在講授《圓的面積》一課時,由於學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圖形的思路:認識特徵——周長——面積,所以範老師採用了複習舊知、直奔主題的引入方式,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研究問題的思路,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又簡潔明快,結構緊湊,為學生後面的探究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

圓與學生以前探究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為它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因此當範老師提出“怎麼求圓的面積呢”,學生並不能馬上找到解決的方法。有的學生一開始無從下手,這時,把時間給學生,把探究的空間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能行,引導學生從頭腦裡檢索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讓學生把“圓”這個看似特殊的圖形(用曲線圍成的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圖形(用直線段圍成的圖形)有機地聯絡起來了,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絡,促成了遷移。

範老師能夠深入瞭解學生探究圓面積的心理,知道有的學生腦子裡不是一片空白的,尊重學生的原創思維。

通過探究,通過剪拼把圓轉化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反思,達到滲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目的。

當動手操作已經無法再完成時,範老師用課件動態演示,彌補操作與想象的不足,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剪拼成的圖形越來越像平行四邊形。圍繞著“怎樣更像”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問,讓學生充分地體驗了“極限思想”。

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去經歷探究圓的面積公式的過程,範老師充分體驗“轉化”和“極限思想”,所以安排比較少,雖然這節課只設計了幾個基本練習來檢驗學生對圓的面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這並不妨礙這節課的精彩。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5

求圓的面積是從生活中噴水頭澆灌農田這一生活場景引入,使學生理解了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強烈的求知慾望驅使下,學生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發揮自己地想象,從估計到公式的推導;從數方格到剪拼成學過地平面圖形;從已有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匯出圓面積公式等等這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參與並討論從而形成結論。教學中教師還特別強調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和由舊知引入新知的過渡。

首先在讓學生估一估圓的面積活動中,通過圓的面積與圓內接正方形和圓外切正方形面積的比較,既估計了圓面積的大小範圍,又再一次滲透了正多邊形逼近圓的方法。然後教學中讓學生把圓進行分割,再拼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圖形,如果分割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由此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或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來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6

“圓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特別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本節教學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以舊引新,滲透“轉化”思想

在學習新知之前,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探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大膽猜測,激發探究

在凸現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後,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設計實驗驗證: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圓的面積,探索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幾倍。這一內容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又正好為他們隨後進一步展開探究活動作好了“預埋”。

三、動手剪拼,體驗“化曲為直”

學生猜測後,再拿出準備好的兩個同樣大小的圓片,將其中一個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後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學生動手剪拼好後,選擇其中2~3組進行觀察對比,發現如果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這個圖形就越小。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再對比圓形和這個拼成的`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剪、拼圖形和原圖形的對比,將圓與拼成圖形有關的部分用彩色筆標出來,形成鮮明的對比,併為後面推導面積的計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鋪墊。

四、演示操作,感受知識的形成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象到本質地引導,又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從而感受知識的形成。

五、分層練習,體驗運用價值

結合課本中的例題,設計了基礎練習、提高練習、綜合練習三個層次,從三個不同的層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第一,基礎練習鞏固計算公式的運用,強調規範的書寫格式;第二,提高練習收集了身邊的實際內容,讓這節課所學的內容聯絡生活,得到靈活運用;第三,綜合練習既聯絡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已知圓周長,先求半徑,再求圓的面積),又鍛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每一道練習題的設定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注重每個練習的指導側重點。

但本節課的新課時間過長,使得練習不夠充分,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注意。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7

《圓的面積》是學生學習求曲線圖形面積第一課,是求圖形面積的一次重要轉折。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化曲為直”是最基本的思想,它需要學生用學過的方法來實現轉化和推導。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了這樣幾點:

1、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剪紙是學生所熟悉的,藉助這一操作,讓學生初步地感知到圓和直線型圖形之間的轉化,所以在後面估計圓的面積大小時,學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兩種估計的方法。其次,藉助教材中生活場景,使學生理解了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絡,理解發現“化曲為直”。當學生第一次面對求圓這種曲線圖形的面積時,老師不是提供現成的轉化方法,而是讓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數圓的面積比數正方形的面積要難,究竟難在什麼地方?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生主動去回顧圓的特徵、主動探究學習方法。

3、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及圓面積演示器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計算機演示很好地詮釋了化曲為直中“無限接近“的極限思想;在推導圓的面積公式時,充分運用圓面積演示器,先展示四種轉化的情況,然後分小組進行觀察,比較轉化前後圖形間的聯絡,最後發現無論轉化後的圖形是長方形還是平行四邊形,無論是否很接近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最後推匯出來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一樣的,也有力地說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正確性。

幾何圖形課的教學,就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學會遷移。要充分發揮直觀教學的作用,幫助學生由感性向理性、由具體向抽象轉化的思維過程。更要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接觸較多的資訊,完成知識的建構。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8

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並不是簡單的公式傳授,要突出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首先操作活動中要充分顯示了學生的潛能。學生在將16等份圓拼成已知圖形時,並沒有完全像課本一樣拼成長方形,而是根據自己的基礎,有的拼成了平行四邊形,佔多數,有的拼成了三角形,有的拼成了梯形,並都能夠據此而推匯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因此,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進行操作,把一個圓通過分、剪、拼等過程,轉化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還有其他圖形,從中發現圓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聯絡,並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一過程中,不但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也讓他們獲得了數學思想方法,並培養了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

面積公式應用實際問題。通過知道半徑、直徑求出圓面積,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練習,通過這些練習,有助於學生鞏固圓的面積的有關知識,形成運用技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9

圓面積的教學分估算、推導和應用三部分,重點是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和應用,在推導過程中滲透“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新學期、新班級、新學生,我選擇了新教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以下幾方面較以前有所改進:

關注學生已經的知識基礎,重視“轉化”思想的滲透。由於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受思維定勢影響,學生難以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所以在學習新知前,先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澱,再現“轉化”是探究新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最常用的好方法,為推導圓面積公式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結合上節課面積的估算教學,讓學生經明確:只要把圓內接正方形分割的邊數越多,就越接近圓,這樣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思考轉化的方法。

動手操作和體驗讓課堂富有了靈動的色彩。由於沒有學具,課前就分組讓學生動手把所畫的圓等分成不同的等份,課堂上學生便有了更多的操作、交流空間。學生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操作過程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半點閃失,操作結果: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平行四邊開、有的拼成長方形。拼的過程讓學生親歷、體驗了“化曲為直”的思想,同時明確了:把一個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拼成後的圖形與圓的面積相等,只是周長發生了變化。在整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成其它圖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的思維空間被開啟,想象被啟用,給課堂增添了靈動的色彩。

自行設定習題,學生表現多姿多彩。推導完公式以後,我並沒有直接出示例題,而是讓學生根據公式說出求圓面積必須具備的條件及應該注意的問題(已知半徑、一個數平方的計算)。緊接著讓學生說出一步、二步、三步計算圓面積所必備的條件,這種練習方式不僅複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而且更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學習打響了前奏。

不足:

1、學生方面:有些學生在計算一個數的平方時,會算成用一個數乘以2;對於整十數、整百數的平方計算,出現多零或少零的現象;對於較大數的計算不會進行簡便計算;有學生使用計算器;學困生有抄作業現象。

2、教師方面: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板書字型有些草,忘記板書課題。

措施:

1、加強學生口算基本功訓練,培養運算技能、使其掌握運算技巧;經常與家長聯絡,提醒學生不用計算器;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

2、豐富自己的評價語言,注意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和導向性。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10

《圓的面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一個重難點知識。教學中對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運用多媒體輔助,小組合作,個人演示的綜合教學。對於本節課的備課我做了很多的工作,下載課件,找教具…..很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課後結合學生的練習,課堂反應及自己的感悟,進行一下反思,作為自己今後課堂教學的提高改進。

一、多媒體的使用一定要恰到好處,並不是用了多媒體就是好課。

這節課一開始我直接開啟多媒體,和學生一起回憶了學生以前學過的推導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以此導課,(想:五年級剛學的應該會。)優點:學生課堂注意力集中,(農村國小上課很少用多媒體)。缺點:這個過程其實學生並沒有來得及回憶,對播放的內容並沒有應有的知識準備,因此並沒有動腦思考,導課成了過程。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備學生,讓學生有牢固的知識準備,培養學生提前預習的好習慣,多媒體的使用要在學生思考,教師小結講解中出示,激發學生從想到看再到想。

二、小組合作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要操之過急,急於下結論。

這節課中對圓的“化曲為直”是學生不易突破的地方,我先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討論如何把圓轉化成已學圖形。在這裡耽擱了很多時間,當一個組學生將圓轉換成平行四邊形時(可能是提前看了課本),我進行了表揚,沒留更多時間讓學生探索,雖說學生後來都那樣推導了完成了課本要求的推導,但沒有孩子提出圓還可以轉換成三角形,長方形的這些情況。讓我覺得是我操之過急了,如果這時教師能給以及時的啟發點撥,讓學生就可以得到拔高,擴大學習探索的思路。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個性差異。

三、教學中要承認差異性,對學生的要求應不同。

這節課的最後我讓學生拿出學具將剛才小組合作的推導過程每人演示一遍,目的是加強理解,鞏固所學,這時我的提問讓一個學生沒回答上來,我很惱火,覺得用了多媒體演示,小組合作交流,個人演示,竟然不會,很失望,弄的學生尷尬。現在想到學生當時的眼神,我覺得自己缺少了耐心,忽視了差異性,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自己用心教了就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當堂理解運用。

教學就是實實在在的培養人的過程,作為教師的我一定要為學生而教學不能一味的完成教學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