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記》語文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47W

《觀舞記》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賞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姿後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對卡拉瑪姐妹的讚美之情為感情線索,通過生動細膩的描繪,把異國的文化風情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觀舞記》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主要運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形象生動地表現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儘可能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激發了讀者的想像空間。使讀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時,彷彿身臨其境地欣賞了舞蹈藝術所特有的形體美,以獲得語言和舞蹈的雙重審美的享受。

首先應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鑑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情感目標)其次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字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師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以發展學生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為宗旨。指導學生學習這樣的文章循其形、入其境,品其情,深入領會文章的意境美;深入文字,發揮想像,通曉文章的情理,受到情感美的薰陶;注重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強化鑑賞過程中的審美愉悅,強深對散文美的多方位認識。(認知目標、能力目標)

一、創設情境,以舞匯入(說舞蹈)

設計理念: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設想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語言和音像教學手段,創設一個與文章基調相一致的生活情境與情感基調,帶學生置身於相應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從而喚起學生的審美感受。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讀雅句)

設計理念:本文語言質樸、明朗而優美蘊含著深厚的感情,輕聲朗讀比大聲朗讀或默讀更容易讓學生入境,獲得豐富的真實感受。故讓學生自主初步感受文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交流閱讀感受有利於構建一個生生互動的立體教學網路。

三、品讀課文,集體探究(讀雅句)

設計理念:扣住文中的重點語段,引導學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鑑賞美表達美,整個過程始終將學生擺在主體地位,並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有得提升審判品味。

四、合作交流,閱讀探究(解困惑)

設計理念: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如:卡拉瑪姐妹舞蹈技精湛的原因是什麼?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民族文化底蘊、教育與培養、刻苦訓練、用心投入等方面思考。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遷移拓展,課堂延伸(用妙語)

設計理念:充分利用現有影視資源(學生對舞蹈《千手觀音》都有較深的印象),啟用課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在特定的藝術氛圍中培養學生文學藝術的鑑賞能力。

六、課堂小結,積累語言(談感受)

設計理念:新課標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先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學習本課的感受,再由教師在此基礎上總結、引導,並佈置作業: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這樣才能真正使課前、課中和課後成為一個有效的整體。

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儘量合理地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的教學思路貫穿課堂始終;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開拓其思維;對學生多給予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最終讓新課標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上完《觀舞記》,我感覺有兩點值得欣慰:

一、合理運用教學媒體 ,巧妙地整合手段與內容

現在上課都提倡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很多專家又在大聲呼籲:“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不可輕易用圖解讀文字,那樣會抹殺學生的想象力,退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怎麼辦呢?無疑,就《觀舞記》這篇文章來說,運用多媒體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興趣,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而冰心老人的語言也是極美極富表現力的。基於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看舞與讀書結合了起來。先在不讀書的情況下展示舞蹈的實況錄相,學生眼睛一亮,情緒被調動起來。再從語言的角度佈置了活動任務:將自己的觀後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接著再讀文章,與作者的感受與描繪進行比較,順勢引入語言的學習;然後要學生將舞蹈《千手觀音》用自己的語言描摹出來。媒體與文字、形式與內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運用與目標的完成和諧統一。

二、冷靜面對“跑題”,機智點撥引出妙語

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後,到了上課時,卻發現學生的表現與自己的設計和理想相距甚遠,自己所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就需要我們調動教學機智,智慧引導。《觀舞記》教學環節中為了讓零碎的朗讀演變為對有效資訊的整理,我設計了問題“概括出印度舞的特點”,學生在談 “印度舞之美”時,出現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這種細節性說法(與我的設計目標相悖),甚至出現了“印度女人都很漂亮”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當時,我的'大腦也被這些說法擊得差點“短路”。在短暫的慌亂之後,我進行了巧妙地引導:“對!那你說說“冰心觀賞印度舞只是被她們的美貌吸引了嗎?”將問題引到了要完成的任務上。又連續追問:“印度舞很美,從卡拉瑪姐妹的美有什麼不同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看法”一席話,“漂亮的瑪格麗特自立自強是美,醜陋的卡西莫多寬容善良亦是美”等更豐富多彩的個性表達,鑑別了真正的“美”,印度舞的美根植於它深厚的文化。(這是在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的)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一、課堂節奏“一路匆匆”,缺少精讀細品。

上課給的時間就是固定的45分鐘,似乎想要完成的內容太多,於是,按教學設計,一步完了,緊跟著另一步,教學環節雖然環環相扣,但顯得頭輕腳重,在“讀雅句”與“解困惑”板塊中學生好象課文還沒有讀明白,就開始了讀之外的“用妙語”活動。雖然積累了美的語言,但對這些語言缺少深層的品味。對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這樣處理,無疑有些膚淺。

二、學生審美“浮光掠影”,缺乏深厚積澱。

由於借班上課,學生對文字沒有充分預習課文。在指名朗讀課文時,暴露出了對文字的生疏。(這值得我思考:在公開課中如何避免或解決這個問題)在“延伸拓展”時,問及中國的男舞蹈家時出現了“冷場”,這是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國中生對藝術缺少了解,對“美”缺少感受,缺少積累,審美品位不太高,這與平時沒有強化這方面的薰陶感染有關,由此得出: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審美品位的提升,要積小流才能成江海,積跬步才能至千里,我們當教師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