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2.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

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學難點也是重點。這節課的設計。我是從學生的生活問題入手,利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圖植樹問題展開。這節課我力圖將教學生學會知識,變為指導學生會學知識。通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學中,通過這次植樹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然後請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為後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重點是理解算式的意義,我們在引導中進行總結(4+2)個25的和也可以寫為25分別乘以4和2,再把他們的積相加的形式,接著讓同學們再次深化理解自己嘗試寫出幾個類似的算式,由於是網上教學,沒辦法直接展示學生的算式,於是我在大螢幕上寫出幾個算式,讓同學們來說一說他們的觀察到的算式,從而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進而通過計算,發現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得計算更加簡便。

這節課的不足:

當我們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練習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在做題時會錯誤的把中間的+抄寫成×,導致錯誤。這說明學生沒有完全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進行區分,還需要再次進行強調。

這節課上對學生的主題地位有所忽視。雖然是網課教學,沒辦法與學生共同在一間教室,沒辦法與學生面對面教學,但是顧慮到時間的限制與學生的互動,留給學生的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接下來在教學設計時可以減少授課容量,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繼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之後的新的運算定律,在算術理論中又叫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由於它不同於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單一的運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對學生而言,難度偏大,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在教學過程中有坡度的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體驗中理乘法分配律,從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這樣設計:

一、讓學生從生活例項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裡8人負責挖坑和種樹,4人負責抬水和澆樹。重組教材,改變每組的人數,由(4+2)個25,變為(8+6)個25更能凸顯出應用乘法分配律後帶來的方便,也為乘法分配律的應用打下伏筆和基礎。並且把“挖坑、種樹”“抬水、澆樹”更改為“挖坑和種樹”“抬水和澆樹”減少了文字對學生理解帶來的困難。

通過引入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兩個算式。先捉其意義,再突顯其表現的形式。

如(4+2)×25其意義就是6個25與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個25再加2個25也就是6個25,它們的表示意義一樣。因此得數也一樣故成等量關係。然後觀察它們之們的形式變化特點,兩個數的和乘以一個數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數的特點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

藉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這是生活中遇到過的,學生能夠理解兩個算式表達的意思,也能順利地解決兩個算式相等的問題。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歷規律探索形成過程。對於探索簡潔分配律的過程價值,絲毫不低於知識的掌握價值。既然是“規律定律”,就是讓學生親歷規律形成的科學過程設計中,不著痕跡的讓學生不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歸納過程中,滲透著從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相對於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複雜的,等式變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開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裡人負責,人負責。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主動去設計、解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開放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當然,對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還需做到更式形結合解釋,那就更有利於模型的建立。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是必要的,所以老師們一定也要好好地去對待。不斷的反思,才可以促進不斷的進步。以上面的文章,希望與各位同行們共同進步。

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是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一、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定位在:

(1)通過學生比賽列式計算解決情景問題後,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二、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1、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2、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

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資訊,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植樹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猜想是科學發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同樣不能沒有猜想,否則,主體性探究活動便缺少了內在的動力,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成了失去目標的無意義操作。學生看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從直觀上產生了關於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於是,接下來的舉例就成了驗證猜想的必需,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著的,對學生都是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教會學生學習與掌握探索方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品格的過程。

4、師生平等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新課程確定的培養目標和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在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猜想——傾聽——舉例——驗證,在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教師沒有過多的講授,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去刻意的創設教學情境,只是做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工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表達。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5、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

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學生湧現出的各種說法,說明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這裡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的新發現,教師儘可能少說,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能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今後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尤其是優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遊刃有餘。

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4

今天靜下心來觀看了省賽課中葛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她巧妙引領。葛老師非常自然的藉助孩子們喜愛的農場遊戲,引入問題“誰能幫老師算算一共有多少菜?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先求什麼,後求什麼?”一方面教師問題的指向性簡練明確可以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另一方面藉助情景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算式的道理,明確意義。更為巧妙的是此情景內容豐富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2×3+3×4和(2+4)×32×5+8×5和(2+8)×5(10+15)×4和10×4+15×4為後面的“觀察、分類和探究”做好鋪墊。

大膽放手。在第一個“求菜”的情境中,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順利完成了學習的過程,然而後面的“求花”和“求果樹”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了,很自然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分別列出了兩組算式:(2+8)×5和2×5+8×5以及(10+15)×4和10×4+15×4。

這樣在學生喜愛的農場情景中,巧妙的引發出六道算式,為進一步的觀察和探究埋下了伏筆。

得出6個算式後,葛老師再次丟擲問題:“這六個算式讓你分分類,你打算分幾類?理由是什麼?”然後葛老師又引導學生同桌先討論,然後集體彙報,於無形中讓學生經歷了各個層面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和從“特例”進行驗證等一系列的活動,最後歸納出一普遍性的規律。

當結論得出後,葛老師並不是將字母表示進行簡單的灌輸,而是巧妙的藉助點子圖將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過程變為因需而設,從而呼之欲出。最後教師還通過乘法的意義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並且教師還通過兩組以前學過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來打通乘法分配律與以前知識的聯絡。

總之,本節課在學習方式上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並存,在思維發展上,教師引導與放手相結合,整個學習過程,因需而設,充滿了探究。

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第七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上個學期已經學過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這個學期第四單元混合運算中也運用了學過的運算律進行簡便的計算,上課之前,我以為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知識並不陌生,所以就簡單地設計了複習,回顧學過的運算律,再讓學生髮現運算律在簡便計算中的運用,接著就出示了上課的例題,讓學生從例題中尋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再通過舉例,比較發現乘法分配律並用字母表示出來,基本完成本節課的新授。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認識乘法分配律在計算和實際生活問題中的運用。上課之前,我以為學生會跟著我的思路走,會很順利的上完整節課。但上完課,我發現我自己的課堂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總結了一下,我感覺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開始的時候,學生回顧運算律的時候出現了小的問題,讓我有一點束手無策,導致後面的複習題忘記出示,課堂環節被遺漏。

教學新課的時候,學生的列式不是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我就直接寫出我想要的算式的形式了,其實這個時候可以用乘法交換律變成我想要的形式,同時,我也在想,知識應該是靈活的,我也應該寫出學生說出的那種形式,因為這是學生自己列出來的式子,他自己肯定能理解的,但課上我的做法就有點急於求成,有點生搬硬套了。

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本來我認為這節課學生應該很快地發現等式兩邊的特點的,也能很快地說出它們的共同點的,但上課的時候,小組討論中我發現,學生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發現這些算式的共同點,即使有些同學發現了一些特點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課後反思了,我發現自己的問題設計的不好,學生不能明白地知道該從哪裡入手,是比較數字上面的關係,還是觀察式子上的關係,還是看符號上的關係,所以導致學生不知道該怎麼說,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討論之前比較例題中的等式的時候沒有清楚地講到讓學生觀察等式的運算順序,導致學生不會說。

另一方面,對於將等式抽象成一個字母表示的式子本身不是什麼難事,但還要講出抽象的過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有一點難度,學生能感覺出來就是這樣寫,但說的有理有據真的很困難。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說出他應該有的想法就很好了,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儘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注意小組討論的程度問題,提出適合學生的、有效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練習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一題的設計意圖理解清楚,根據題意正確地進行計算,並掌握做題的方法。

一節課下來發現自己出現了很多很多的問題,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慢慢地減少這樣問題的出現。

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6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故而,對於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舉例進行驗證……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為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

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說明自己發現的規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

3、出示乘法分配律的幾種不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練習。

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措施,一節課下來,總體感覺良好——覺得同學們掌握得還不錯。於是,我佈置了讓學生們完成練習冊中《乘法分配律》這一課的習題。

當我批改練習時我傻了眼,學生的作業大多是中,少部分得良和差(我的作業批改評定標準),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我進行反思,發現是講時,例題出示的不多,當時學生都會做了,但是對於熟練掌握這個既是重點又是難的課程的確不是那麼簡單的,三種題型放在一起學生就很容易受到干擾,結果是張冠李戴,錯得讓我涕笑皆非。而為了讓學生把這個知識點掌握牢固,我整整又用了兩節課。

通過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我發現數學不多練是不行的。在學生理解之後,必須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練習才可以使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