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恐龍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69W

篇一:

關於恐龍教學反思

《恐龍世界》這一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內容,是一節非常有趣的繪畫創作課。“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話題,學生從小就玩恐龍玩具,看有關恐龍的連環畫,聽有關恐龍的故事,因此,這節課從題目上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中我首先以恐龍圖片來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使學生了解恐龍的種類、習性、外型,上課時讓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恐龍玩具,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看看哪組同學創作的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同時,很好的解決了教學難點。

課堂上,我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如何表現不同特點的恐龍。通過觀察課件中的恐龍,同學們基本上都能夠抓住恐龍的外形特點,並進行具體的分析;也都能夠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以充分體現和展示他們的個性。

最後,展示優秀的恐龍題材的美術作品,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生們在明確作業要求前提下,完成了一幅幅優秀的恐龍世界的作品,在評價活動中,採取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評價能力和審美鑑賞力。整節課學生學習氣氛十分熱烈,學習效果良好。

篇二:

《恐龍》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有見過,它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都是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作者多處運用用打比方、作比較、列資料等說明事物的方法進行描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本課不應是枯燥無味的說明方法的學習,而應根據學生實際,針對課文特點,讓學生在興趣與樂趣中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在讀中學習文章是如何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增加知識性文章的可讀性。

課前學生根據預習卡的要求進行充分的預習,包括生字詞語、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自主探究喜歡的恐龍、查閱恐龍資料。

錄象匯入課題,激發興趣。在教學時,一開始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這時,學生通過視聽去感受,看到那麼多不同種類的恐龍,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

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指導生字朗讀與書寫,並引導學生學會抓住全文的大體結構。

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重點了解第二段恐龍的形態特點,領悟課文是怎樣把它們的這些特點寫具體的。這部分的設計思路:

(1)錄象匯入課題,激發興趣。在教學時,一開始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各個角落裡奔跑的巨集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歎不已。我微笑著念旁白:在6千萬年以前,地球上到處都是恐龍,恐龍就是地球的主宰。那麼恐龍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呢?我們人類對他們進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師和大家一塊來學習新課《恐龍》。這時,學生通過視聽去感受,看到那麼多不同種類的恐龍,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就一下子被撩拔起來了。

(2)分類教學,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藉助形象的比喻介紹恐龍是本課的語言特色。由於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設計課件時候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教學時,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首先讓學生通過自習小組討論,填寫恐龍種類和特點表格,再進行小組歸納,互相補充。語文課是貫穿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的,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充分做到在讀中體會作者是怎麼樣通過語言文字來描繪不同種類恐龍的不同外形,並讓學生逐詞逐句讀中理解行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方法進行的描述。從一個句子、一段話,從文中的插圖、環境描寫入手,把新資訊和已知資訊結合起來,納入已有的認識體系,並尋找出某些聯絡,從而產生新的組合,在討論中相互啟發,教師只在一旁適時點撥。這正是“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學生的學全在能逐漸自求得之。”例如教“雷龍”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有關雷龍的句子讀一讀。並問學生為什麼叫它“雷龍”呢?雷龍的特點到底是怎麼樣的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然後在雷龍的鳴聲中,龐大的雷龍形象圖出現了,邊上再配上大象走來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寫雷龍作者用了什麼方法呢?除了打比方,還將雷龍與生活中能見到的動物“大象”做了一個生動的比較呢!學生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寫作方法,一舉兩得。由於課前的大量閱讀,在教學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對各種恐龍的特點,形態、習性進行了深層次地探討,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他們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慾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學生對研究恐龍的興致愈發濃厚起來。

(3)課尾設疑,留有餘味。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由於前面很多相關恐龍知識激起了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所以當最後一段出現,恐龍的滅絕到今天還是一個謎團時,孩子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研究興趣和決心。我便放手讓學生談論研究,通過各種資料的蒐集,以你的觀點,你猜測一下恐龍是怎麼滅絕的?“軟性問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允許學生各抒已見,讓思維有靈活度和自由度。孩子們的各種設想引得周圍聽課教師哈哈大笑。因為課堂上時間不夠,我佈置學生課後再去找些資料討論研究一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查尋資料的能力,準備來個“恐龍知識競賽”。這樣就能刺激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提供有利條件發揮學生的潛能而培養其創新思維。

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語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為易,需要今後的不斷實踐探索及同行們的集思廣益。我堅信解放思想,敢於嘗試,就一定能把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手段完美地結合起來,進而取得語文教學的最佳效果。

篇三:

《恐龍》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的一篇知識性文章,課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

恐龍生活在6500萬年前,它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都是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作者多處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資料等說明事物的方法進行描述,使讀者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拉近了恐龍與小讀者的距離,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分為四大板塊:

一、檢查預習。先是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重點強調親戚的戚讀輕聲。然後學習寫生字“匕”、“畏”,“匕”重點強調筆畫的佔位,使孩子知道筆畫簡單的字要寫好看,更要仔細觀察,用心來寫。“畏”重點強調關鍵筆畫佔格,橫要寫在橫中線上,豎提要和田字的豎對齊。然後,通過講評,使孩子進一步懂得認真寫字的重要性。

二、整體感知。

因為第一段的生字較多,所以拿出來讓學生讀了生詞,理解了沼澤,然後讓他們讀這一段,想想寫了什麼,並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來,接著指名讀第二段,再用一個詞語概括本段,然後其餘的段落讓同位合作讀,試著用一個詞概括段意,這樣做的目的是教學生在讀說明性文章的時候,學習用詞語概括每段的段意。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快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精度第二段,瞭解恐龍外形特點,感悟說明方法。

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1.默讀,圈出恐龍的名字。

2.再讀,記住恐龍的樣子,這是對恐龍外形的初步感知。

3.通過圖片辨認恐龍,並說說是怎麼認出來的,目的是讓孩子把握每種恐龍的特點。

4.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恐龍,讓孩子進一步感知這些恐龍的特點。

以雷龍為例,通過比較句子來感悟本文的說明方法。在比較句子時,通過估算雷龍的實際重量,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想像雷龍走動時發出的聲音,具體感受雷龍是個龐然大物,然後通過不同形式朗讀,體會作者用打比方、作比較、列資料的說明事物的方法把這些恐龍介紹的栩栩如生。

當學生對這些說明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悟後,再讓他們自己去讀描寫其它恐龍的句子,並交流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做到了扶放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略讀三到六段

本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瞭解恐龍外形特點基礎上,初步感知打比方、列資料、作比較等說明事物的方法,所以第二段應是精講的段落,而其它的自然段,內容簡單明瞭,孩子自讀就可理解,因此,這幾段我做了簡單處理,放手讓孩子自讀,然後談談收穫。

本節課,在學法的指導上,我們想做的首先是指導學生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每段的意思,讓孩子知道在閱讀這樣文章的時候,如何能很快的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重點放在引導、點撥孩子對說明方法的感悟上,使學生感受到說明性文章的語言同樣是生動、形象的。這就是我執教本課的大體思路和做法,在本課中體現出本文的文體特點。

和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興趣,是我努力想達到的,但由於自身能力和認識水平有限,我覺得課堂上仍有遺憾和不足:

在指導學生朗讀、和孩子交流時,評價性、激勵性的語言還不夠豐富、精煉。說明文的教學,一直是令老師們感到難以把握的,在教學中如何根據不同學段的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是我們的`困惑。我執教的這一課,是孩子接觸的第一篇比較正規的說明性文章,所以教學時怎樣教才能既不像教記敘文那樣,偏重感情的朗讀和語言文字的感悟,又不只是單純的知識的學習方法的學習, 是我們遇到的難點。

篇四:

《恐龍的滅絕》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也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文章第一自然段採用了做比較的寫作方法,讓我們明白恐龍(大約兩億年)比人類(三四百萬年)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要早的多。通過圖片又讓我們感受到了在中生代時期,在遍佈恐龍的世界裡,有著不同種類的恐龍:有的在空中飛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戲耍。可是在人類不斷髮展的今天,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了呢?我帶領學生以科學家們關於“恐龍的滅絕”的說法為線索,重點學習了課文第2、3、4自然段,研讀了恐龍滅絕的幾種原因。教學之後,我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感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因此在匯入新課時,我先出示一個小恐龍破殼而出的視訊,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不光是簡單的看,接下來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來談恐龍,激活了原有體驗,激發求知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下進入課文。並在看圖片的過程中理解“龐大”和不同種類的恐龍的體型特徵。

二、抓住重點詞學習課文

我們人類只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恐龍卻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億年。人類的歷史與恐龍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了呢?在這一自然段學習時,我抓住了這幾個關鍵的字、詞。強調在朗讀時要著重讀“兩億年“”短多了”“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呢? ”等詞句。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讓學生初步學會收集資訊、整理資訊、應用資訊、拓展資訊, 能自主選擇適自己探究的問題進行研究。

三、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同時在學習2、3、4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在讀中想象、讀中感悟,抓住“十分寒冷”“嚴寒”等詞語,結合恐龍自身的外形特點,思考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可能是天氣的寒冷,它不能夠抵擋住嚴寒而給凍死的這種說法。當然也不排除“食物鏈被破壞”“恐龍蛋被偷吃”“傳染病的蔓延”等多種猜測。學生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藉助教師所提供的圖片(幻燈片),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快地

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學習效果又非常好。

不過,本節課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在指導學生理解“滅絕”“嚴寒”等詞語時,未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概括總結,僅僅是一帶而過。另外,在時間的安排上不是很恰當,出現了前鬆後緊的現象,使最後所設計的一個有關“恐龍的滅絕”的視訊未能看完。

只有不斷的反思、發現問題、才能夠解決問題,我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好好地反思自己,改變自己,使自己的課堂出現更多的亮點。

篇五: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文章層次清楚,語言淺顯。

在課前,我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資源,自主收集恐龍的圖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資料。讓學生對學習充滿期待,激發興趣,積累相關的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恐龍?這些恐龍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自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接著以雷龍為例,讓學生找出描寫雷龍特點的句子,通過討論知道了課文是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雷龍身體非常龐大的特點寫具體的,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它的特點讀出來。小結剛才學習的方法以後,讓學生循著這樣的思路自學其它恐龍的特點和說明方法,學生能較好地理解課文,能準確地總結出說明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給與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後,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學生的觀察、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後,讓學生做小小解說員,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恐龍,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探究,大大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查資料、交流的方式,獲得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最後,讓學生猜測恐龍滅絕的原因,學生踴躍發言,答案豐富多彩,極大地發展了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總之,這堂課我作了精心的準備,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這堂課也存在著不足,過程還不夠緊湊,教學語言還應精練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