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1.55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

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1

《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把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作為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創設小精靈聰聰獲獎分10支鉛筆為契機,既讓學生懂得了成功應與夥伴同享又通過具體操作如何分10支鉛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還多1根。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作為拓展題引導學生去發散思維,在掌握口算有餘數的除法後,通過讓學生計算,逐步發現不斷的改變被除數,這裡數字取了比較小的數,如10÷3、11÷3、12÷3等,被除數變大,餘數也跟著變大,不過不管被除數怎麼變,餘數始終比除數小。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對教材作了一些的處理。教學時聯絡前後的知識,如從複習舊知引入,而最後的拓展就是為後節課的教學鋪墊,從動手操作再到口算,讓學生不僅存知道餘款數必須比除數小,也明白餘數為什麼不能大於或等於除數。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反覆撰寫的教學設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

1、匯入從複習舊知入手。學生很快能做出來,但在後面的練習時學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課前應該多做這方面的練習。

2、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多讓學生說,從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可能與週一第一節課有關,學生還沒有從假期中回到課堂,所以整課堂顯得沉悶了一些,有的同學對了老師丟擲的問題知道答案就是不敢說,不想舉手,但老師點名叫到還能答上來,這使我在教學中把我推到了被動的角色,本應是導演,可是沒有導好整齣劇,使們臨時改變角色,不得不成為了臨時演員。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面對三年二班同學棘手改進的,這令我產生了深深的思考。我想我會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教學之路。

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2

這是這個學期開學後的第一課,又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擺小棒的活動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二是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在平均分物體時有時會有餘數,並理解餘數的含義,滲透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根據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本部分知識對於部分學生來說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是比較困難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明白“被除數”和“商與除數的乘積”有什麼區別。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學我採取了以下設計:

一、分一分(教學餘數的意義)。學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學生很快分完)藉助“分小棒”的活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比較容易地理解了“餘數”的意義。學生經過動手和動口已經對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除法豎式的寫法也已接觸,只是不熟練。讓學生擺小棒,為下面除法的豎式的寫法與理解作好好的鋪墊,同時對於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好處。

二、寫一寫(初步體會豎式各部分的意義)。除法還可以用豎式表示,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表示。我採用的是示範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為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不一定每節課都由學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數學,有些知識是規定性的,不適合學生探究。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寫法是已經規定的、現成的知識,所以對於除法豎式的寫法我沒有讓學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寫。但是這也並非是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學生通過擺一擺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教師的直接講授過程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然後又讓學生進行了回顧與提煉,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通過學生對10根小棒能分幾組的討論,也滲透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觀念,為下節課探討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作了鋪墊。

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了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性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個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

為了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藉助直觀操作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教學中,對餘數概念的理解、對有餘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藉助直觀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徵,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學的知識,並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徵之間的關係,實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首先是平均分物過程的對比,通過“將一些草莓,每2個一份,可以怎麼分”,幫助學生感受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恰好分完沒有剩餘和平均分後還有剩餘兩種情況,在對比中拓展學生對除法的認識,並更好地理解餘數的含義、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其次是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橫式的對比,通過結合操作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每個數的含義。通過這樣的對比,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絡,為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網路提供支撐點,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結合相關的例題和習題,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機會。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發現並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以此為學生積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性,體現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強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足。如:通過對國小生學情分析的瞭解,我感覺在教學餘數與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這一環節上不夠紮實,還應讓學生多擺幾次小棒,來感知餘數。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沒有留給學生充分交流、表達的機會。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和思維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合作很好,到後邊由於時間原因,導致自己手忙腳亂,有點慌,學生也有些急。不過整體來看課堂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學生也能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理解此類算式的含義,能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4

首先,為了吸引學生們對本節課的興趣,我便設想準備了一些教具,時間緊,任務重,於是在午託的時候,藉助學生的幫助,動手製作了本節課所需的教具,學生們的細心以及熱情,也讓我從中感受到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對他們上課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而在上課的時候,精彩教具的應用會成為一節課的亮點。其次是如何把控時間,本節課我把第六單元的例1和例2放在一起進行講解,起初我在糾結該不該放到一起,一是害怕學生一節課接受不了兩個知識點;二是擔心在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內講不完本節課的內容。最後,通過別的老師的一些上課視訊,於是我便合理分配兩個知識點的時間,在每個知識點完成之後都有一個小檢測,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決定我是否進行下一環節。

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上課的一些感悟:

錄製這節課之前,我已經提前在另外一個班級上過一遍,在第一節課上發現的問題,便在第二節課有所改善,這也是帶兩個班級的好處,可以通過兩節課進行比較,而第二次會比第一次有所進步,比如在擺小棒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學習知識,而是在玩耍上,所以在完成既定目標之後,需要老師及時給予口令放在規定的擺放處,我也通過二班的學習情況,瞭解到學生是能夠消化本節課的知識的,於是在上優質課的時候我忐忑的心也靜下來了。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理解什麼是餘數和有餘數的的除法,再體會什麼情況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解決;知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來發現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而為了讓他們真正的直觀的認識到這個關係,我便花費了一大部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列有餘數的除法算式,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比如二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很短,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必須讓孩子們在課堂內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要在授課的時候學會等待學生,不要去打斷孩子們的話,對於學生概述不清晰的以及繁瑣的要學會慢慢去引導,而不是老師把話給說完,而孩子們卻沒有提高;本節課的動手操作的時間時間很長,在課前為避免學生出現混亂的現象,沒有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這也是本節課設計不到位的表現,在課堂中應該儘量讓學生去合作,去交流,而不是讓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習個體,因此,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從瞭解學生、研讀教材、教參、課程標準入手,多聽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讓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學生的合作與動手操作

國小生學習新概念,一般從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所以在教學中我聯絡生活實際首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10枝鉛筆的操作,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感知,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然後再把分的結果填在表格中,並讓學生根據平均分的結果分成兩類:即分完後沒有剩餘和分完後還有剩餘。

二、聯絡操作的結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沒有剩餘的情況學生之前已經學過,通過列除法算式幫助學生回憶算式各部分名稱以及算式的含義,再根據“10枝鉛筆,每人分得3枝,還剩1枝”這種情況為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餘的1枝在除法算式裡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並且注重讓學生說說算式的含義。整個教學環節緊湊有序,學生對餘數的理解也特別深。接著讓學生完成試一試,獨立寫出另外兩種有剩餘情況的算式,再通過交流進一步體會有餘數除法中商和餘數的含義。然後觀察他們所列的算式,通過比較,進一步明確有餘數除法的含義。在“想想做做”中,讓學生繼續進行分圓片、分三角形紙片等活動,觀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現象,比較概括地認識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計算。最後一個遊戲設計,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

總之,本節課使學生通過動手分鉛筆,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在展示與彙報中使學生正確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算式寫法,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課堂表現也還不錯。但是,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對分是“平均分”的強調還不夠,後面的練習由於時間關係處理得有些倉促,還應多讓學生說一說,加深對有餘數除法的認識,遊戲環節要加一個根據抱團的情況說除法算式可能會更好。另外,語言還應更加規範簡潔,問題指向還要更明確,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應適時地歸納總結,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思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