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17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1

《桂花雨》是五年級上冊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濃烈的情感隱藏於樸實的文字背後,遊弋於淡淡的敘說之中。這節課,我的任務就是帶著學生一起把文章由淺入深地讀進去,走進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寄託在桂花雨中的思鄉之情。

在默讀思考“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這個環節,我欣喜地發現與昨日的課堂相比,學生對細節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隱藏在平凡文字中語句,深切地感受著童年時桂花帶給“我”的種種快樂。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個勁兒地誇他們會讀書,有見識。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因此當體會“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於是對這個句子含義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請孩子們抓住這句話提問。問題提得很好,如“為什麼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媽媽卻感到怎麼也比不上院子裡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氣都差不多,母親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了,高舉著小手,兩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課堂上回響自己的聲音。於是有了這樣精彩的交流:

“因為作者回憶了童年時桂花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家鄉的桂花對於他是美好的回憶,母親也一樣,所以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種香甜的回憶。”

“家鄉的桂花樹是媽媽親手為它澆水、施肥的,家鄉的桂花樹有媽媽的辛勞和愛,所以感到更香。”

“媽媽是為了我上中學才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當她客居在杭州時,非常思念家鄉,所以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

我適時地插進一句“母親想念的只是桂花樹嗎?還有別的什麼嗎?”在我的暗示下,孩子們急切地在書中的字裡行間搜尋著、閱讀著。在我的引導下,閱讀的範圍擴大了,發現更有深度了。

“在家鄉時,媽媽每年都會把搖下的桂花送給鄰居做糕餅,她和村子裡的人相處多麼和睦啊。我想,因為母親想念那些鄰居了,所以便覺得故鄉的桂花最香。”

“母親和人們還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餅,這種快樂是在杭州沒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樹再多,母親也覺得沒有家鄉的桂花香。”

“我覺得這樣說體現了母親對家鄉的眷念之情。”

好一個眷念之情!這樣的感受居然出自頑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動過的我也禁不住心熱起來。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舉的小手間穿梭,把話筒遞向每一個臉漲得通紅的急著表達的學生,聽著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我也彷彿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課終,我鄭重地說:“謝謝你們精彩的發言,我今天的教學後記會因為你們不俗的表現而豐富、精彩!”

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2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

在《桂花雨》這篇課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默讀、自由讀、引讀、範讀、配樂讀、師生、生生互讀等方式進行誦讀、品讀。

學生通過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範文,仔細揣摩,反覆體味,內心融入,讀出那濃郁而迷人的那場桂花雨,感受著作者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

整堂課教師以讀代講,以讀促情的做法,獲得非常成功。

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3

《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桂花完美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設計時我儘量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課文資料。

上完課後,我發現許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品析重點詞語教學上的不足。

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但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裡。”、“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幾個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準備抓住重點字詞,透過品讀感悟的方式讓孩子們比較得出哪裡的桂花更香,但孩子們的品讀並不到位,也沒有發現明顯的區別。這一個環節的效果沒有到達。

二、時光把握不夠準確,品讀“搖花樂”資料草草收常

在前一部分介紹桂花香的特點時,由於孩子透過理解重點字詞和比較閱讀後,沒有得出杭州的桂花比家鄉的桂花更香的特點,所以之後又用了一大部分時光去彌補這個問題,以致在後面體會“搖花樂”時,顯得倉促。

在本節資料中,“纏”字寫出了作者的急切情緒,“使勁”、“喊”寫出來了搖桂花的樂趣,同時反映了作者對桂花的喜愛。可當時由於時光倉促,我只是讓孩子們抓住重點字詞一讀帶過,並沒有採用課前準備的“用回憶生活、聯絡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

三、朗讀形式單調。

本節課中孩子們朗讀的形式只有齊讀、小組讀和自由讀的三種方式。而這樣的朗讀形式很明顯不利於孩子們對文字的理解和吸收,更談不上到達以讀促悟的效果。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觀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來挑戰他人或小組的衝動,可我卻忽略了這一點。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採用過這種挑戰式的朗讀,效果甚好。

四、教師灌輸得太多,孩子們自我表現的機會甚少。

有人說,語文教學就應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而我在這一節課中明顯犯了這個“大忌”。

在講到“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裡。”的這兩個句子時,我讓學生講了“浸”字的本意,也講了在文中的意思。我想,我還能夠嘗試讓孩子們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代替“浸”字,透過自主的比較、揣摩和朗讀,體會詞語的含義,同時還能夠培養孩子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

以上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自身教學基本功不夠紮實,才導致本節課出現那麼多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必須會認認真真練好基本功,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避免類似狀況再次發生。

五年級語文《桂花雨》教學反思4

上次,我們學校開展了“綠色教育”特色課展示活動。我執教了國小語文《桂花雨》一課。親身經歷此次活動,收穫頗豐,感慨也頗多。

首先,是對“綠色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綠色”是什麼?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綠色環境育人,全面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或渠道。

學校開展“綠色教學”活動是將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理念,力求具體地、實在地落實在一個個的預設教案中,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上。從而,提升或擴充套件到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發展相和諧的高度。基於這點認識,在制定國小語文《桂花雨》課堂教學設計時,我儘量使課堂充滿智慧、充滿和諧、充滿人文氣息……當然,這只是我對追求。

其次,使緊扣“綠色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現代女作家綺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作家對家鄉親人,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讀後使人覺得童年生活是那樣純潔美好。對故鄉的懷念是每一位遊子的心靈雞湯,精神慰藉。

在教學的開篇,我幾乎運用了催眠術,利用文字的插圖,根據查閱的很多資料,精心設計了導語: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腦海中的永遠也揮之不去的畫面。儘管時間空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對童年,對家鄉的懷念,作者卻永遠難以忘懷......此時,學生眼前是大螢幕彩圖,耳邊使老師深情的敘述,他們腦海裡一定是浮想聯翩。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快地接受文字,感受文字的美。

接著,我提出問題:“我”為什麼喜歡桂花?學生很快的找到答案,並進入感情朗讀,在教學文字中最精彩,也是最優美的“搖落桂花”的情景時,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找出歐美懷舊經典名曲《昨日重現》作為背景音樂,範讀課文,同時大螢幕上出現了作者小時候搖落桂花的動畫等等。我想:此時學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諧。此刻,作者、編者、學生、教師、音樂、畫面構成了立體的課堂,形成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懷念童年,熱愛家鄉,這濃濃的思鄉情緒就是美!

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我讓學生讀中體會:一讀,體會母親話裡的意思。二讀,思考這裡的桂花為何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三讀,聯想思鄉的古詩。我當時認為母親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學生還是能體會到的,但評課的專家認為此環節還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點睛之筆吧。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說:“課到上過才知憾!”又是汗顏的“汗”。

在教學最後的教學遷移上,我利用一組:春遊、運動會、旅遊等照片,激發學生說一說童年生活的趣事。評課時,專家認為此環節額落腳點是思鄉,並非童年趣事。而我對專家的看法持有異議。十來歲的學生,身在家鄉,如何思鄉?沒有生活積澱!童年趣事就是熱愛家鄉的最好體現!也是美的迴歸。

最後,是“綠色教育”與日常課的衝突。

我對“綠色教育”的認識還很膚淺。課堂上存在著許多問題,儘管在努力實踐中。平時,日常的語文課很耗費課時;一篇閱讀課文要二、三課時;一篇非閱讀類課文,要四、五課時。不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學無止境。教學也是如此。渴望專家、領導引領導航,讓我們共同建構語文“綠色”課堂新境界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