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5.98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6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

“折線統計圖”是新教材四年級下冊統計單元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瞭解了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的基礎上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學習,使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根據本課的內容設定及教學特點,在設計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在匯入階段,我創設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護士阿姨每隔六小時給弟弟量一次體溫,芳芳和爸爸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記錄了弟弟的體溫變化情況:芳芳正讀四年級,畫的是條形統計圖;爸爸畫的是折線統計圖。兩幅統計圖一給出,學生便饒有興致地比較起它們的異同來。學生從橫軸、縱軸表示什麼、各部分名稱、表示資料方法及它們各自的特點等方面進行逐步深入的比較,充分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這節課中學生的活動比較多,通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進行主動探索的、體驗感悟的素材,如體溫變化、股票、商品銷售情況等,學生充分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資料能力和統計意識。

2、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充分利用課堂學習資源,使學生理解更為深刻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後,在具體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們還能獲得哪些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各時刻所顯示的體溫資料、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哪一時段體溫升高或降低多少攝氏度等表面的資訊。但隨著交流的進一步深化,學生便發現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轉這一總體趨勢,從而深刻地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此外,在“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這一環節教學中,有學生提出“芳芳弟弟這三天的體溫一共是多少攝氏度”這樣的問題,我及時恰當地將它轉化為學習資源,讓學生來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好不好?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這個問題是沒有價值的。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認識:提出數學問題應該有價值。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學生根據資料作出簡單地預測和判斷,並進行交流,注重在具體情景中對可能性的體驗。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上,使學生能看懂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對統計資料進行分析,作出簡單的推測和判斷。事實上,統計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也很容易學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統計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這些方面的目標不容易達到。所以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資訊,啟發調動學生以有的知識經驗,回憶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然後由學生自己找到製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並對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切實掌握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

不足:在課後的練習中,我認為還應佈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加強對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的瞭解,並藉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3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兩種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趨勢。

(一)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通過多種渠道調查和蒐集,這些資料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也可以繪製成折線統計圖,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在電腦繪製出條形統計圖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到了另外的世界,“用一種更簡單、更清晰的方法?”使學生開啟思路,展開聯想,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接著,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從條形統計圖轉變到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一個初步的對比,體會到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異同點,為學生正確讀取折線統計圖上的資訊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明確了折線統計圖是用點來表示數量的多少,用折線來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統計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先經歷一個調查統計的過程,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意義。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結構、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讓學生初步掌握繪製折線統計圖的畫法,並能根據資料進行估測縱軸的第一格代表的數量,從第二格開始每一格的數量是多少。

成功之處:

1、把握好教學要求,正確繪製折線統計圖。在本節課中不要求學生會繪製完整的折線統計圖,只要能根據資料把統計圖補充完整並描述、分析資料就可以了。在教學中首先通過做一做的題目,使學生掌握繪製折線統計圖的方法,然後再過渡到嘗試繪製完整統計圖,使學生熟悉其繪製方法,但是不對此作統一要求。

2、讓學生根據資料的特點獨立繪製折線統計圖,便於對比用鋸齒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通過練習十九中第5題,讓學生靈活進行繪製,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鋸齒折線統計圖的特徵。

不足之處:

對於描點的方法沒有引起重視,從而導致部分學生找不到要描的點的位置,特別是這個點是在這個格中的位置是偏在什麼位置上。

再教設計:

注重資料的位置,讓學生認真思考每個資料所在的位置。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5

整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結合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課堂上利用同一內容兩種統計圖來表示發現各自的特點,在學生髮現了折線統計圖實力用點來表示數量多少的時候,就擦去折線,讓學生看看折線統計圖的折線能起到什麼作用,從而明確折線統計圖的折線是用來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並且折線上升是增加下降是減少,折線越陡變得越凶,這舉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所在。

在課堂上就曾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沒有很好的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沒有把學生的重點環節放在讀圖的練習上,特別是點和折線的差異,就如例1的兩個小題,第一個小題就是問具體的數量利用點來回答,而第二個小題就是問數量的變化情況,需要用折線來回答,這就點和折線的不同。所以在以後的備課中,還要進一步的加強對教材的認識,更好的明確課堂的教學重點難點,並在課堂上利用多個環節進行練習,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內容是在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新的知識點是在同一個圖中要表示兩種不同的數。

首先,要用兩種不同的線來表示不同的數量,然後再正確畫圖的基礎上,要從圖中發現一些正確的資訊,並加以分析,得出有用的結論。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搜集、處理資料和作出適當的選擇與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中,我首先回顧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相關知識點有利於後面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單式折線統計圖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變化過程,瞭解複式圖的優勢。在研究完畫法和特點後再進行看圖分析資料的訓練體現統計圖的應用功能。

這節課有兩個重點設計,一是單式折線統計圖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變化過程,中間我加入了很多元素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自主畫出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兩條實線的複式折線統計圖,為了區分兩組資料,從而引出圖例,然後再讓學生展示的環節,利用展臺只能顯示黑白兩色的特點,讓學生自然想到不但可以用兩種顏色區分,還可以用不同的線表示,如最常用的實線和虛線。二是在分析圖的過程中,設計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髮現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