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認識立體圖形》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3.1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認識立體圖形》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認識立體圖形》教學反思

數學《認識立體圖形》教學反思1

《認識立體圖形》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在認真研讀教材和課標後,我把本課大部分教學時間都安排為學生的操作活動,本節課的目標定為: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實際教學,反思自己的這堂課,我覺得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課前準備充分。

在課前,我讓學生蒐集了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實物,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準備了各種物體,但符合操作要求的卻很少。針對這個情況,我將孩子們準備的東西進行了精選,並進行了補充,確保了每個孩子在課堂上都能參與操作活動。

本節課是國小低年級數學中數與空間的教學開始,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學習幾何概念。又是在學生剛剛入學不久的時間進行,這時候的一年級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而且對小組合作學習也還存在很多困難。為了能較好地進行小組活動,我將小組人數控制為四人,在座位的安排上,物體的擺放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儘量讓學生在操作交流過程中少受到客觀因素的`干擾,使操作活動更有實效。

2、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認識能由具體物體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能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組織教學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3、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時,大家觀察得非常認真,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很多小朋友的回答非常精彩,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如:發現了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的面大小一樣、有八個頂點,正方體的6個面都一樣大,圓柱的上面兩個面都是圓,且一樣大。雖然孩子們的表達還不準確,但那些稚嫩的語言卻反應出了他們已感受到了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4、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了的體驗,設計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說一說、數一數多種活動為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5、組織教學到位。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面對這麼多操作活動難免會興奮,很容易亂套,針對這一問題,我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由學生喜歡的正直聰明的卡通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課,並始終貫穿全課,學生興趣盎然;利用評價語言調控課堂,如;喜羊羊只會和認真聽講積極發言的孩子交朋友喲!某同學聽得最認真,某同學真會觀察,第幾小組活動得最有序……孩子在這些語言的引導下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活動上來了。在每個操作活動前都做到要求明確,確保孩子弄清操作要求後再活動,使活動井然有序。

認識物體這節課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確實是比較難於理解和掌握的。本節課也有一些難點,因為圓柱體有粗細長短之分,學生往往會把它分成不同型別,長方體與正方體又有許多類似,學生又會把它們歸為一類,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總誤認為是正方體。所以仍需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加強鞏固認識。

數學《認識立體圖形》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上好這節課對激發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本課時中,重點是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那麼就需要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摸一摸、滾一滾、搭一搭的過程中,直觀感受各立體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外觀特點。所以我在教學設計1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讓幾個學生一起邊玩邊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非常濃厚了。同時,像這種在多種感官一起體會到的圖形的特點感受也不容易忘記,便於記憶和回顧。

學生認識事物都有一個從“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而從形象到表象的建立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把形象這一步讓學生感受得徹底和深刻了,那麼形成表象和進行抽象就會容易很多了。再者,我把從形象到表象的過程用課件展示出來,也便於學生接受和理解,再聯絡實際找一找身邊的立體圖形,那麼學生就會對這些立體圖形有更親切的感受。

值得思考反思的問題:

1、為了體現學生主體,所以要關注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與實物的操作過程中,但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一拿到物體後,就不停地在擺弄,有部分學生就根本不會正確地按要求進行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有時難以控制。

2、學生參與操作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思考問題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比較總結需要時間,但時間不夠,還有課堂紀律等問題出現,所以只能在一些教學環節中草草了事,如何安排學生有效地靈活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一個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

數學《認識立體圖形》教學反思3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轉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收集家中各種形狀的物體及包裝盒的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這四種立體圖形,為學新知識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知識與生活密不可分。

在匯入新課的活動中,我並沒有侷限於課本,而是從學生的認知和生活的實際出發來重新組建。通過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調動學生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的積極性。學生在充滿趣味和挑戰性的活動中,身心參與,思維被啟用,充滿了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

數學學習是發現的過程。通過摸一摸活動,讓學生去發現各種物體的特徵,而不是直接說出,這樣就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中認識,然後,教師歸納出各種物體的特徵,學生印象深刻。在這裡,學生又一次經歷了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數學化”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