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來源:才華庫 2.57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1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親人(有血緣關係的人叫親人),並把這解釋寫在了題目的下方。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後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題目中的親人指的是誰?為什麼稱他們為親人?

二、從典型事例入手

課文寫了他們的那些事?讓學生從文中找到他們為志願軍戰士做的事。學生在尋找事例的過程中不但瞭解到志願軍戰士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大娘為了志願軍失去了唯一的下孫孫、小金花為了志願軍失去了媽媽、大嫂為了志願軍失去了雙腿)而且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三、創設情境,品讀詞句

課文語句樸實,可蘊含的情感深厚。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的體會志願軍與朝鮮人民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課堂上我說:“在座的同學們,你們就是即將離開朝鮮的志願軍戰士,你該如何與朝鮮的親人們話別?哪位是穿過大娘洗的衣服的戰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著硝煙送到戰場上來的打糕的戰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媽媽救出的老王?誰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戰士?……”這一系列的問題一出,多數學生被我帶到了課文中,他們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自己的朗讀體現出來。

四、再創情境,昇華情感

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昇華,為了讓學生的情感也得到昇華,也把我的課堂推向**,我有創設了另一個情境:我讓班上兩個組扮志願軍戰士的角色,兩個組扮朝鮮人民的角色,讓他們進行話別。

整節課,我已經把學生帶入了我預設的課堂之中,學生也融入到文字中。

高興之餘,靜下來想一想,存在這有不足指出,在課堂中有時沒有充分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2

接到王主任佈置的這個講課的任務後,我很有壓力。因為期末考試臨近,每個老師要忙著趕進度,學校還有那麼多的檢查工作,需要我去準備。在選擇課題時,我其實滿可以選擇對我來說比較好講的略讀課文,因為以前講過兩節公開課,講的略讀課文,應該說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思路比較瞭解,再者,如果講略讀課文,正好可以講《彩色的非洲》一課,這也正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課文。但是,我想,學校既然提供了這樣的一次機會,我就應該借這個機會鍛鍊一下自己,挑戰一下自己,所以,我就選擇了《再見了,親人》這篇比較陌生的講讀課文。

課題雖然定下了,我卻一下陷入迷惘不知所措之中,這樣的一篇文章擺在這兒,你老師怎樣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章,解讀文章,這需要老師這個導演的重新排陣布兵。在網上查看了很多的資料,但是,這麼多的教學構想擺在了一起,我又花眼了,到底怎樣教,還是糊塗一片。這個周雙休日,我一直呆在電腦眼前,打備課,那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給自己定的任務是這兩天必須把課備出來,下個週一還要試講一下。當時的那種感受就是既要著急把課備出來,又是老虎吃天不知從何出下手,真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

我困惑、迷茫、混沌,有時也懷疑:我耗費這麼大的精力,犧牲自己這麼多業餘時間,值得不值得?我講一節公開課的意義到底何在?是在同事們面前證明我的能力嗎?是想博得領導的賞識嗎?說實在的,剛開始,這些想法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但是,到底講一節公開課對我來說什麼意義?到底對我的平日教學水平有沒有提高,又會有多大的提高,我還是不能把握。不管怎樣,排除全部雜念,專心地備課,我對自己說。

現在是咬著牙挺過來了,回頭想想,我忽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哦,講讀課文原來就這樣教就可以了,哦,我把握教材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了,即使現在,讓我再去上一節常態課,我也會把上公開課的那種狀態、那種對教材的把握遷移過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你就是被小金花媽媽救出的老王,請你向小金花告別,大娘還是不捨得走啊,讓我們再次懇求大娘。我想,一個人如果真正要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這個痛苦的過程都會經歷的,只有從痛苦中走過來,才會真正品味語文大課堂帶給我們的甘甜。現在想來,這一切的一切,就像竇桂梅老師所說,原話我忘了,意思就是多講幾節課,慢慢地,你會真正把那些經過精心準備、反覆琢磨的方法、語言等等,內化為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不管什麼時候上課,就會信手拈來,或遊刃有餘,或觸類旁通,或旁徵博引。

今天我之所以先想談談自己備這節課的一個情感歷程,就是想和大家分享:或許這樣的情感經歷我們每個人都有,但當我們從迷惘中走出來,從痛苦中走出來,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好。所以,今天這節課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對我來說,已無關緊要,關鍵是透過這節課,我好象有點領悟到語文教學的一點精髓,一點奧妙,一點喜悅,這種感覺真得很好。

《再見了,親人》是我們五年級語文教材第八單元也是最後一個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個主題單元安排的目的引導學生在閱讀這些生動感人的故事的同時,思想受到薰陶感染,情感得到陶冶昇華,感受人物心靈的美好和品質的高尚。在備課過程中,我做到了六個注意:

一、注意目標的單純性

一節課,大目標的定位一定不能貪多,如果,這我也想體現,那一點我也想展現,往往會造成“走教案”的現象,結果哪一個目標也沒有落實到位的。這就是我以前就講過的,在取捨目標時,一定要捨得,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這節課,我的目標就定位在“激情”上,所有的課堂教學環節全部是圍繞怎樣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的感情,讓學生從心底裡感受到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偉大友誼。

二、注意合理運用教案

把教案的部署真正幻化為自己頭腦中的思路,而不是一味地想教案,我下步該怎麼做。記得以前,講《卡羅納》包括講《彩色的翅膀》,當時,在學校自己試講時,我就特別拘謹,一個是教案不熟,一個是我的課堂教學功力不足,注意力完全在教案上,而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就勢必造成沒有看著學生的眼睛去教書,眼睛是“瞪空”狀態,學生你表現你的,老師我想我的教案,出現了老師和學生兩層皮,教和學兩層皮的狀況。所以,在真正參加講課比賽的時候,包括這次的講課,我總結了一個經驗就是:儘可能要做到教案的熟練,《彩色的翅膀》一課,我光往書上寫教案,就一個字不落地把老師上課要講的話全部寫下來,我寫了四、五遍。把這些做到以後,我又試著不去想開頭、不去想每個環節的過渡語,只是把大綱寫了下來,再最後我的腦子就沒有教案了,而完全把精力放在學生身上,和學生共呼吸,共感受,我覺得這樣老師才能真正投入進去,才能和學生、和課文融為一體。當然,今天的這堂課,我的教案還不太熟練,所以,有時,我自己就能感覺到,我遊離了學生,腦子在想我下一環節怎麼教,自己感覺不是完全融入進去了。

三、注意以讀為本

當時,王主任給我佈置任務的時候,就囑咐我一定要把握住一點,就是讓學生要多讀書。所以在備課時,我也是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以讀為本”。李萍老師是個有心人,她說,當時她看了一下鍾,學生從8點20正式開始讀,一直讀到下課,也就是說學生讀了20分鐘的時間。其實,讓學生讀,讀出自己的感受,這也是我這幾年教學摸索出的一條規律,有的時候,老師講的真可以不用過多,老師講的是老師自己對文字的解讀,而學生自己讀才會有自己的感受,而且這種感受是最深刻的,直接作用於他的心。楊老師曾經寫過一篇部落格《讓我們讀吧》,寫得非常好,因為我也有相同的感受。正像王主任講過,語文課堂就應該書聲朗朗,在讀中,學生學會了理解,在讀中,學會了品悟情感。

四、注意情景創設

語文課堂是一個充滿感性的課堂,只有老師充分發揮自己導演的身份,想辦法創設情景,才能真正把學生送進文字,讓他們全身心地去感受、設身處地地去感受,才能讓學生真正達到自己的情感與文字的統一。在這節課上,我主要是運用語言的魅力,把學生送就情景。如:就在這小小的站臺上,他們手拉著手說:“再見了,親人”,他們手握著手說:“再見了,親人”,列車就要開了,他們還揮舞著手說:“再見了,親人”,列車開遠了,他們還在大聲呼喊著,:“再見了,親人”。再如,看,那位拄著雙柺的大嫂從人群中擠了過來,讓我們快去扶一扶這位為我們挖野菜失去雙腿的打掃吧,讀吧,同學們。還有,通過音樂來創設情景,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本節課,為學生的朗讀,我配了音樂,這也是楊老師在聽完試講時,給我提的一點非常好的建議。兩節課比較起來,加上音樂的效果確實更容易把學生送進情景。李萍老師說,這裡的配樂有點太悲傷,我們也有同感,但一時之間確實也找不到更好的音樂,就湊合著用了。但是,如果像李老師所說配《再見了,媽媽》或《送戰友》,這樣的歌曲類的音樂,我當時也配了配,自己隨著音樂讀了讀,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就沒有選擇歌曲類的音樂。以上所說的用音樂創設情景就今天要講的第五條——注意引用外援。

五、注意全班學生參與

這一條是在我試講之後,宇老師給提出的一條很好的建議。試講時,在讓學生送別的時候,只是請單個學生讀,其他學生聽,不利於全班學生參與,只是給了個別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所以,宇老師就建議我,誰想和大嫂送別吧,都可以站起來讀,給每個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宣洩自己情感的平臺,我和楊老師都感覺這個方法很好。

這樣,通過我們五年級教研組的齊心協力、集體備課,才有了今天課堂上呈現的效果。

時間緊張,剛才的談話可能思路有點混亂,望大家諒解。再者,本堂課中自己還有很多地方沒考慮周全,做得還很不夠,衷心地希望大家不吝賜教。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3

《再見了,親人》這篇精讀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採用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現手法,描寫出了一個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課文分別選取了送別路上在火車站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場面。在送別路上,記敘的是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的回憶,把現實的告別場面與往事結合起來,可以說是人物典型、場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學生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

今天,聽了畢老師講的《再見了,親人》一課,從課堂呈現的內容來看,畢老師在這一課的備課中準備得特別充分,蒐集了很多的資料,畢老師在本課的匯入新課方面讓我感受很深,首先,畢老師從引領學生對“親人”進行理解,尤其是讓學生抓住“親人是怎麼關心你的?”學生爭相回答親人對自己的關心,積極踴躍。接著畢老師引導學生,是呀,親人一般是有血緣關係的人,比如,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等等,我們還會把在我們遇到危難時伸出援手的人也稱為親人,比如在非典時期冒著生命危險救護病人的醫護人員;在汶川地震時期冒著生命危險救援傷員的解放軍戰士等等。最後,畢老師匯入新課,那麼,我們的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之間也稱為親人,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四課,學生齊讀課題。

畢老師這樣的開頭匯入,既能夠激發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又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畢老師緊緊抓住本篇課文的特點,因為課文的題目“再見了,親人”直接以“親人”做題目,另外,文章的結尾處,“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也多次出現“親人”,這裡的“親人”指的是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的友誼,這樣學生對“親人”的理解一定會在學習課文後更進一步。不過,在這裡有一點需要和畢老師商榷的是,在匯入語中對於“親人”的概念的解釋,是否需要更精準一些?

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畢老師直接讓學生進入了第二個思考題的檢查,我建議畢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最好要有字詞的檢查環節,因為本課的生字詞還是比較多的,尤其是有些生字也比較難記,比如“噩、耗、役、跺、垮”等字,最好讓學生讀一讀,個別字要重點指導,這也是學生容易寫錯的生字;另外,建議畢老師要引領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這也是高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語文能力。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4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鍊,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

如何根據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出發,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鍊,感情真摯,可由於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地圖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後我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2、注重體現字、詞、句、篇的訓練:

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不是議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學生從字面去理解,並說出比喻意,然後再聯絡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雪”指困難,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麼?“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學生理解了整段內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改變說法,並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並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髮動全身,使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3、提出的問題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時,我提出小金花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地方看出來?這一問題把整段的內容都概括了出來,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課文。通過討論學習,把小金花的特點分析的很透徹。

4、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力:

該文語言凝鍊,為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絡課文內容,啟發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學生想象:八年來,志願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後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學生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學方法上採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與大娘話別的情景時,我採用了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深情厚意,第二段採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學,這種“導、扶、放”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了他們讀書的方法。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5

本篇課文為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讚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敘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思精巧別緻。

在上課之前我先給同學們播放了整篇課文的朗讀音訊,有利於他們正確發音以及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教師示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本篇文章語言凝鍊,為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絡課文內容,啟發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學生想象:八年來,志願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後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學生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不足之處在於學生課前沒有預習,導致教學過程有些吃力,沒有引導他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盡量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6

雖然自上次學校舉行課堂教學大賽以來,自己逐漸走進了課堂,找到了很久以前自己的課堂中徜徉的感覺。但是還是非常苦惱的是語文課中第二課時怎樣將語文的語言文字訓練迴歸到我們的課堂中,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頻率如何提高呢?這兩個不同的角度去探討語文的課堂的時候,成了我最大的心病。今天的《再見了,親人》又讓我有如此的感覺。

清明節假期前,我們已經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今天開學我直接講了第二課時,課堂上,我主要圍繞課後的一個問題去作為課文的主線:課文題目是再見了親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親人”?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相關的句子,想象當時的情景。這個問題的呈現是從課文的情感的角度去出發,目的是找到與此相關的語句,從語句的相關的詞語中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這是我在設計的時候所想到的本課與語文的語言文字訓練就是批文入情。學生在讀書的時候,我的心裡就在默默的想,學生的發言會積極嗎?課堂上會出現思維的辯解嗎?帶著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下去的時候。事實確實像我想的那樣,開始交流的時候讓學生按照讀句子—談感受—說情景—感情讀的方式去走,學生覺得太難,竟然沒有一個人舉手回答問題,我又降低了難度,只讀句子。舉手的時候三三兩兩,只有讓學生去回答。我作為補充,整個課堂中,參與到課堂中的學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老師補充的還是比較少的。雖然我一直在踐行簡簡單單的教語文,可是課堂上還是呈現了學生面對簡單問題時的不回答。

回想起來,造成這樣原因的是:

1、《再見了,親人》離我們學生的的實際生活太遠,學生對於時代背景瞭解得不夠透徹,主要是我呈現的比較少,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

2、越簡單的語文,可能是一個大的問題,但是對於學生來說思考起來就可能有問題,可以從一個段落開始,教給學生方法,學生可能對於文字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3、課堂上缺乏對於學生積極發言的督促,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

對於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我覺得對於我們班學生應該設計一個表,記錄每一節課的發言次數,每週一總結,好的進行適當的獎勵。

在近段的課堂上,我想實現的語文角度上在語文課上實現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學生上課堂上積極發言,課堂上呈現課堂上學生思維的爭論和辯解。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7

曾親眼看到支玉恆老師上《再見了,親人》一課,親眼看到支老師的點石成金之術——平淡而拖沓的朗讀是如何變得抑揚頓挫,充滿激情;膽怯、緊張的情緒如何演化為“臉通紅、眼發亮、手高舉”——這樣的課堂情景實在無法從腦海中抹去。也因此,內心也有了一個小小的祈願,願自己也像這般地來演繹這堂課,就這堂課!然而,當我真的模仿著在上這堂課了,上完後,我卻不無沮喪地發現——我僅僅只是演繹了一個效顰的“東施”。

蹙眉篇——課題“三”讀

支老師的開篇就是讀課題,創設三種不同的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出了不同的語調。真正使朗讀做到“頓挫緊隨情景變”。且讓我也隨之一試:

師:同學們,現在親人就在眼前,一邊握手,一邊說“再見了,親人”。

(當老師創設這樣的情景後,學生很深情地讀“再見了,親人”,語速較慢。當然,發生這樣的情況是我預料之中的。在當時支老師的課堂中,也是如此。)

師:(握住一位同學的手,一邊握手,握手的動作根據學生的朗讀節奏略顯誇張,一邊模仿同學的朗讀):和人握手道別時能這麼說“再—見—了,親人”麼?

同學們都笑了,很明白剛才的讀法還不夠好。接著,我便學著支老師的樣,再次握住同學的手,輕抖著,深情地說,“再見了,親人”,然後,讓同學們也握著手,邊體會邊讀。記得在支老師的課上,學生馬上感知了當時的情景,有了截然不同的朗讀。

但,當我也握著學生的手,模仿著支老師進行示範朗讀時,卻發現這種方法其實不適合我。第一,我不具備能把文章的意境、情韻用準確的聲調、氣勢和極富有魅力的聲音外化的功力,我只能“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激昂處卻還不出他個激昂,第二,作為一個江南女子在與人分別時,鮮少會緊握雙手,以握手的力量與輕微的抖動來表示內心的激動。因此,我示範這個動作,已是不妥,用細弱的聲音範讀,更是不妥。

可想而知,課堂的效果那真是差之千里,當學生自己握手體會時,全失了那種與親人分別的深情,替而代之的是一些頑笑,一些雜亂。因為此,它也影響了第二、第三次創設情景讀課題的效果,甚至影響了對這篇課文的進入。

這真的是一次完全失敗的模仿。

在模仿特級教師的“行”時,我忽略了他們的“神”——特級教師那舉手投足中的種種都是時間的積澱,是經驗的歷練,非一日之功呵!

猶記得錢夢龍老師對青年教師的諄諄教誨:每次備課,自己要把課文一遍遍地讀,反反覆覆地琢磨。不同的課文,要有不同的讀法,直到確實讀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獨特的味兒,才進一步考慮“教什麼”和“怎樣教”。只有這樣,教學中才常有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快感,也就能教得有激情。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修煉的第一步也許就該從這裡開始。然後,在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中,豐厚起來,找到自己的魂和神。

捧心篇——“反題切入”

支老師在這堂課上,故意反題切入,說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沒有血緣關係,他們不是親人,因此哪來“再見了,親人“一說呢?由此引起學生異議,引發了學生為了駁倒老師自覺主動熱情地探究課文的慾望,使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我也採取瞭如上一問。誰料,話剛完,學生就紛紛舉手,其間一個學生插嘴道:“老師,你說得不對,因為朝鮮人民和志願軍都為對方付出了血的代價,他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難道這樣的付出還不能算是親人嗎?”說實話,我一下子就有些楞了,因為在支老師的課中,這句類似的話是在把老師說服了,感動了,最後在課臨結束了,才水到渠成般出現的。它是感情的昇華,由此也順利地完成了板書:“不是親人——就是親人——勝似親人”。

然而,今天,在我的課堂上,這樣一句精妙的話,來得卻是那麼不是時候。

我知道,這也就是課堂預設和生成間的矛盾。我也知道,此刻,所做的也只能是順著這個同學的回答,要求學生從課文的字裡行間找出能反映朝鮮人民和志願軍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然後進行交流。可是這樣一來,我所期待的那種學生為了駁倒老師而產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會至少減至一半,我所希望演繹的精彩片斷便會無處上演——要知道,我也預想了學生會怎麼想方設法讀好課文,以此來感動我,而我又該如何“鐵石心腸”一些,引導他們進一步讀好課文;我也預想了學生會怎樣來說服我,而我又該如何用挑釁式的語言,促使他們說話時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把這個同學搪塞過去的,我說,那只是他的一人見解,我相信很多同學還沒考慮好,現在就請大家進行第二輪閱讀,通過抓事實來說服老師,抓情感來感動老師。然而,課堂已經不是渾然天成的了,因為它的不自然,它的牽強,這場辯論終究沒有演繹出高潮,學生也未達到眼發亮,臉通紅,手高舉的境界。而我,心中因有不安,也無法投入。

其實,如何處理好課堂預設和生成間的矛盾,課程標準早就告訴我們: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然而,僅有預設是不夠的,教學的“人—人”系統,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人的活動,只有當預設與生成統一起來,才會真正構成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我們的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只是,僅僅為了滿足我平面的,頭腦中的抄襲來的一幅畫面,我堵死了這意外的通道,澆滅了學生智慧的火把,讓自己帶領著42個孩子走上了一條沒有激情的行程,讓生命的活力在這裡黯然。而真正的理想的課堂,不應該是我獨自一人演繹我設想的畫面,那應該成為對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的成全。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個性靈魂的課堂教學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抄襲,不可重複的。“東施”的效顰永遠只能是一個笑話,一個警戒。

《再見了,親人》的公開課教學反思8

《再見了,親人》記敘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全文是以志願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情景,通篇都是志願軍說的話,透出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捨難分之情,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根據課文內容,預設教學環節,並在課堂中及時調整思路,教學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反思如下:

一、整體採用“導,扶,放”的方式。

根據這篇課文情感飽滿、段落相似的特點,我先引導學生通讀感知課文內容,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與志願軍的告別場面,把握情感基調;再指導學生學習第一段,弄清大娘為志願軍做了哪幾件事?這表現了朝鮮人民和志願軍之間的什麼感情?然後分小組討論第二段,讓學生主動逐段說你最感動的地方?抓住重點詞句段分析朝鮮人民冒著生命危險為志願軍所做的事!最後放手學生自學第三段,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二、加強朗讀,注重個體感悟

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話別,課文是透過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物來描寫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回憶的事例也不同,因此朗讀的情感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讀懂、讀好句子,領會文章蘊含的意思。緊扣重點字詞如:雪中送炭、唯一、同歸於盡等,讓學生對不同的個體進行不同的朗讀嘗試。對大娘,懷著敬重;對消金花,懷著親切;對大嫂,懷著關切。通過不同角色的朗讀體驗,深深地感受朝鮮人民與志願軍的深情厚誼。

三、存在不足及今後方向

在教學中,我採用個別讀、齊讀、自由讀等方式朗讀,但是效果不佳,整體朗讀沒有得到逐層提高。教師語言不十分簡潔,過渡不十分自然。在課堂的結束部分,讓學生通過朗讀或說幾句心裡話來表達對朝鮮親人的敬意和感謝,以抒發自己內心體會。學生說得也不很理想。

話別總是雙方的,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說些什麼呢?課文中沒有直接寫,但是從課文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些。應該啟發學生髮揮想象,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拓寬學生課外學習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是今後努力的一個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