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78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會看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對母親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

教學時,我採取學生先自學,後交流的方法,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通過對這些句子的理解,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理解母親這樣做的原因,感受母親濃濃的愛子深情。

但由於一節課時間有些緊張,對於朗讀訓練沒有很到位。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2

《學會看病》這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潛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述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透過分析,理解了母親的心理變化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後的釋然。整個過程都包含著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也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父母之愛,懂得父母之愛,這對此刻的獨生子更具現實好處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說”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後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之後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閱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我抓住這篇課文中超多描述母親心裡活動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找出描述母親心裡活動的句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朗讀這個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

體會出母親在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的那段時間中的後悔和擔心,從而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良苦,感受母愛的偉大,感受母親深深的愛子深情。但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細節不夠細,體會的不夠深入。這些都是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完善的地方。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3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地描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我這堂課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還原感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通過自由辯駁的形式,發現文中母親“願意”與“不願意”兩種矛盾心情的表達方式,初步瞭解交叉描寫的作用;通過互文閱讀的方法,自主建構,感悟“讓兒子學會獨立”才是文中母愛的真諦。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難點是他們能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我把課堂教學主要設計為三大板塊:一是圍繞“殘忍嗎?”展開討論,質疑母愛,引發認知衝突;二是通過辨析“願意嗎?”抓住句子,品悟母親內心;三是再論“殘忍嗎?”,體會情感變化,感悟母愛真諦。

課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在此選取幾個片段與大家交流:

在預習反饋時,根據我校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會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為“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讓他獨自上醫院,他學會了看病。”我設計了“給‘讓’換個更恰當的詞,並說說理由。”這一問題,從學生提出可換成“要”、“叫”、“教”,再逐個反對,到最後一致確定換成“逼”字最恰當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由自主地走進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語言表達與內心感受的關係。我隨即抓住文中“母親‘逼’兒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對話描寫進行朗讀訓練,採用“老師範讀、學生點評”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賞析水平,激發了他們的朗讀興趣。經過質疑、討論與補充,學生情感與文字產生了共鳴,進行朗讀訓練時,自然真情流露,語氣、語調把握得恰到好處。

本文中母親的矛盾心理貫穿故事的始終,透過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來反映她矛盾的內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點。為了突破“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圍繞“母親願意還是不願意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這個問題發表觀點,然後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這種打破教學常規的學習方式馬上引起了孩子們濃烈的探究慾望,他們很快找到文中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詮釋,據理力爭,思維碰撞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文字透露的情感,他們不僅走進文字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那獨特的愛子方式,更感悟到母愛的真諦,對母愛的讚美與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這堂課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辯論的時候,可能在準備時間上還不夠充分,造成部分學生在發表觀點時缺少有力的證據,加上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整個辯論過程學生雖然熱情高漲,語言表達卻略顯蒼白。其次,我自己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沒能把握好課堂生成點,對一些精彩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這樣一閃而過,留下了遺憾。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在拓展思維的同時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爭取多向名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4

五年級上冊《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當過多年醫生的母親不但不給兒子找藥治病,還讓兒子獨自上醫院看病。母親用獨特的方式,鍛鍊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本文,我讓學生仔細讀課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學,然後在課堂上小組學習,再全班交流,接著我設計了一組辯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理解課文,理解母親看似“狠心”實則“盡責”的愛。

本課的教學,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角色轉換,入情入境。

在讓學生解第一段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可是你的媽媽讓你一個去醫院看病,你心裡會怎麼想?”有的說:“媽媽,你真狠心,我生病了還讓我一個人去醫院!”有的說:“媽媽一定是不愛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並能與文字進行對話。

二、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小組活動,體現自主性。

小組活動時,我出示學習目標:以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學生學習時,教師巡視、傾聽,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

任務佈置後,小組學習情緒高漲,學生們以本組學生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的小組學生快速默讀,有的小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學習,有的小組根據文中對話多的特點分角色朗讀……,有的小組邊讀邊想,邊讀邊議,有的邊讀邊作記號,方法各異。

2、提供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文中母親說:“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我問:“你認為文中的母親狠心嗎?”對此,學生持兩種不同的觀點:狠心和不狠心。我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在教室分塊坐好,然後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兩種不同的觀點發生激烈的碰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這無疑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師生間、學生間的資訊傳遞,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雙方統一了觀點,母親看似狠心的表現實則是一種愛,一種盡責的愛。

三、拓展延伸,將文字與生活接軌,讓學生所學落到實處。

學生理解了文中的內容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愛自己的。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讚美自己的母親,最後讓學生說說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的愛。這樣的設計,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課內擴充套件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更深地理解了母親的愛,明確了今後應如何回報母親的愛。可以說,這個設計既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教會學生感恩,即要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五年級上冊《學會看病》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5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潛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說”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字,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後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之後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閱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從孩子們的相互交流中,能體會到他們已經理解了這位母親的作法。但是母親對兒子那份濃濃的母愛之情學生體會膚淺。如何讓孩子們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緊緊地抓住文中多處描述這位母親內心活動的句子,反覆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即:做出決定——猶豫不決——心軟後悔——自責擔心——勇氣回升),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句子的描述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點詞或句子,並結合自身的實際談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點水或浮光掠影的談一點,而有極個別學生的表述缺乏條理性、邏輯性。

可喜的是孩子們在談學文後的感受時,有幾個孩子談得比較好。如:劉智俐談到她很羨慕、敬佩烏塔(四年級學的一篇課文中的人物)的勇氣和膽量。小小年紀,隻身一人就周遊了世界,這是我們中國許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連我一個人到沙坪壩,媽媽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這、注意那……謝敬懿同學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次中外孩子共同參加野營拉練活動。中國孩子在活動中,不僅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潛力遠不如外國孩子。黃詩穎補充道,西方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性,他們以自己掙錢為榮耀,父母施捨為可恥,所以他們利用各種機會鍛鍊自己,同時瞭解社會,增長見識。他們真了不起。喻晨璽與他們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我們的家長是在禁錮自己的孩子,做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加以限制,這不準、那不準,這哪裡是愛我們,分明是害我們。更沒想到的是庹萬同學說,過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我們正是在父母的溺愛中失去了自我鍛鍊的機會,所以我們從此刻開始,要尋找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向文中哪個小男孩學習。

聽了孩子們的一番發自肺腑的感受後,我的情緒難以平靜,個性是聽了喻晨璽的那句話“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西方家長的教育方式”。令我為之一振,一個五年級的國小生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不能不讓我們刮目相看。同時也引起我對自己教學深層次的反思,孩子們固然說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可聯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不也有這種現象出現嗎?如對某一個問題總想把孩子們的思維引向老師早已既定的教學模式中,認為這是最好的。而對學生另外生成出有價值的東西,要麼讓它悄然無聲的熄滅,要麼沒有很好地利用。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還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誰好誰壞他們心裡最明白。如果我們再不抓緊時間學習,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們就要成為時代的棄兒。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6

《學會看病》這篇略讀課文在這裡,主要是對父母之愛不同形式的補充‐‐鼓勵獨立,看似殘忍的愛,背後卻是艱熬和深沉,同時作者是通過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描寫,來表達自己情感的。那麼這又正是對這個單元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三個方面的另一個點的補充。

文中也有具體體現:&ldqu;打蔫、一瞬間的觸控、他幾乎沒有去過醫院、逼問、滾燙的手、搖搖晃晃地走了、打了退燒針&rdqu;這些地方,都表明兒子真的生病了,發燒得必須打針才能退燒,真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去過醫院,還有兒子聽媽 媽說&ldqu;你長大了得學會看病&rdqu;的時候大吃一驚和後面的對話,都可以看出兒子真的很依賴媽 媽,從來沒有自己去過醫院。無疑,母親此時讓兒子獨自去看病,冷漠、殘忍。

作為略讀課文,我採取只設置一到兩個關鍵問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課文研讀,從而更好地學習課文。應該說,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

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通過幾個學期的摸索,我也得出了一點經驗。小組合作學習應具有可操作,所謂可操作就是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既不能讓學生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也不能是學生討論半天仍一無所獲。我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是圍繞文字提出了一個問題&ldqu;這位母親愛她的兒子嗎?請找出相關句子細細研讀。&rdqu;

小組討論學習,既激發了大家的學習熱情,而且合理安排小組長,更是相當於班上多了12位小老師幫助自己講解課文,督促學生學習。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7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偉大。教學本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我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中。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反覆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後的釋然,而且從這些細緻的心理活動句子的描寫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

學完課文後,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我引導學生寫下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孩子們暢所欲言,真實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說自己的父母大事小事都包辦,總不放心自己。有些孩子很渴望像小男孩一樣去嘗試,但他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他們,害怕他們會出意外。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感受到其實孩子們也為此而苦惱,他們也希望有自己的空間。不難看出,課文內容已在孩子的心理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在呼喚理解、尊重,他們在長大。真希望我們的家長看到孩子們的心聲時多為他們創造一些獨立生活的機會。也希望孩子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全面地認識父母的愛,懂得父母的愛。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8

《學會看病》這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鍊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通過分析,理解了母親的心理變化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後的釋然。整個過程都包含著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也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父母之愛,懂得父母之愛,這對現在的獨生子更具現實意義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說”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後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接著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閱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我抓住這篇課文中大量描寫母親心裡活動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母親心裡活動的句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朗讀這個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體會出母親在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的那段時間中的後悔和擔心,從而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良苦,感受母愛的偉大,感受母親深深的愛子深情。但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細節不夠細,體會的不夠深入。這些都是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完善的地方。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9

週五聽了王靜芳老師的《學會看病》,後來又看了她在論壇中的教學敘事,感觸非常多。一堂好課的產生,教師背後的付出的確是巨大的。深感佩服之餘,自己也覺得慚愧。

《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一貫以來,對略讀課文的目標把握,一直是有些忽視的。王老師選擇這樣的課例,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和鞭策,這是佩服之一。在教學敘事中,王老師講到她一次次試教,一次次修改,而且每一次的試教和修改思路明確,先分析不足,再從理論高度找原因,繼而出爐更好的教學方案,每一次都有提高,解決方案有針對性,這是佩服之二。在星期五的課堂展示中,王老師呈現了一堂有深度、有大師風範的課,每一個環節絲絲相扣,其最終目的直奔目標,體現了以學定教、學生為主的課堂理念,這是佩服之三。聽了課後,我覺得以下幾點最是精彩:

一、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王老師在課前設計了一份預習單,內容包括字詞檢測和課文內容理解。通過預習單的填寫,王老師基本掌握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習生字新詞,有重點,並不面面俱到,主要是解決一些四字詞語的用法。在預習單的檢查中,王老師發現學生提出最大的疑問是對這句話的理解:我知道應該不斷地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練自己。王老師就從關鍵句子入手,抓住“磨鍊”粗線條放開研讀課文中母親的心理活動和語言感受母親的愛子之情,再話鋒一轉重點花時間研究母親的心理描寫成功祕訣,最後把學生中好的練習拿出來交流,使略讀課文也“精緻”。真正做到了以學定教,在課堂中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課堂設計層層深入,完全體現了略讀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王老師注重學法指導,與單元導讀緊密結合,知識點的落實抓得實,抓得到位,並進一步深化了單元的知識點訓練。研讀課文有層次,有深度,拓展訓練小練筆學生也有話可說。最後推薦學生閱讀《孩子,我為什麼打你》和《剝豆》,體現了大閱讀觀。

總之,這是一堂內涵豐富的課,值得我好好學習,並好好反思。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0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是女作家畢淑敏寫她和兒子之間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為讓兒子學會看病,在兒子發燒生病時,讓他獨自去醫院看病。

作為略讀課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讓學生抓住一個問題——“母親的感情有何變化”,找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讓他們自己去獨立閱讀,然後在6人小組中學習,探討交流。完成練習:當我發現兒子發燒時,我想——,兒子同意獨自去看病時,我想——,兒子走後我感到( ),我想——,兒子回家後,我覺得( ),我想——。根據這個練習,應該說,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

《學會看病》一文中的媽媽,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去鍛鍊自己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實是一番苦心。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再次去讀這篇文章,學生對文中母親內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體會。

學了這篇課文,我想,對於“母愛”,孩子們的認識一定會更深刻更全面。當然,我希望我的學生從今天起,對自己的母親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述了一個母親為磨練兒子獨立生活的潛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的描述,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農的愛子之情。走進文字。就這來說,這天的教學,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學生走進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決定讓兒子獨自看病――猶豫、後悔、擔心、自責、勇氣又回到心裡。讓學生找到母親在這一過程中相應的語言和心理描述,如“我的心立刻軟了。是啊,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親濃濃的愛子深情。但也從學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學生的理解畢竟是粗淺的,只侷限於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必須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在孩子有病的時候,不但不幫忙他,還給他雪上加霜”。就有學生不能讀出母親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責是因為愛子之切。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引導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了我在課堂的教學機智還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時的冷漠,總有一天,你要離我遠去,獨自應對生活。我預先能幫忙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那麼準確,但這是我的職責。”在講解這句話的意思時我太過於牽引。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2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當過多年醫生的母親不但不給兒子找藥治病,還讓兒子獨自上醫院看病。母親用獨特的方式,鍛鍊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也是本冊書第十篇略讀課文,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仔細讀課前提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思考,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領下,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

我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畫出面對生病的孩子,母親是怎麼做的,學生很快能夠找到描寫母親做法的語句,比如:“當我又準備在家裡的儲藥櫃裡找藥時,卻突然怔住了。”“既然我是母親,就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畫出的語句進行同位交流,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和的作用,儘量讓學生找全面。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同學們,從描寫媽媽做法的語句中,你一定又自己的感受,下面,請同學們再一次認真閱讀描寫媽媽做法的語句,認真體會一下,看你有什麼感受,請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此時,學生都能認真閱讀,老師巡視指導,我發現,學生都能寫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有的學生在“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後悔。我想……”的旁邊是這樣寫的“從這裡,我能感受到媽媽對兒子的擔心,從媽媽的後悔中感受到了媽媽對兒子的愛。”還有的同學在“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處寫出了這樣的語句,此時,媽媽對兒子的擔心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可見,媽媽有多麼愛自己的兒子……學生的筆下流露出的是一個個小讀者心中的多麼疼愛兒子的媽媽。

不足之處,本節課在學生自讀自悟方面給學生留的時間還不夠充分,另外,對於程度差一些的孩子還需要進一步指導,因為他們自讀自悟的能力還需要提高。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3

十一月教研室到我校調研,周老師聽了我上的《學會看病》一課。周老師真的不愧是仁厚長者,評課相當客氣,首先肯定了我的不少優點:教學目標明確,能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板書漂亮,教學語言得體大方,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較強的鼓動性等等。

誠然,這節課自己的確有不少的優點,尤其讓我引以為傲的是這節課上自己很投入,非常注意聆聽,沒有放過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一點小錯誤:如學生朗讀課文,學生把 “指點指點”讀成了“指指點點”,把“毫無疑義”讀成了“毫無意義”,及時抓住這些動態生成的東西,提醒學生,讓學生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並引導學生辨析“指點指點”和“指指點點”、“毫無疑義”和“毫無意義”這兩組詞語的不同含義,讓他們明白往往一字之差,謬之千里,必須認真體會中國文字的妙處。這大概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語文課中的一點語文味吧。

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沒有把握好課型特點,放手不夠。周老師說得很對,《學會看病》既然是自讀課文,那麼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將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充分地去實踐,所有的問題應來自學生,又該回到學生自己那裡去解決,不應該對學生牽引太多,將學生限制在老師劃定的範圍。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就是將老師提出的問題:“找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 變為學生自己提出的“我感受到了母親感情的變化,我又是從那些具體的方面(語言、心理等)、具體的句子感受到這種感情變化的?母親的感情經歷了那些變化”,學生能問這些問題了,才算真正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其次,我的這節課還有這樣的不足: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有及時的介入。如:讓學生自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當三四個學生概括不理想的時候,我才出來引導,出示提示,這樣就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導致教學節奏的拖沓。因為一兩個人出現同一種問題,往往代表了一群人,此時,老師就應該及時站出來,老師的“導”就體現在這裡。

總之,優點需要保持,缺點需要不斷克服,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水平。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4

《學會看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閱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鍊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潛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課文先講母親發現兒子病了,準備照例自己用藥給他治病,後又改變了主意,讓他自己獨自到醫院看病。“當我又準備在家裡的儲藥櫃裡找藥時,卻突然怔住了。”說明母親意識到就應鍛鍊兒子獨立應對疾病。接下來的對話,能夠看出兒子對父母的極度依靠,更堅定了母親“就應及早教會他看病”的決心。“既然我是母親,就就應及早教會他看病”、“生怕自己改變了主意”、母親對兒子的囑咐、“心立刻軟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述,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愛子真情飽含其間。再講兒子到醫院後母親在擔心、後悔與自責中等待,直到兒子看完病回家。“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後悔。我想……”、“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縮成一團”等心理活動的細緻描述,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職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透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磨鍊孩子獨立生活的潛力。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透過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初步感知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邊讀書邊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進行交流。在體會母親感情時,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最後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或者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正如我的意料,此刻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事小事都有父母包辦,哪怕一點傷風感冒父母們都緊張得不得了,第一時間帶孩子們上醫院看病,從沒有像書中的母親一樣放膽讓孩子們自己上醫院看病,所以,對於書中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去醫院看病,他們中大多數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有一小部分同學卻很渴望像小男孩一樣去嘗試,但他們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他們,害怕他們會出意外。教學中,即使我們千方百計期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的潛力,但在現今社會,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寶貝,根本很難實現像書中的母親那樣放心讓孩子獨自一人看病的,如何真正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自理潛力,這真值得每一個父母思考。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5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是女作家畢淑敏寫她和兒子之間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為讓兒子學會看病,在兒子發燒生病時,讓他獨自去醫院看病。

作為略讀課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讓學生抓住一個問題——“母親的感情有何變化”,讓他們自己去獨立閱讀、探討交流。應該說,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位母親的濃濃母愛,我把自己在《國小語文教學》雜誌上看到的畢淑敏就《學會看病》一文的創作體會,原原本本的讀給學生聽。當聽到畢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學的兒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電話給遠在北京的母親,說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學生都笑了,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到聽到後來,那位母親只得求助當地的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只得放下手頭的工作,打車跨過長江,費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帶到醫院,學生不笑了,他們在思考在嘆息。這份材料的補充,讓學生豁然明朗,《學會看病》一文中的媽媽,已這種獨特的方式,去鍛鍊自己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實是一番苦心。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再次去讀這篇文章,學生對文中母親內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體會。

學了這篇課文,我想,對於“母愛”,學生的認識一定會更深刻更全面。當然,我希望我的學生從今天起,對自己的母親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