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單位教學計劃

來源:才華庫 1.01W

一、教學內容: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單位教學計劃

《面積和麵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面積》第70至74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三、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四、教學難點:

1. 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個以及A、B兩種不同的長方形(各30張)的教具。

學具:每個學生準備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老師:在開始上課之前,老師想先考考大家的表演能力,你們敢接受考研嗎?那請你們用動作表現出下面的內容:清晨起床後,我會迅速的洗臉、洗手,然後去學校,到學校後我迅速的將課桌面完整的擦乾淨,迎接新一天的挑戰。

(2)學生表演結束後,讓學生回憶一下剛才我們都做了那幾個動作,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它們接觸的都是物體的什麼部位?(指明學生回答)

(3) 學生回答結束後,教師引出: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① 摸一摸:摸一摸桌面、板凳面、指甲蓋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② 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③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① 認一認:這些都是什麼圖形?它們都有哪些共同點?(課件出示相應的圖形)

② 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③比一比:下面的圖形與上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之處?你能說出它們的面積的大小嗎?(課件出示“非封閉圖形”)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麼是面積?(學生歸納後,教師課件展示面積的概念)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互動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① 課件出示:喜洋洋帶來的問題:小朋友們羊村想建一所大一點的'“快樂學校”,你能幫我們選一所大一點的土地嗎?

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A、B兩塊土地哪塊面積大一些?為什麼?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②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③ 提出操作要求:

ⅰ 、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ⅱ、 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ⅲ、學生操作。

在這裡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 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ⅳ、 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ⅴ、 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①要求自學課本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ⅰ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ⅱ每個常用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請你畫出相應的句子

ⅲ這些面積單位分別適用於測量怎樣的面積時?請分別舉例說明。

②檢查自學情況。

ⅰ、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ⅱ、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ⅲ、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ⅳ、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一拿、找一找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絡,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實踐運用

(1)在括號裡填上適當的單位(課件出示)[學生通過“開火車”的方式進行]

(2)判斷(課件出示)[要求學生說出原因]

(3)學生獨立完成課本 第74頁做一做第1題。(指明學生回答後,集體訂正)

(4)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面積和麵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

七、板書設計

面積: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

面積單位:

1平方釐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