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範文《面積和麵積單位》(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25W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範文《面積和麵積單位》(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範文《面積和麵積單位》(精選5篇)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面積和麵積單位》1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說教法和學法

我選擇的基本教法、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例項,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著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六、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環節中,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為。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互動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裡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絡,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4、小資料: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說一說,你有什麼感想?由此想到了什麼?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面積和麵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七、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面積和麵積單位》2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第70—76頁內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面積的意義,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思維基礎。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每個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學習目標:

1、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認識

面積的含義。

2、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

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形成表象。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區別。

二、說教法學法:

直觀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提供認知是起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我放手讓孩子帶著問題自學,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再通過各種活動充分認識他們,並形成表象。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藉助形象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直觀的學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培養數學思維。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流程:

一、激趣定標

二、學生自主活動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第一個環節是激趣定標

我首先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面積單位”,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呢?

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今天的數學活動中來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匯入時,我直接點出課題然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緊接著展示目標讓學生齊讀目標、瞭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是學生自主活動

在這環節我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是探索麵積的含義,我首先讓學生找一找、並用手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黑板的面及電視機的螢幕,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一畫平面圖形,然後同桌互相比一比圖形的大小,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含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官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資訊,引導學生概括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探索麵積單位。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我藉助多媒體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我根據學生的兩次資訊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接著我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我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並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步、自學課本,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首先,我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其次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著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裡。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最後是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主要設有填空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

(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長度和麵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四、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

或叫做它們的面積。

封面圖形的大小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這個環節: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面積和麵積單位》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人教版)四年級第八冊第120——122頁《面積和麵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認識上是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同時也是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是整個國小階段幾何知識的基礎內容。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著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表面大小的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觀察、比較、拼擺、測量的過程中建立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二、說學生

(1)學生在這之前已經掌握了長度的概念,已經學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這為他們學習面積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促過有關面積的知識。不過,這些知識都是比較零碎的,他們也沒有辦法用語言表述出來。

(3)聾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在建立正確的表象時,還是要依賴於實物。因此,在教學時讓學生去充分感知。

三、說過程

結合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圖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儘可能給學生操作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獲得學習的樂趣。更主要的是完成自己對知識的構建。

1、通過比賽給兩個大小不同的平面圖形塗色,讓學生直觀感知面有大、小之分,為“面積”概念的建立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2、探求新知。通過各種實踐操作活動感受面積的概念,正確建立面積的表象。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常用面積單位的掌握。

(1)調動多種感官感知面的存在,建立面積概念。為了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正確的概念,在教學中讓他樣觀察,摸一摸課本的面、桌子的面、文具盒的面使學生感受到面的存在。在觸控的過程中比較出面的大小,從而得出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建立面積概念。

(2)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概念以及面積是有大有小的之後,有意安排讓學生用不同的單位去測量同一物體,由於測量結果不同,造成學生認知上矛盾衝突,從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單位時讓學生先認識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閉上眼睛想一想,再找找實際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大小與1平方釐米差不多大。再通過操作,擺一擺測一測知道一個圖形中由幾個1平方釐米組成,面積就是幾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學與平方釐米的教學相似。

3、鞏固練習。鞏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及面積單位的應用,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總之,本課採用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衝突,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從而建立正確的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說課完畢,下面開始授課,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面積和麵積單位》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積和麵積單位》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本課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我藉助農遠資源輔助教學,並結合學生熟識的事物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通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

3、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三維目標,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援。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和創設矛盾情境,使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然後將發現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式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環節一)媒體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呈現動畫:聰聰在擦課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話題:

聰聰和明明在做什麼?

他們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麼聰聰一會兒就擦完了呢?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一開始,通過農遠資源中的動畫創設情境,引發課堂互動,使學生在生動的動畫中初步感知物體表面有大小之分,為理解面積意義做鋪墊。』

(環節二)動態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在面積意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面,觀察黑板的面、窗戶玻璃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進行板書)。

在教學第二層含義時,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封閉圖形,通過課件展示封閉圖形的“面”,並引導學生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從而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二層含義: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觀察,可以使客觀事物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感覺形象,並依賴感知覺進行思維,形成抽象概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概念』

2、製造矛盾,引出面積單位。

課件出示兩組圖形:一個小圓形和一個大三角形;一個長方形(2×4)和一個正方形(3×3)。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能夠很快的比較出第一組圖形面積的大小,卻發現無法用眼睛

準確的比較出第二組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我再問:如何正確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隨後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藉助提供的學具(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各一張,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紙片若干),動手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合作探究。

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裡我巧妙的運用農遠資源媒體制造矛盾,再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擺的優勢。我繼續播放課件再次創造矛盾情境:兩個平面圖形都用了4個正方形擺,為什麼面積大小卻不同呢?引出要有統一的測量標準——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多次感知和矛盾的衝突,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此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最活躍、最興奮的狀態,我提出新的問題:常用的面積有哪些呢?引入面積單位的學習。

3、媒體演示,形成面積單位表象。

三個面積單位,我將平方釐米作為教學重點,運用農遠資源課件演示,把圖象、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直觀理解1平方釐米。再結合學具,引導學生量一量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邊長,摸一摸它的大小,閉眼想一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積與它相近的物體。整個過程,有觀察、有想象、有聯絡實際、有動手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平方分米、平方米時,則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找、看、估等輕鬆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設計意圖:以上利用多種方法教學,由直觀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學生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有關知識,發展其空間觀念,並強化了思維能力的訓練。』

(環節三)小組競賽,反饋練習,感悟收穫。(多媒體課件展示)

1、基礎練習

①課本76頁練習十八第1題

②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一塊黑板長4()

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

2、創意大賽

用6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歡的圖形。想一想,拼出的圖形面積是多大?

『設計意圖: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農遠資源練習庫中的習題以競賽的形式呈現,既滿足了學生的遊戲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學生的新知。這樣設計,目的是為學生營造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新鮮、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了自我表現和發展的機會,享受到做數學的樂趣。』

3、感悟收穫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全課小結時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四、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設計意圖: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五、農遠的應用及教學預測

有了優質的資源,不等於就有了高質量的教學,關鍵還在於能夠把優質的`資源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實際需要,對遠教資源中的課件素材進行加工、製作,片段擷取、格式轉換,精心製作成本課教學需要的多媒體課件。直觀的動畫成功地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幫助學生進行思維遷移,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含義並建立了常用的面積單位表象。探究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需要教師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設法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面積和麵積單位》5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面積和麵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所要講的是人教版國小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與面積單位》這部分的內容。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培養能夠使用適當的參照物比較圖形面積的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增強動手操作、歸納與進行合理選擇的能力。

解決問題

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合理選擇測量單位,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情感與態度

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樂學”,在實踐操作中感知與體驗面的大小,讓學生積累學習感情,享受在求知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分別是:

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並對統一面積單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有三方面:

1、理解物體表面的這個“面”與它們的大小叫做面積的這個“面積”。

2、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

3、使學生從“線”的認識到“面”的空間飛躍,形成正確的表象。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這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上我主要採用的是活動教學與啟發式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方式就比較綜合了,有觀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這些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有所體現。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從以下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程式

(一)激情導趣,匯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課一開始我儘量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我用一把米尺與一把卷尺,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這兩樣東西的用途,學生已經學過長度單位,所以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把心去動起來(板書:長度單位)這時再分別出示32開、16開、8開三張白紙,讓學生說一說,這三張紙你來選一張,你將用來幹什麼?為什麼?引出大小。(板書:大小)這時學生還沒有一種表面的意識,再讓學生摸摸身邊的數學書、文具盒、桌子的表面並說一說自己的感覺,讓學生親自感知什麼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為大家的這個發現起個名字吧,匯出“面積”。(板書:叫做它們的面積)以上是我教學的第一個環節。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數學書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來,這時出示兩個難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圖形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此時課堂中定會起爭議,小組裡商量一下,用你們討論出來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於疑”,這時學生的求知慾強、興趣濃。學生會用剪一剪、拼一拼來比較;或用圓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畫格子來比較,這時就會出現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這時學生對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已經心中有數,彙報後教師故意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拿不同的兩個組裡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來比較,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並讓學生選出一種最簡便好用的形狀來做為測量單位。這時學生已經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來比較物體面的大小是不正確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測量面積的單位來請學生們自己設計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釐米。這時就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平方釐米大小的東西,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能親身體會到的,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如果大的物體也用1平方釐米來量是很麻煩的,學生就會想著去找更大的面積來測量,就會發現還有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又用類似的方法讓所有的學生對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有個認識。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做到師生互動、學生主動。這是我進行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三)觀察比較,促進遷移

通過上面的活動,學生對面積與面積單位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們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如果此時安排適當難度的習題,讓學生在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層層深入,能使學生對所學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就是這個道理。對面積這一概念的強化中可以出示幾個簡單的圖形,並有些是不封口的,讓學生比較大小,這時學生就會明白只有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較大小,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在面積單位的強化上,讓學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經過討論得出這根本無法比較或者是每小組用同樣長的繩子圍出一個圖來,各組一比較就發現周長相等的不同形狀的圖形面積卻不相同等等,這些不但發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使學生能從“線”到“面”的真正飛躍,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這是我設計教學的第三個環節。

(四)分層練習,鞏固所學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安排得很靈活,教師可以使用課本中已有的課後練習,讓學生做些選擇題或是填空題。其間教師可以進行巡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一個大概的評價。全班交流時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後進的學生。還可以在這裡滲透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

(五)全課總結

這個總結可以讓學生來進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從中瞭解學生這節課都學到了什麼。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的課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