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的課件

來源:才華庫 1.68W

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科學《骨骼》的課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歡迎分享!

國小科學的課件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一些方便用來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膠帶等物品;

2.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結構特點的某些物品,如鉸鏈關節——鉸鏈、旋轉關節——旋轉式門鎖等;

3.課前去菜場購買部分豬蹄、去肉排骨等作為觀察關節連線的材料;

4.學生課前吃雞、鴨、排骨等的時候注意觀察動物的骨頭與骨頭之間是如何連線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投影出示機器人行走、工作的視訊,觀察:機器人行動起來與我們有什麼不同?你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2.學生交流介紹。

3.提問:人可以靈活地做各種動作跟我們身上的哪部分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呢?(揭示課題:關節)

4.談話:關於關節,你想知道些什麼?

【評析】機器人行動時的動作比較僵硬,關節處的銜接也比較便於觀察,能夠為引入“關節”這一研究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認識關節,體驗關節的作用

1.講解:什麼是關節?(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

2.講述:人體的支架——骨骼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人體由許多塊小骨組成,而不是一塊塊的大骨,每兩塊小骨之間由關節相連。

3.介紹:關節可以分為固定關節和活動關節兩種。身體內的某些關節以某種方式連結後,骨的活動性較小,或是不能運動。我們把這些骨的連線叫做固定關節。頭蓋骨的骨就是由固定關節連結的,連線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關節。人體內的大多數關節都是活動關節。活動關節使人體能夠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4.小組活動:活動一下身體,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在人體圖上標出來。

5.彙報交流,實踐體驗。

【評析】科學教學需要“告訴”,也需要“發現”。告訴學生他們所發現不了的,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那些可以被發現的,科學學習就顯露出了一種活力。“找身上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這一活動同時也為後面認識人體內的自由活動關節作好了準備、埋下了伏筆。

6.小結並設疑:這些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有什麼作用呢?你能想辦法設計實驗驗證一下嗎?

7.談話:如果這些自由活動的關節不能夠自由活動了,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分組實驗活動,體驗一下,關節綁住之後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比較有什麼不一樣?

(1)綁住食指關節——寫字、穿回形針項鍊、把豆子放進小口瓶;

(2)綁住肘關節——繫鞋帶、拉拉鍊、寫字;

(3)綁住膝關節——走路、下蹲。

8.彙報實驗結果,交流試驗體驗。

9.小結:如果沒有關節,人體就會像木板一樣僵硬。

【評析】學生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活動時,他們的眼、耳、身、心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能夠豐富他們的體驗,強化他們的認識。這次體驗活動的重點在於比較“關節綁住之後做這些動作跟原來有什麼不一樣”,明顯的差異、強烈的體驗必然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關節在運動中的主要作用。

三、體驗關節的多種連線方式

1.活動:按要求做各種動作,比較一下,身上的關節所能夠做的動作有什麼不同。

2.學生交流彙報。

3.預測:裡面的骨頭是怎麼連線的?

4.談話:你的預測正確嗎?請閱讀資料: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5.學生交流討論。

6.出示豬蹄、排骨等實物,指導學生觀察骨與骨之間是如何連線的。

【評析】藉助於動物骨骼及關節來認識人體內部的關節連線方式是可行且具有重要意義的,學生不僅可以觀察到骨頭之間不同的連線方式,還可以觀察到教材上所沒有提及的韌帶、關節窩等更豐富的結構。

7.完成下列各項活動:

(1)轉動你的胳膊;

(2)推開門;

(3)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

(4)大幅度甩手;

(5)轉動你的頭;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項動作所涉及到的關節的型別。

8.對號入座——找一找身上還有哪些部位的關節分別是這四種常見關節型別。

9.小結:不同的活動關節使人體能以多種方式運動。

【評析】學生的'生活是科學學習的源泉。人們日常所做的許多活動與身體的結構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通過完成各項活動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關節的不同型別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身體的一個過程。

四、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關節有了哪些瞭解?

2.思考:關節還有什麼作用?

3.活動體驗:將你的腳尖踮起,然後迅速將腳跟落下。比較一下,在身體挺直和膝關節彎曲兩種狀態下,做這個活動你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評析】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究是無限的。提一個留有思考餘地的問題猶如在學生的心田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在合適的氣溫、環境下,這顆種子將生根、發芽、開花。

附錄:主要的四肢關節

肩關節由關節囊包圍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鬆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屈伸和迴旋運動。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女性約為135°)。橈腕關節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同活動的範圍是:屈最大,約90°,伸45°,內收40°,外展20°,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關節能作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於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於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後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後方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連結起來;在外側有距腓前、後韌帶和跟腓韌帶連結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

教學反思

3.肌肉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能夠藉助於直接摸、看圖片等多種方法瞭解人體肌肉的分佈;

●能夠藉助於手臂活動模型瞭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識與技能

●知道人體內大約有600多塊肌肉,約佔體重的40%左右;

●知道人體內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與功能;

●知道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實現的;

●瞭解手臂是如何運動的,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總是成對在一起工作,一個收縮,另一個就舒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己製作手臂活動模型,激發學生對人體運動研究的興趣;

●通過多種活動體驗到人體肌肉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瞭解人體內的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夠完成各種運動,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