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跳水》教學設計(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9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跳水》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跳水》教學設計(通用5篇)

《跳水》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總結全文,學習船長遇事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

2、根據作者的敘事方法,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件事的基本方法;

3、在問題的討論與解決中開發學生潛能。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船長遇事冷靜、機智、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樹立安全行事的意識;

2、在閱讀中學習記敘一件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思維訓練:《金礦的故事》

二、每課一練。

三、總結全文。

(設想:這些問題讓學生提出,然後大家解決。個別問題老師提出讓大家討論解決)

1、看板書,口述課文內容;

2、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這篇課文記敘了在一艘外國輪船上發生的故事。一隻猴子把船長的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最高處的橫木上,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緊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果斷地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3、選擇:《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

a、水手b孩子c船長d猴子(並回答為什麼?)

4、你認為船長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突出什麼?)(動作、語言模仿體會)

經驗豐富、機智、冷靜、沉著、果斷

5、學了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平時不亂開玩笑;開玩笑不過分;做事考慮後果、不任性;遇事沉著、冷靜,採取最合適的方法;不做危險的事;解決困難需要大家幫忙……

四、閱讀與寫作指導

1、填空:課文是按順序寫的。

2、思考: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特徵是什麼?(時間順序、事情是怎麼發展的就怎麼寫、按“開頭—經過—結尾”的順序寫)

3、理清本文的寫作順序:(問題:開頭是?結尾是?中間就是經過。把這麼長的內容用兩個字就可以代替,是不是有點簡單了——發展與高潮)

4、指導分段:

第一段(第1小節):講輪船上一隻猴子十分放肆。起因

第二段(第2~3節):講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發展

第三段(第4~7小節);講孩子走上最高的橫木,遇到了生命危險。高潮

第四段(第8~9小節):講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來。結果

5、寫作方法指導:

寫事的文章應該注意很有條理的寫清楚事情發生的起因,事情的發展與高潮,事情的結果,這樣,老師就會在你的作文批語中寫到:敘事有條理、層次分明、結構完整。五、課堂鞏固請閉眼回憶: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六、聽課文朗讀,回味:

1、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體會課文的寫作順序;體會船長的處理事情的果斷;

3、進一步品味、欣賞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跳水》。

附:板書設計

注:在“他山之石”欄內,有一篇相關的說課材料。

《跳水》教學設計2

一、複習匯入。

1.上節課我們按什麼方法學習《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書:注重事物的聯絡)

2.一學生複述課文第1—3自然段的內容,體會故事的“趣”。

[演示gai課件1]動畫(1):一艘輪船在風平浪靜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長的兒子正在逗猴子取樂。突然,猴子搶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氣得臉通紅。

3.學生擺放卡片,並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樣聯絡起來的。

二、學生質疑。

導語:故事又是怎樣發展?如何結束?事物間的聯絡又是怎樣發展變化的?請繼續看畫面。

[演示gal課件2]動畫(2):猴子將帽子放到最高橫木的一頭後,爬到桅杆的頂端,孩子搖搖晃晃走上橫木取帽子。水手全都嚇呆了。

1.學生擺放卡片,並說出為什麼要這樣擺放,形成如下板書:

附圖{圖}

2.看了、聽了故事的後部分,你們感到什麼問題最不好解決,告訴老師。

[根據學生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靈活地設計教案。下面以2000年本人在《四川教育》助教行動——創新教育研討會(樂山)上的課為例。]

學生質疑:(1)孩子為什麼非要拿到那頂不值錢的帽子?(2)為什麼孩子在橫木上難以轉身?(3)船長會不會向孩子開槍?(4)“40秒鐘”,時間很短,為什麼大家覺得它太長了?

(老師板書:拿帽開槍轉身40秒鐘)

三、精讀,理解。

導語,大家提出了這麼多有價值的問題,說明你們很會讀書,愛動腦筋。那麼,這些問題由誰來解決?

學習第四自然段,體會故事的“險”。

1.小組討論:孩子為什麼非要拿那頂不值錢的帽子?

(小組爭先發言:(1)孩子覺得自己是人,卻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丟人了。(2)水手的鬨笑,大大地傷了孩子的自尊心。(3)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覺得自己太沒面子……)

2.書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覺得自己太沒面子了?(學生讀書)

聽聽,猴子好像在說什麼?

(學生想象回答:(1)來呀,來拿你的臭帽子吧!(2)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氣人,孩子怎麼想?

(學生想象回答:(1)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2)你不要高興得太早,看我怎麼收拾你!……)

3.為了奪回面子,維護自尊,洗刷恥辱,孩子又是怎麼做的?(一學生讀有關句子)

“氣極了”這三個字該怎麼讀?(氣憤,語氣加重)試讀,齊讀。

4.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嚇呆了”是什麼樣子(學生體會:口張得大大的,眼睜得圓圓的,全身僵硬,氣也出不來了,呆若木雞了。)

這三個字又怎麼讀?

(學生體會:語音要小,語速要慢,“呆”要重讀。師範讀,生自讀、齊讀。)

5.下面討論大家提出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孩子在橫木上難以轉身?

(學生討論:書中描寫孩子處於絕境的兩個句子,第一句講桅杆高,甲板硬,從橫木上掉下來,就會粉身碎骨,說明處境危險。第二句同樣講他的處境危險。從圖上可看出橫木周圍沒有遮攔物,沒有扶手,橫木很窄。此時,孩子心中也很緊張,他稍微一動,就會失去平衡,掉下來,更不可能轉身了。)《

寫孩子處境危險的這兩句話又該用什麼語氣來讀?

(緊張,語速稍快)齊讀。

6.請一學生讀本段最後兩句。學生評析。

7.按要求讀有關句子。

8.同學們,難道我們就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摔死嗎?快想辦法救救他呀!

(學生想辦法:(1)搭雲梯。(2)拉網接。(3)抬墊子。(4)叫水手爬上橫木抱孩子。(5)叫直升飛機……)

9.抽一位沒發言但在思考的同學,問:你覺得他們的辦法行得通嗎?為什麼?

(生答:行不通。他們的辦法雖然可行,但是時間不允許。他們沒有注意事物間的聯絡。若照他們的辦法去做,孩子早就沒命了。)

學習第5~6自然段,體會船長的“智”。

導語:大家的辦法都很好,關鍵是時間不允許。咱們還是看看船長是怎麼化險為夷的。請默讀第5~6自然段。

1.船長是怎麼做的?結果呢?

(板書:瞄準跳水得救)

船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沉著、機智、當機立斷)

2.同桌同學討論大家提出的第三個問題:船長會不會向孩子開槍?

(正方發言:(1)會開槍。為了逼孩子跳水。(2)與其讓孩子率死,或變成殘廢,長期痛苦,不如一槍打死……

反方發言:(1)不會開槍。因為世界上沒有父親向親生兒子開槍的。(2)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開槍打死自己的兒子,豈不是沒有人性了嗎?(3)不會的。打死了兒子,就斷子絕孫了。即使開槍,也不會打在兒子身上……)

大家發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們還是看看書吧。齊讀第五自然段最後一句話。思考:如果要開槍會喊“三”嗎?(不會)有個同學講得好,即使開槍也只是鳴槍示警,不會朝孩子身上打。

2.討論:父親的話該怎麼讀?

(學生體會:命令,著急,大聲喊。每句後面一個字應拖讀。“二”比“一”讀時語音還應長一些。讀出父親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語氣。)

3.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長是怎樣聯絡起來的?請用“因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回答。(將此句式投射在銀幕上)

4.出示幻燈片:

附圖{圖}

談談你們對這句話的理解,解決最後一個問題。

(學生看法:(1)水手太緊張。(2)每分每秒都關係到孩子的生命安危。說明水手的心早已係在孩子的身上。)

四、總結,深化。

1.大家的問題都解決完了,老師有一個問題請教大家:風平浪靜一詞與《跳水》這個故事有什麼聯絡?

(學生髮言:(1)因為風平浪靜,水手才拿猴子取樂,導致故事的發生。(2)因為風平浪靜,孩子才走向最高橫木處於絕境,推動了故事的發展。(3)因為風平浪靜,船長才舉槍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4)因為風平波靜,水手跳進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總結:謝謝!從你們的發言中,老師體會到了“風平浪靜”貫穿了故事的始末。看似輕輕一筆,可見作者的匠心。因此,我們作文時,特別是在描寫自然環境時,一定要注意你所寫的自然環境必須要與事情發展有聯絡。《

2.讀完這課,你想到些什麼?

3.再次捧起書本,用你們的聲音,你們的語氣,向大家講述《跳水》這個故事中最令人驚心動魄,最扣人心絃的一幕吧。齊讀第4~6自然段。

《跳水》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及新詞,積累好詞佳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課文,體會孩子走向橫木時的危險處境。

4、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關頭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明白遇事應該想想後果,不要一時衝動。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清孩子是怎樣一步步走上桅杆頂端的橫木上的以及得救的過程。

2、瞭解孩子、水手和船長在同一件事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表現。

3、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聽寫詞語,複習匯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跳水》。先檢查一下上節課的學習情況,聽寫一些成語

航行放肆嚇唬呲牙咧嘴桅杆瞄準

2、誰能選擇聽寫中的任意幾個詞語,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再次梳理文章脈絡。

二、品詞析句,感受“危急”

1、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然而隨著情節的發展,孩子遇到了危險。他為什麼會爬上高高的桅杆,走上橫木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4自然段,劃出孩子追猴子時心情變化的詞語體會、體會。(生自讀自悟,勾畫批註)

反饋:

(1)、哭笑不得

(2)、氣得臉紅了

(3)、氣極了

2、從孩子神情的變化中,你讀懂了什麼?此時他會想些什麼?

3、師:是啊,此時,孩子氣昏了頭,他早已失去理智,走上了桅杆頂端的橫木,課文是怎樣描寫孩子的險境呢?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劃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情況危急的詞句,用心朗讀體會!(生默讀課文,邊讀邊作批註,並提問交流、反饋。)

4、師: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種危險的情況嗎?當時的情形真是……

(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千鈞一髮、萬分危急、刻不容緩、生死攸關)

5、師:結合課文有關內容,能不能把這種危險的情況說得更具體?用上這個的句式:“孩子現在的處境真是,啊!”

反饋:

生1:孩子現在的處境真是命懸一線呀!他已經爬到了桅杆頂端的橫木上了!

生2:孩子現在的處境真是危在旦夕呀!他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

生3:孩子現在的處境真是千鈞一髮呀!連水手都嚇呆了!

生4:孩子現在的處境真是萬分危急呀!他的兩條腿都發起抖來!

生5:孩子現在的處境真是刻不容緩呀!他如果摔下來,必定粉身碎骨,船長就會失去他唯一的兒子了!

生6:孩子現在的情況真是生死攸關呀!如果我是水手的話,我一定要阻止他!

6、讀到這你的心情怎樣?(緊張、擔心、恐懼、害怕)帶著你的感受讀這一段文字。

三、合作探究,解讀船長

1、師:你想救孩子嗎?用什麼方法?得快呀,你看孩子馬上就要掉下來了!時間就是生命!(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救孩子的方法,然後全班交流、反饋方法的可行性。)

2、師:正在這刻不容緩的時刻,船長出現了!誰來讀?

師:先停一下!船長是這樣喊的嗎?如果,我是孩子,我才不會跳呢?現在,你就是船長,你要救自己的兒子,來,喊出你的氣魄出來!

師:好,我有點想跳了,但還在猶豫著。接著讀。

師:好,我們都來噹噹船長,自己讀讀吧!(生自由練讀)

師:讀得真不錯!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相信,人多力量大,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喊下來的!

3、師:真棒!都是一位位出色的船長。現在哪位船長願意接受我的採訪?請問你為什麼要用槍逼著孩子跳水呢?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師:請問船長先生,如果孩子不跳水,你會開槍嗎?

師:我們還是先問問船長對孩子跳水有沒有把握吧!

4、師:佩服這樣的船長吧?佩服他什麼?

(遇事不慌!沉著冷靜!當機立斷!)

四、隨堂練筆,拓展延伸

1、師:有了船長的當機立斷,最後事情的結果怎樣?(孩子得救了)請同學們齊讀最後一段!面對這一段文字,有什麼想說的或者要問的?(引導學生質疑,鼓勵感悟該段中“扎”更形象地寫出孩子落水時速度的快!“才”寫出了孩子在水裡多呆一秒,危險就大一分,大家擔心孩子的安危,當然覺得40秒,時間很長了!)

2、師:同學們,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我們的課文只是節選,原文的結尾部分沒有了。今天,讓我們當一回作家,把這個令人驚心動魂的故事敘述完整。提示:想象孩子被救上岸後,船長、水手、孩子自己、猴子他們的表現會是怎樣的?(生動筆寫片段,然後交流反饋,隨機進行點評)

3、師:小作家們,想知道托爾斯泰寫的結尾是怎樣的嗎?出示:“船長怔怔地,怔怔地,他狂喊一聲,飛奔著跑向船艙,久久地,久久地沒有出來……

師:面對這個結尾,談談你的看法。

五、佈置作業,廣泛閱讀

蒐集、閱讀托爾斯泰的其它作品。

《跳水》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體會孩子走向橫木時的危險處境。

3、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關頭果斷處理問題的方法,明白遇事應該想想後果,不要一時衝動。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清楚孩子怎樣一步步走上桅杆頂端的橫木上的。

2、體會孩子站在橫木頂端時的危險處境以及得救的過程,體會船長處理問題的方法。

3、船長為什麼要用槍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辦法?

教學準備:

1、學生:

(1)預習課文

(2)查詢列夫·托爾斯泰的相關資料。

2、教師:製作電腦課件:

a、跳水的圖片

b、一望無際的大海,一艘輪船,甲板上:水手、猴子、孩子。

c、孩子追猴子走向最高的橫木

d、孩子站在最高的橫木上,搖搖晃晃

e、船長舉槍射擊

f、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交流資料。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跳水嗎?(出示課件a)奧運會上,我國的體育健兒在跳水專案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每一箇中國人都感到無比自豪。今天我們要欣賞的不是體育比賽,而是一個驚險的故事。(板書:跳水)

《跳水》是誰寫的?你還知道什麼?

(學生交流收集到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資料。)(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的文學家。他一生中寫了很多作品,如《戰爭與和平》、《復活》等。)

1)師這篇課文的人物有很多,快速閱讀課文,把他們請出來吧!

(板書:水手、猴子、孩子、船長)

2)用幾個詞說出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板書:戲弄、戲弄、追、命令、跳水、得救)

二、讀講課文,體驗感悟。

1、學習2———6自然段

(1)(出示課件b,邊放邊解說)有一天,在無邊無際的的大海上,一艘帆船往回航行,水手們悠閒地站在甲板上欣賞著美麗的大海,瞧,一隻猴子在人群裡鑽來鑽去,水手們拿它取樂,可隔了一會兒,這裡卻發生了一件讓人心驚肉跳的事。

(2)(出示課件c:一個孩子搖搖晃晃地爬向桅杆頂端)

咦,這孩子怎麼會爬上桅杆去了呢?

快速閱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從文中圈出是什麼導致他心情的變化的。(引導學生從水手、猴子、孩子的表現,體會孩子心情的變化)

指導讀出孩子的心情變化。(哭笑不得→臉紅了→氣急了→氣極了)

(3)氣憤到了極點的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橫木來,(出示課件d:孩子站在桅杆頂端)讓我們來看看此時孩子處境怎樣?

從你們的表情我感受到他的處境十分危險,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讀課文,勾畫重點語句、交流)

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孩子的處境很危險嗎?(萬分危急、千鈞一髮……)

同學們把剛才對課文的感悟用朗讀的方式再現出來,就更棒了!(學生朗讀,老師引導學生評價)用什麼樣的語氣讀更能夠表現孩子的處境很危險呢?(引導:語速快一點,聲音高一點,突出重點詞,學生練讀)

我知道此時你們很想救這個孩子,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大家的辦法,到底行不行啊,為什麼呢?我現在不做評判,因為學習從來都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再讀寫孩子處境危險的句子。

2、學習7——8自然段

那個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嗎?

誰救了他?(出示課件e、f)

同桌齊讀7——8自然段,把能作為你的理由的句子抄下來,同桌討論。

請自讀描寫父親和水手的句子,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能把你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出來嗎?(引導:讀船長的話時,語氣堅決,語速快,聲音響亮)

三、暢談感受,拓展延伸

1、你最佩服誰?佩服他什麼?

2、拓展學習:孩子被救上船後,船長、水手、孩子又會說些什麼?交流後,寫下來。

板書:

跳水

戲弄戲弄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長

追∣跳

↓水

得救

教學反思:

《跳水》一課情節起伏跌巖,學生樂於學習。以跳水比賽入手,從情感上調動學生興趣,以便更好地學習課文。新課改重視讀,重感悟,重體驗。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注重以讀為本,以讀促思。對於孩子處於危險那部分,引導學生專心地、投入感情地隨著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從而體會孩子的處境危險,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課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交流,抓住一些關鍵詞句,聯絡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進行想像和理解,從而使學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況危急”的基礎上,體會到船長的機智、果斷、了不起。在討論想辦法使孩子脫險一部分時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真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使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語文教學不í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而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讀、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在本節課上,學生充分展示了內在的潛力,樂學、樂問,在啟發點拔之中,多數孩子獲得自己的感悟。但個別同學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關注全體同學,讓每個孩子學得有動力,更加有熱情。

《跳水》教學設計5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的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2、學習“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積累好詞好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弄清孩子是怎樣一步步走上桅杆頂端的橫木的以及得救的過程。

教學難點:

船長為什麼要用槍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辦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段落大意。

(三)讀課文,初步認識事物是在聯絡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

二、教學重點

(一)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認識事物是在聯絡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8課《跳水》,請大家齊讀課題,從題目中你們都知道些什麼呢?

教師邊敘述邊板書課題:

(板書:《跳水》)

從題入手讓學生設疑,展開想象,使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興趣深入課文之中,由“要我學”自然變成“我要學”。

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

如:誰跳水?為什麼跳水?跳水的結果是怎樣的?等等。

(二)範讀課文,學生思考。

這篇課文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

(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桅杆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於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為安。)

課文中的人、物之間有什麼聯絡?請同學們用符號表示出來。

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要動腦,又要動手,請幾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其他同學在本子上畫。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據板書讓學生說一說事情發展的過程,初步認識事物是在相互聯絡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

誰來談一談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各是什麼?

(起因:水手們取樂猴子,猴子十分放肆;發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於走上高最的橫木,遇到生命危險;結果:船長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據事情發展順序分段並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帆船上一隻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講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趕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講孩子走上最高的橫木,遇到生命危險。第四段(第5、6自然段):講船長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船。

(四)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讀準字音。

生字:

3、查字典或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4、形近字組詞:

艘(五艘)撕(撕碎)航(航行)咧(咧嘴)

搜(蒐集)嘶(嘶啞)抗(抗爭)冽(凜冽)

瞄(瞄準)桅(桅杆)唬(嚇唬)鷗(海鷗)

描(描繪)脆(乾脆)虎(老虎)歐(歐洲)

5、結合詞義,區別近義詞、反義詞:

近義詞:

環遊——周遊緩緩——慢慢

莊嚴——莊重沉痛——悲痛

矯健——強健身軀——身體

哭泣——抽噎慈祥——慈愛

面龐——面容

反義詞:

焦急——耐心幸福——痛苦

慈祥——威嚴醒悟——迷惑

放肆——規矩

(五)分組讀課文。

分組讀課文,畫出不懂的問題,小組的同學相互解答,質疑問難。如果有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在講讀課文時大家共同解決。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在危急中果斷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二)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三)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理解事情的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絡而產生、發展、變化的。

三、教學難點

讓學生認識事物是在聯絡和發展變化中,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果斷行動。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跳水》一文是誰寫的嗎?

(他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他的一生寫了許多作品,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跳水》這篇文章是托爾斯泰為我們小朋友寫的,故事內容驚心動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二)學習第一段。

請一名同學讀一讀第1自然段,其他同學想一想,作者在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什麼?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起因。地點: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們和猴子;起因:大家取樂猴子,猴子放肆起來。)

什麼是放肆?從哪兒知道它放肆起來?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點也不受約束。一隻大猴子在人群裡鑽來鑽去,模仿人的動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

“顯然”在這裡是什麼意思?起什麼作用?

(顯然是非常明顯的意思。它在這裡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人們拿猴子取樂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請同學到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來。同學齊讀第一段,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教師歸納板書,在風平浪靜的環境中,人們在甲板上拿猴子取樂。

(三)學習第二段。

自由讀一讀第二段。

邊讀邊想:從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來越放肆?

讀完以後用“△”標出描寫猴子動作的詞,用直線畫出描寫孩子主要神態的詞。讓學生動手、動腦,加深對重點詞語的理解,體會作者寫作的方法。認識事物是在不斷聯絡和變化中發展的。

(猴子的動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著、爬。孩子的神態:哭笑不得、臉都紅了。)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其他同學想一想,這一部分主要寫的是什麼?展開閱讀全文

(猴子戲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學生邊概括教師邊板書:

什麼是“哭笑不得”?孩子為什麼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這裡是指被惹人發笑的猴子戲弄,生氣也不是,笑也笑不出來。形容處境尷尬,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哭笑不得,是因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而且動作很滑稽,惹人發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戲弄,自尊心受到傷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現在同學們體會一下猴子的動作,孩子的神態,同位子的同學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來。

(板書:哭笑不得臉都紅了)

在此基礎上,老師再叫兩三組同學在臺前表演。這樣的情境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還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

(四)學習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戲弄,並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趕,結果如何呢?請同學默讀第三段。

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繼續標出猴子的動作、畫出孩子的神態的詞語。然後請同學回答問題。

(孩子的動作:逗、爬到、鉤住、掛在,坐在、扭著、齜、咧。孩子的神態:氣極了。)

請兩名同學上來表演。

此時猴子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孩子看到此時的猴子又會說什麼呢?

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內容充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為下文的發展高潮做準備。

(猴子心想:帽子在這裡,上來呀!你敢來拿嗎?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會說:“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叫。”;“等著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這樣放肆,孩子已經氣極了,什麼是“氣極了”?

(板書:生氣到達了極點,不考慮危險的存在。)

請一名同學把孩子氣極了這部分內容讀一下。

聽老師來讀這部分,同學們閉上眼晴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

教師讀完後,請同學談一談感受,重點理解這兩句話:“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到橫木頭上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使學生感受到孩子處境的危險。結合書中的插圖想一想;孩子會不會失足?為什麼他拿到帽子也難以迴轉身來?

學生在讀書、看插圖的基礎上要充分展開討論。

(孩子會失足的。因為橫木離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會嚇得發抖,一緊張就會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因為他即使拿到帽子後,由於橫杆很窄,所以他很難轉身,如果追著往回走,更容易失足從橫杆上摔下來。

正在這時,甲板上有個人嚇得大叫起來,孩子聽到叫聲,也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兩條腿發起抖來。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誰出現了?

(板書:船長)

(五)學習第四段落。

船長是用什麼辦法解救孩子的呢?我們一起學習第四段。

老師引讀,學生接讀。教師重點指導“向海裡跳!不然我就開槍了!一!二!三!”讀出爸爸嚴厲強迫的命令口氣。然後再讓學生回答問題。

(爸爸用手中的槍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大家討論船長讓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裡?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會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將他從危險的境地中解救出來,從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長不怕海浪將他的兒子捲起嗎?再讀一讀第1自然段。

(這一天風平浪靜。)

什麼是風平浪靜?

(沒有風,沒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靜。)

讓學生認識“風平浪靜”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發生、發展、結局的前提。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中事物不斷地發展、變化。

孩子從危機時刻到轉危為安,我們看到船長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板書:(機智、勇敢、沉著、果斷)

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認識《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長,而不是孩子與猴子。請一名同學讀最後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作者用了一個比喻,把什麼比作什麼?這樣比有什麼好處?

(把孩子的身體比作炮彈。這樣比喻更能說明橫木離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時像炮彈出膛一樣猛。另一方面襯托出人們的緊張心情。)

“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句中的破折號起什麼作用?大家為什麼覺得40秒鐘已經太長了?

讓學生充分讀這句話,同位子的同學互相討論討論,然後再請同學回答。

(破折號在這裡表示轉折,顯示出當時緊張的氣氛和人們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鐘非常短,為了救人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說明人們的心情太緊張了,緊張得讓人們難以忍受,巴不得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鐘都關係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現場人們的心情。

(六)看板書總結全文。

這篇文章故事情節緊扣事物之間聯絡的發展變化展開,開始由於“取樂”水手與猴子之間發生了聯絡。接著,事物的聯絡不斷向前發展,變成了猴子與孩子之間的聯絡。這些聯絡在變化中達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險,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出現了,從而又與孩子發生了聯絡,最終使孩子平安獲救,顯示出船長的機智、勇敢、沉著、果斷的優良素質。

(七)讀全文,談啟發。

學完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暢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都給以肯定和表揚。

比如:學生會想到遇到危急情況要像船長那樣冷靜果斷地採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慮後果,不能像那個孩子一樣因一時生氣而不顧後果。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