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教學設計範文

來源:才華庫 1.84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毛遂自薦教學設計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毛遂自薦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1.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2.理解並熟記課文中出現的成語

3.在此基礎上能對歷史人物進行簡單評價。

教學重點

1.掌握文章內容,培養學生賞析情節的能力。

2.掌握文中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文中對人物的刻畫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人們常用“毛遂自薦”來比喻自己推薦自己,那麼毛遂究竟何許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於冒著被人扣上“窮出風頭”的惡名,自己推薦自己呢?今天就讓我們循著司馬遷的生花妙筆去結識一下這位具有超群的膽識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介紹作者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南)人,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的父親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天文、曆法、諸子等無所不通,司馬遷少年時代在父親的指導下專心學習,後來又向著名學者孔安國學習《尚書》,向董仲舒學習《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以後,司馬遷遍遊南北,考察風土人情,文物古蹟,搜尋史料,研究社會,為他以後寫《史記》準備了豐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擔任太史令,4年之後開始撰寫《史記》。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他因為替李陵辯解,觸怒了漢武帝,被下獄,受宮刑。他極度憤懣,但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獄後曾任中書令(皇帝身邊掌握機要的宦官),仍努力寫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馬遷完成了約53萬字,130篇的不朽鉅著《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魯迅先生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留下的著作,除《史記》外,還有《報任安書》和《悲士不遇賦》等。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注意文章的節奏和人物的情感。

2.學生朗讀,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的字音和停頓。

四、翻譯課文。

1.以教師翻譯為主,注意具體實詞的解釋和通假字。

2.積累文中出現的成語

五、佈置作業。

1.請你以毛遂的身份講述這個故事,注意要使用第一人稱。

2.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作業反饋。

1.抽查學生背誦課文第一段的情況。

2.考查部分字詞、成語含義。

二、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課文的三段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第1段可以看成是情節的開端,提出中心事件和有關的人物、地點及背景,寫背景,用個“圍”字,突出趙國處於困境,說明“合從於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平原君對隨行人員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務的艱鉅性。第2段可以看成是情節的發展、高潮和結局。記敘毛遂在平原君與楚王談判極不順利的情況下,用威脅與說服的手段,終於使楚王訂下合縱之盟。第3段是尾聲,寫平原君引咎自責,向毛遂誠懇致歉,表現選拔人才的重要性。

2.毛遂是怎樣獲得出使楚國的機會的?

毛遂滿懷自信,以自我推薦的方式獲得了平原君的信任,從而出使楚國,嶄露頭角。

3.毛遂又是如何一步步讓楚王定盟約的?

從“按劍而前……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於遂手”這段文字能夠看出毛遂示之以力,以武力相脅迫;從“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這句話可以看出毛遂示之以利,曉之以利害關係;從“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這句話可以看出毛遂示之以信,表明趙國的誠信。毛遂目的'明確,層次分明地表現出自己的立場,令楚王接受盟約。

4.文章以平原君對毛遂的報答和尊敬結束全文有什麼作用?

從側面表現出毛遂的成功,烘托出毛遂的義勇和膽識。而且這篇文章選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從整體來看,平原君應該是主角,所以結尾還要扣到平原君這來。

5.你認為毛遂和平原君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毛遂面對國難挺身而出,有義勇精神。他因門客之間互相傾軋,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機會。而現在他主動抓住機遇,對天下形勢有獨特高明的見解。他聰明並有外交才華,大智大勇,有鬥爭藝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之以利、明之以信,大義凜然,果敢嚴謹,是一個對政治形勢瞭如指掌,見義勇為、慷慨紓難、智勇雙全、有禮有節的門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養客,但蔽塞視聽,對人才不能親自考察,唯左右譭譽是從。可是他能引咎自責,勇於致歉,重視人才,是一個諸侯國裡有權勢、有見識的開明政治家形象。

6.本文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毛遂這一人物形象?

(1)本文在故事的全過程中,只重點突出了自薦、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內容,而其中又以歃盟為詳寫部分,極力表現出毛遂的性格特點:具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外交才華。文章不拖泥帶水,集中凝練地刻畫出毛遂的形象。

(2)故事從一開始就把毛遂和數千門客放在對比描寫的氛圍之中,以眾門客的庸碌反襯毛遂的脫穎,用會盟前門客十九人的遲疑與焦急,給毛遂出難題,和“公等彔彔,所謂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後的反脣相譏對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厲內荏相對比;把平原君對人才使用的前後態度作對比;這一系列的對比,使人物個性特徵,特別是毛遂的個性特徵栩栩如生了。

(3)作者刻畫毛遂這個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寫。毛遂自薦時的雄辯語言,和楚王定盟時的智勇語言,均使對手摺服;毛遂“按劍而前曰”的動作,“奉銅盤而跪進”的咄咄逼人的英氣,“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豪氣,無不把這傳奇人物寫得活靈活現。

三、延伸擴充套件。

用投影儀投影或印發資料的方式讓學生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完璧歸趙》的故事,讓學生自己總結藺相如的人物形象。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學生的評價可以從多種角度,能圍繞過人的膽識和雄辯的口才來評價藺相如或者將藺相如和毛遂放到一起進行評價也可以,但是要注意提醒學生,一定要充分閱讀文字後結合文字進行人物的分析。

四、佈置作業。

把《毛遂自薦》這篇課文改寫成劇本,由學生自發組織排演課本劇《毛遂自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