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師說》優秀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師說》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師說》優秀教學設計

語文《師說》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於研究註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本課擬採用目標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優點是既讓學生知道要幹什麼,也讓學生便於總結他們掌握了什麼。作為文言文的整體理解,要力求把它當作現代文來上,把重點詞義的解釋放在理解課文中去進行。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放在背誦前進行。理解文言文的內容,牽引學生進入文字採用問讀法進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安排

利用詞典和課下的註釋,把課文讀通,讀暢。並且初步瞭解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程序

1、老師介紹文學常識。抓住如下中心詞介紹:

韓愈、古文運動、寫作背景、解題。

2、老師出示案例,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老師的寬泛定義,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

3、齊讀文章,學生活動:你能大致地說一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嗎?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陋習。

4、學習第一段:

⑴ 朗讀:點讀第一段──老師糾音,並指明朗讀中的缺陷──學生齊讀。

⑵ 老師出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進入文字,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字,然後參與三個問題的討論。理解與翻譯中要注意下列詞的用法與意義:必、受、師(6個)、是故。

① 老師是幹什麼的?

② 人為什麼需要老師?

③ 選擇老師需不需要考慮他的年齡大小?

⑶ 各自背誦第一段──點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接著指出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總之,這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們從師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並闡明瞭擇師的態度和標準。

5、學習第二段:

⑴ 朗讀:點讀──師正音──齊讀。

⑵ 理解文字: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弄懂這一段所寫的內容,參與下面問題的討論,並且在理解與翻譯的過程中掌握下列幾個詞的意義:出、下、恥師、句讀、不、族、相若。

① 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在從師學習的態度上有何區別?為什麼“聖益聖,愚益愚”?

② 今之眾人對自己和對孩子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區別?

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不同?

④ 本段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抨擊了“恥學於師”的陋習。)

⑤ 本段文字論證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對比。)

⑶ 熟讀──背誦──齊背。

⑷ 老師總結:本段運用了三個對比,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陋習,這是結合當時的現象從反面進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應的,前面提出師道之不傳,欲人之無惑的現實,然後通過三個對比來說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尾兩句與首句照應,再次說明了師道之不復的原因。

6、學習第三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字: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掌握重點詞語有:常、師、之徒、專攻。討論下列問題:

① 作者列舉孔子拜師一事是為了說明什麼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 孔子為什麼我們要拜這些人為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聖人”、大學者孔子的例子,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而且還為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一石三鳥,事例選得非常精當。

7、學習第四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字:

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應掌握的重點詞語有:傳、拘、嘉、貽。並參與討論一個問題:

作者寫《師說》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什麼?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但作者並沒有把它作為附記來寫,而是圍繞中心論點來寫:他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與上層“士大夫之族”相反),“學於餘(從師學習),“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就是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論點。

8、理解全文結構:

(這是為學生背誦課文作準備。)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並形成如下板書:

三、段意

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

1、不拘於時;

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8、背誦全文:

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寫作的結構之後,要求學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9、課後拓展:

⑴ 學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⑵ 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老師?請談談你的見解。

語文《師說》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認識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 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

1. 由《馬說》匯入

2. “說”,古代一種議論文體。

二、韓愈與古文運動

1. 駢體文

起源於漢魏,盛行於南北朝。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運動

指唐代中期以來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載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

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三、研讀課文

(一)第一段

1. 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寫什麼內容?

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3.作者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從師的重要性?你覺得老師重要嗎?

教師的職能作用來正面論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作者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什麼?

道之有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

1. 疏通文意

2. 這一段主要寫什麼內容?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3. 本段分為幾層?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三層,對比論證。

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聖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把為子擇師而自己卻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國小而大遺”的謬誤。

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三)第三、四段

1. 疏通文意

2. 第三段主要寫什麼內容?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聖人重視師道的事蹟,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 第四段主要寫什麼內容?

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四、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 運用排偶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於增加文章的氣勢,而且有一種音節的美,在語氣上也很自然流暢。

2. 語氣語調婉轉多變,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嗟乎”,“嗚呼”(語氣詞加強感嘆)

“其皆出於此乎”(疑問語氣)

“吾未見其明也”(判斷語氣)

“其可怪也歟”(感嘆語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