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教學設計4篇

來源:才華庫 2.03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漁父》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漁父》教學設計4篇

《漁父》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3.瞭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教學要點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漁父);探討漁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馬遷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選擇(文言知識點的梳理與文章內容的分析相結合,穿插進行)

第一課時

一、匯入

首先送給同學們一句話: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高度。那麼在中國曆代文人當中,有兩位非常傑出的,也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人物,當得此說,誰呢?明確:屈原、司馬遷 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也曾經說,中國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馬遷。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漁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內心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傳說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日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為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二、正音

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閭lǘ 濁zhuó 滯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三、分析漁父人物形象

(1)齊讀課文

(2)過渡:關於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先回顧一下。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確:動作、語言、肖像、心理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 那下面我們就先來分析這個“漁父”是怎樣的一個人。

(3)找出有關“漁父”的內容,朗讀,翻譯,歸納人物形象。 具體內容:

①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翻譯: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重點字詞:與,“歟”。至於,到。斯,這,這種地步。

性格特徵:古道熱腸

②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翻譯: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為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麼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重點字詞:凝滯,拘泥,執著。於,對。推移,推移改變。淈,攪渾。激揚,激盪。餔,吃。歠,飲。深思,認識清醒。高舉:志行高潔。為:呢。

性格特徵:與世推移,隨遇而安。

③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翻譯: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重點字詞:莞爾:微笑的樣子。鼓:名作動,敲打。濯:洗。去:離開。復:再。

性格特徵:知天達命。

四、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關“屈原”的內容,朗讀,翻譯,歸納人物形象。 具體內容:

①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譯: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

重點字詞:既,已經。放,被放逐。於,在,狀語後置句。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和容貌。

性格特徵:無。

②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翻譯: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點字詞:舉,全。是以,因此。見,被。 性格特徵:與眾不同,特立獨行。

③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翻譯: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裡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汙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裡,哪裡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重點字詞:沐,洗頭。振,抖衣服。安,哪裡。以,用。察察,潔淨的樣子。汶汶,?骯髒的樣子。

性格特徵:不苟合,不妥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形成板書)

五、探究漁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處,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漁父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來襯托屈原,剛好一正一反?能不能這樣說?

明確:(個人觀點)不能這樣說。文章最後一段說的兩個選擇,說明漁父其實還是很想為國家做一點事情的,但現實很殘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當。是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所以,漁父的隨遇而安其實更具有悲劇性,只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罷了。

六、拓展體會屈原和司馬遷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

明確:具體的分析請參見教參(可以先讓學生各抒己見),用一句話來說,兩位傑出人物都是英雄,一個是“生得偉大”,一個是“死得光榮”。

七、結語 :歷史已然隨風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們,或許不需要面對這樣一種抉擇,但我仍希望同學們,在面對這位披髮行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時候,能夠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應該怎樣活。

附板書:

屈原 漁父

舉世皆濁我獨清 寧 不 隨 與 不凝滯於物

眾人皆醉我獨醒 為 為 遇 世 能與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纓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濁濯吾足

《漁父》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漁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麵人生專題中的一篇文章。在人生中,難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驗,現實與理想總會有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

《漁父》就是圍繞這一話題可能做出的兩種選擇——生存與毀滅,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對話,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教學中應注重利用教材內容的對立統一,構成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探討願望,在問題的驅動下深入理解“直麵人生”的含義。

[教學目標]

知識:掌握文中的文言現象,能流暢的譯成現代漢語。

能力: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對話,分析兩人的性格特點,並與司馬遷做比較。

情感:通過比較,使學生在理想與生命產生矛盾時,能做出積極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掌握文言現象。

[教學難點]

認識屈原的偉大人格。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文章,圈點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詞句。

教師:準備新課匯入的新聞資料、投影片。

[教學方法]

預習: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朗讀、討論、交流、感悟。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出示投影:

新快報訊(記者王華平實習生項仙娥)昨天早上8時許,18歲的女孩阿萍(化名)從沙太中路某樓7樓跳樓身亡。有人稱阿萍自殺前留給其父母一封遺書,上面寫有“沒考上大學,真的無臉見人”的話。

南方網訊 前日,青白江區彌牟鎮曙光村4組,一名不滿19歲的男生溫某因大學聯考成績不理想,覺得愧對家人竟然輕生,將自己吊死在家中……

師:同學們,像這樣因大學聯考落榜而輕生的事件每年都在發生,你認為他們怎麼樣?

生:當自己的理想暫時不能得到實現,就選擇死,這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

師: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當他發現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時,他也選擇了死。但他卻成就了人們心目中的偉人形象,他就是屈原。這又是為什麼?

生1:這與他生活的時代有關。屈原生活的時代是黑暗的,他發現他根本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就以一死來成就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而以上這兩個人,完全可以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生2:這與屈原的性格也有關係。楚國滅亡,屈原是不會改變其忠君愛國思想的,所以他也會選擇死。

師:同學們談得很深刻,其實,生與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才是價值之根本。

出示投影:

“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湧如潮;那淺淺的一彎汨羅江水,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余光中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紅山吟》

“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

——李元度題汨羅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湖南草綠,三疊重招宋玉魂。”

——汨羅屈子祠

(學生齊讀讚頌屈原的詩句)

今天,讓我們回到歷史長河中,來到汨羅江畔,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位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新聞事件與屈原進行對比,就會很快激發學生的學習討論熱情,並能認識到兩種死亡的意義和價值的差別,為體會屈原人格特點打下基礎。)

二、朗讀文章,整體感知

1、正確朗讀文章,注意音準、斷句、停頓。

2、學生提出預習時的問題,師生討論解決,疏通大意。

3、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朗讀文章。

要求: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語氣、語調、語速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這句要讀出昂揚之氣,傲然之氣,一種執無怨悔的決絕,同時還要流露出一種隱隱的豪邁之感。

(2)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這句語調抑揚頓挫,幾處反問語氣要語調宜高,表現出一種激憤之情。

(朗讀是聲音和情感交融的藝術,“言為心聲”,語言最能表達人物的心靈世界,因此文章的朗讀需要讀出人物語言的語氣、語調、語速,才能更好得把握人物性格。)

三、精讀文章,把握形象

1、本文主要通過語言來塑造人物的形象,請大家分別精讀屈原和漁父的話,概括兩人的性格。

明確:出示投影

屈原——他是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顯示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漁父——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作者還刻畫出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

2、有人說這是一篇讚頌屈原的文章,為什麼還要塑造漁父的形象呢?

明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對塑造屈原來講,具有對比、襯托的作用。

3、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時,除了主要寫他的語言,還寫了他的行為、外貌,試從文中找出,並說明其作用。

明確:“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寫出屈原所處的黑暗環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為下文寫屈原的守節不渝、清白終生張本、鋪墊。

(這一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的解讀文字、歸納概括的能力。)

四、人物對比,感悟生死

1、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個人的認識。

(學生討論,發表觀點)

明確:出示投影

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不願隨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後,有他的祖國淪喪後,他“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迎接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出於公正,為李陵辯護,得罪皇上,當死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時,他選擇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史記》“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2、聯絡實際,借鑑上課前我們在兩則新聞中提到的兩個人、漁父、屈原、司馬遷的做法,說說當你的理想不能實現時,你會怎麼做,為什麼會這麼做?

(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但遇到比較消極的觀點時,應適當予以點撥糾正。)

(這一板塊,是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實際中,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更高層次——應用,從而達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和思考,深層次的理解課文。)

五、總結

出示投影: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學生齊讀)

同學們,屈原為了自己的理想而至死不渝的精神固然值得後人景仰,然而,這些古人的所作所為更加值得我們學習。直麵人生吧,正視人生中的苦樂順逆,勇敢面對生活中的選擇和考驗。人,只有在試金石上磨礪過,意志才會堅強,脊樑才會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六、作業

1、背誦文章

2、課本劇寫作:生與死的對話(即汨羅江畔,屈原與司馬遷的對話)

要求:準確把握兩人的思想感情,大膽想象,合理設計對話,展示兩人的內心世界。對話應儘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實性。

《漁父》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漁父》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中“直麵人生”單元、“生存選擇”模組的一篇課文。《漁父》採用寓言對話體的形式,假託漁父與屈原一次相遇。通過兩人的對話,展開思想交鋒,把屈原內心的矛盾鬥爭外化出來,真實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使學生能夠認識屈原不願同流合汙,寧願“伏清白以死直”的偉大人格。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2.能力目標:

瞭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夠通過對屈原和漁父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不願同流合汙,寧願“伏清白以死直”的偉大人格。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難點:瞭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四、學情分析

學生為高二學生,已具備簡單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他們在語文第三冊時已經學過屈原的《離騷》,所以,他們對屈原已是有所瞭解,這對於今天《漁父》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匯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結合課本註釋,疏通文意,找出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匯入、展示目標。

“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時的發問。如何解答好這個問題,真讓世人難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孟子卻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其實,生與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才是價值之根本。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漁父》一文,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位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設計意圖:以名著、名句入手,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三)知識介紹

見學案

(四)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自讀課文,讀對字音,讀準句讀 。

正音: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閭lǘ 濁zhu ó 滯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正句讀:(1)子/非三 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漁父》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過程與方法:分析屈原和漁父的形象,探討他們不同的人生態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思考人生重大抉擇,養成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掌握“顏色”、“形容”等古今異義詞和文中出現的被動句及倒裝句

教學難點: 通過品讀課文領悟漁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理解屈原“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的高潔品格

教學方法及教:多媒體教師、揣摩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人物的語言藝術(課件展示1) :今日贈言:

我們不能改變現實,但我們可以改變態度;

我們不能改變天氣,但我們可以改變心情;

我們不能選擇容貌,但我們可以展示笑容;

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與君共勉

一、導語

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和悲憤心被憂慮撕裂的時刻,他縱身一躍的姿勢,定格成永遠的風景他的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著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那麼今天,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煙雲,去尋覓詩人的足跡,讓我們一起聆聽屈原處在生死邊緣的心靈抉擇

二、明確學習目標 (課件展示2)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課件展示3)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會生字,翻譯課文

2、 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習文章節奏、停頓和字詞讀音;

點撥重點詞語:顏色憔悴——顏色,古今異義,“臉色”

形容枯槁——形容,古今異義,“形體容貌”;

何故至於斯——至於,意為“到”;至,動詞“到”;於,介詞“到”

3、 學生齊讀課文,要求模仿教師讀法 (課件展示4)

四、分析文字———探究人物形象

1、俗話說:“言為心聲”語言最能表達人物心靈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漁父的形象,就必須先熟悉們的語言

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聲音沉穩 漁父——淡然,聲音悠長)

2、本文通過人物肖像、語言、動作等方面描繪,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請同學們結合原文分析兩者不同的形象特點

【板書設計:】(課件展示5)

類別 屈原 漁父

肖像 顏色憔悴,形容枯稿 莞爾而笑

動作 遊於江潭,行吟澤畔 鼓枻而去

語言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3.討論問題 : 屈原—深思高舉 行到水窮處

漁父—與世推移 坐看雲起時(課件展示6)

屈原的形象:

A.肖像

文中對屈原的肖像描寫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畫出了屈原心裡交瘁的狀態,體現他當時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人生態度用柳永的話就是“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個“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戀國家和顛沛流離的百姓

B.動作

“遊於江潭,行吟澤畔”表現心事重重、憂國憂民

C.語言

舉世/ 皆濁/ 我獨清,眾人/ 皆醉/ 我獨醒

在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的世界,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隨波逐流,不苟合表現了他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顯示了他的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同時也說明他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包含著一種執著無怨無悔的決絕

安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 赴湘流,葬於/ 江魚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塵埃乎?

這一段表現出一種激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堅定的立場,為了堅持理想犧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現他剛正不阿的性格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生態度

總結:他是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潔身自好、憂國憂民的、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顯示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漁父的形象:

A、肖像 動作

“莞爾而笑”,唱起《滄浪歌》,“鼓枻而去”

漁父的肖像描寫 “莞爾而笑” 則寫出了他豁達的人生態度,與世無爭,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覺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屈原不聽他的勸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

B、語言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

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麼清濁、曲直可分? 還不如與世推移,隨遇而安,作個知天達命的明哲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體現了他隨遇而安,瀟灑大度的人生態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總結:他是一位遠離塵囂的隱者形象具有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達命無拘無束、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

如果給漁父畫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他撐著漁船遠遠地離我們而去

學生分角色朗讀:(課件展示7)

教師出示結論:(課件展示8)

屈原:堅持理想,潔身自好;憂國憂民,堅貞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漁父:自由曠達,隨遇而安,與世推移,樂天知命,無拘無束,超然物外

4.課堂練習:閱讀與寫作 (課件展示9)

屈原和漁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課件展示10)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漁父的形象已經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這個符號就是堅持操守、追求自由這樣一種人生的代稱

漁父意象:寄託著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嚮往漁父是真正的隱者,他們留給世界的是一個飄逸的背影,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們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愜意,無拘無束得意時出仕兼濟天下,失意後歸隱吟風嘯月,是中國文人千載不變的人生軌跡歷經宦海沉浮顛沛流離之後,莫如散發弄扁舟,獨釣寒江雪

(課件展示11)

【小結】

如果說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窮處的儒生,那麼漁父就是一位坐看雲起時的隱者

文中兩個人物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此來凸顯屈原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汙的高潔的品質崇高的人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