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自然溝通的渠道課程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28W

一、教學目標

心靈與自然溝通的渠道課程教學設計

1、瞭解人類與自然溝通的渠道;

2、培養細緻觀察、把握景物特徵的習慣;

3、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和習慣;

4、培養思考自然景觀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瞭解人與自然溝通的渠道。

三、教學難點:

同上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一個成語叫“秀色可餐”

自然景觀我們經常看到,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小城鎮中的人,但是我們往往只大體的看一看,不會去想這些景物的特徵,更不會想這些景物的特徵可以供我們傳達什麼樣的情意。其實這是一種大大浪費,如果只是欣賞神奇的大自然的表面的美,就好比是我們吃美食,完全不去咀嚼,不去品味,就直接吞下去,結果吃了,還不知道是什麼味,這不是浪費嗎?

那如何去細細品味自然景觀呢?大家不妨先欣賞這幾幅畫面。

要細細品味自然景觀,就要聯想或想像,讓自己的心靈與自然進行對話、溝通。那我們又如何與自然萬物溝通呢?請看“心靈與自然溝通的渠道”。3

(二)展示教學目標(學習目標)

基本過程:

第一種:見景生情

1、顧名思義:觀看景物,產生感情。(分清先後,如何產生感情)1

2、賞圖抓特徵

①雄鷹圖:銳利、剛健;遨翔藍天;凶猛,替獵人搜尋獵物。

②雪梅圖:傲雪、不畏嚴寒,不與百花爭春,與冰清玉潔的雪為伍。

3、賞圖聯想(或想像)

①雄鷹

銳利、剛健——偉岸強健的體魄,強大的力量,能力強;

遨翔藍天——自由(天高任鳥飛、認鷹擊長空)、奮勇搏擊(強有力翅膀拍擊,與狂風作鬥爭),如果把長天比作廣闊的事業領域,遨翔比作處在高位,自由發揮,這就無疑表明這個人意氣奮發的形象

雄鷹展翅——強者將展示才華,向遠大理想進發

凶猛,替獵人搜尋獵物(鷹與獵物同是動物)——是敵人的幫凶

悲壯的血淚故事——幼鷹出生幾天後,就要學會飛行去爭奪母親口中的食物;接下來,母鷹會把幼鷹帶到懸崖邊上,把幼鷹推下去練習高空飛翔,不少幼鷹因此喪命;倖存下來的幼鷹被母親殘忍地折斷正在生長的翅膀裡大部分骨骼,再次從高處推下。很多的幼鷹因此成為飛翔的祭品。 其實,母親殘忍折斷幼鷹的骨骼是決定幼鷹能否在廣袤天空中自由遨翔的關鍵所在。雕鷹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是很強的,只要在翅膀折斷後仍不斷忍痛飛行,使翅膀不斷充血,不久便能痊癒。痊癒後的翅膀似鳳凰涅磐,更加強壯有力。

②雪梅

與冰清玉潔的白雪為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高潔

傲雪、不畏嚴寒——不畏強權、艱難,保持自己的尊嚴的骨氣。

不與百花爭春——不爭寵,自信

4、賞圖思考

總結:看到眼前的景物,抓住景物特徵,由物及人,展開聯想和想像,追問思考,產生情、理、志

首先要

見景生情:觀察景物(抓住特徵)——聯想、想像(產生感情)——賦諸筆端

移情於景:醞釀感情——選取景物(抓住特徵)——賦予情意

基本能力:有情、取景、抓特徵,會寫作技巧。

渠道一——抓景物特徵,賦予其情意

自然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自然景物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可以影射人類的情意思想。如:

如果我們能細緻觀察景物,抓住其特徵,就可由特徵來賦予它們的情意,鋪陳其特徵來渲染氛圍。

課堂練習:仔細觀察下面的風景,就其中某一景物的特徵,展開聯想和想像,賦予它們思想情意。

渠道二——選取合適景物

景物豐富多彩,我們在某一時間地點,入眼的景物很多。不同的景物,其特徵不同,文化所賦予它的固有含義不同,就適合表現不同的情意。因此,我們要選取適合表現自己情意的景物。如: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本詩寫於杜甫在飽經戰亂後,暫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個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悅安寧的,故選取的景物是“千朵萬朵”的花、“戲蝶”、“嬌鶯”這些濃麗、美好景物,與作者情意契合。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長期飄泊,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此境此情下,筆下景物為“風急”、“天高”“ 猿嘯哀”、“無邊落木”、“不盡長江”、秋、“繁霜鬢”,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同是寫秋,劉禹錫因心情愉悅,詩為“晴空一鶴排雲上”,選景為“晴空”“一鶴排雲”。

課堂練習:先在心中醞釀某種情意,然後帶上這種情意,從下圖中選取適合的景物,來表達這種情意。(此處可安排多幅圖)

渠道三——熟悉典型意象

有些景物,因其特徵明顯,自古以來,人們就賦予了它們某些含義,已經約定俗成,成為典型意象,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

樹直——人性正直

海——心胸寬闊、自由、氣勢、深邃

浮雲——遊子、飄泊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遊子思歸

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樸美好、安逸寧靜

如果我們多接觸這些典型意象,熟悉這些意象,那我們就掌握了與自然溝通另一條渠道。(附資料典型意象,要求學生理解記憶)

渠道四——“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

王國維言“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請看下面的例子:

“滿天垂著溼潤欲滴的雲,時時像是忍著眼淚的樣子,竟或有一陣雨絲,追著颯颯的秋風撲上你的臉,但立刻又嘎然停止,像不屑哭泣似的。江水和天空像是一雙愁容相對的朋友,帶著沉痛的憂鬱,和暗淡無光的灰色。橫臥在江天之間的綠洲,也覺得很無味,收去了它的顏色。”

──摘自方令孺《古城的呻吟》

烏雲滿天的'天氣,我們經常遇見。我們最常用的描寫是“黑壓壓的烏雲”,但方先生卻說那雲似乎忍著眼淚。是的,因為方先生忍著眼淚。他在為他所訪問的傷兵而感動,而哭泣。江天一色,也是常見之景,“秋水共長天一色”多麼出名,但方先生筆下的秋水,卻萬分的傷感,他說“江水和天空像是一雙愁容相對的朋友”,多麼形象啊。不單獨烏雲要流淚,天空、江水也那麼傷心,悲涼的氛圍被渲染得夠淋漓盡致的了。但作者還覺得不夠,他還要寫綠洲。《古城的呻吟》原載於1937年11月28日漢口《大公報》副刊,看這個日期,以及文中所寫之景,可以看出這故事應該是發生在寒冷的季節。既然如此,那綠洲自然不再有綠色了。可作者不說時令已是冬季,四周蕭索。他要說綠洲因為“覺得很無味”,才“收去了它的顏色”。這麼讀來,我們分明感覺到了那滲透骨髓的淒涼。

表情達意時,可直接把人的主觀情感拿來修飾景物的,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四顧廓然,湖光滿眼。環湖的山黯青著,湖水也翠得很悽然。水底看見黑雲浮動,湖岸上的秋葉,一叢叢的紅意迎人,幾座樓臺在遠處,旋轉的次第入望。”

──冰心《往事(二)之六》

冰心的這篇寫於1923年,她到美國不久便趕上中秋,是寫她於中秋前夕與友人盪舟湖上賞月,因作者鄉愁之心甚濃,故而滿心害怕看見那一輪蘊涵鄉情的滿月。因而,作者筆下的景,都罩上了濃濃的鄉愁。你看她寫湖水的翠,說是很“悽然”。作者將這主觀情感的詞語直接來修飾綠的特點,很是少見。對這種綠,我們常說“綠得似一塊翡翠”,或者說,“山似青螺髻,水如碧玉簪”。但比較之下,我們就會發現,客觀的描述就是沒有主觀的描述來得有震懾力。

請用二分鐘醞釀自己的思想或情意,然後請帶著這種思想或情意,坐在圖中的椅子上觀景,並借景物來傳達你的思想或感情。

五、作業:

1、請理解並記憶典型意象

2、寫一段文字,借景物來抒情,或明理,或言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