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6.04K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1

【學情分析】

《再別康橋》的教學物件是高二學生,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淺。而《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本課的學習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作為高中語文課本的必修課文,它的藝術之美人所共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因此,從語言賞析入手,從情感體驗切入,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多方面感受體悟詩歌的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目標】

為了讓學生掌握詩歌的學習方法,從而能廣泛欣賞詩歌,因此將本詩的學習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積累文學常識。

2、過程與方法:誦讀全詩,賞析意象,品味情感;訓練、鞏固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提高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 通過尋找意象,揣摩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2、 意境美的再解讀。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視訊朗誦、便於學生整體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老師範讀、學生反覆誦讀讓學生深入理解全詩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抓住關鍵字詞句,點撥理清詩歌的脈絡。

3、討論法:通過學生之間探討,準確的理解詩歌美之所在。

【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

★預備時間:《再別康橋》的視訊朗讀。

★匯入:自人類誕生以來,離別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輪古老的明月,伴隨著

人類告別蠻荒邁入文明的程序,見證著灑滿古老驛道上的思念。離別是渡口處夕陽下漸遠的白帆;離別是客棧裡遙望遠方的背影;離別是踏向遠方時,深情的回眸一望。離別是一把開啟詩國大門的鑰匙,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成為歷代文人不斷吟頌的物件。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中國現代詩人徐志摩,和他一起觸控詩歌的靈魂,走近

他深沉的愛戀。

設計意圖:一開始,營造一種離別的氛圍和意境,感染大家的情緒。

★自主學習部分

一、知識連結,夯實基礎。

(1)簡介徐志摩。

(2)關於本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初讀詩歌,整體感悟。

設計意圖:從詩歌的誦讀中,直觀的感受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及情感,為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做鋪墊。

(4)整理字音、字形。

設計意圖:從基本功做起,注意細節,紮實每一步。

★合作探究部分

(1)1.讀一讀,找一找,詩歌運用了哪些典型的意象?它們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語言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選擇意象,感悟詩中營造的意境,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並解決教學重點2 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2.找出詩中能體現詩人情感的詞語,理清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說說抒發了作者一種什麼感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 “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覆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麼也得不到。通過文中塑造的意境,把握詩歌的語言,尋找具有濃郁情感的跳躍的詞語,更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感情及其變化,以便整體把握作者的感情。

3.誦讀詩中自己喜歡的一個小節,用優美的散文語言描寫並賞析。

設計意圖: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啟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通過學生自己的描述與解讀,進行文學的感悟與再創造。更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感情及其變化,以便整體把握作者的感情。

小結:

1.配樂誦讀詩歌(學生分別讀---老師範讀---集體朗讀)

2.鑑賞詩歌的方法:尋找意象---揣摩意境---體味情感。

設計意圖:七分文章三分讀,在理解的基礎上,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技巧加以指點。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範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群體感受,真切的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當堂檢測部分

1.“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2.閱讀鑑賞:

送 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設計意圖:比較閱讀,剖析情感。

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本課的練習,繼續鞏固鑑賞詩歌的能力,來鑑賞《送別》,讓學生做到觸類旁通,遊刃有餘。

★課後作業部分

欣賞詩歌《鄉愁》

設計意圖:繼續鞏固練習鑑賞詩歌,體會詩歌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美感,增強對語言文字鑑賞的能力。

【課程反思】:

《再別康橋》是一首精美的詩,因此,我確立了“朗讀——鑑賞——運用”這一教學思路,將朗讀和鑑賞作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採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去體驗詩歌的情感,品味詩歌的感情。直接抓住康橋的景物描寫進行鑑賞,充分欣賞這首詩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2

設計思路: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是第二課,屬於必讀課。《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他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本詩表達得情感息息相關,詩中典雅柔美的意象讓人陶醉,因此我將採用知人論世法,聯絡詩人生平,分析詩中意象,探究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詩是感性的,詩是不可解讀的,而誦讀詩歌又是學習詩歌的重要方法。因而我將朗誦詩歌貫穿於教學中,在朗誦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美。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詩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我將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美麗的風光畫面,在康橋畫面的再現中使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詩意美。

學情分析: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教學目標:

1、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人情緒的變化和詩歌的美。

2、聯絡詩人生平,分析詩中意象,探究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 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從詩的意象中把握詩歌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本節課綜合運用啟發式、自主感悟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語言的張力,用聯想比較、鑑賞評價的教學方式來學習鑑賞詩歌。以誦讀為主,誦讀入境,欣賞詩意,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1、品讀入境法:本詩所採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體會畫面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2、知人論世法: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與康橋的那段淵源一方面有助於加深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3、情景再現法:本詩靈動的文字、豔麗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橋。在教學過程中我帶領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當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豔麗的畫面,並在情景交融的語言中讀懂詩人。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課前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從古代離別詩匯入新課。

自人類誕生以來,離別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輪古老的明月,伴隨著人類告別蠻荒邁入文明的程序,見證著灑滿古老驛道上的思念。離別是渡口處夕陽下漸遠的白帆;離別是客棧裡遙望遠方的背影;離別是踏向遠方時,深情的回眸一望。離別是一把開啟詩國大門的鑰匙,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成為歷代文人不斷吟頌的物件。

自古以來離別的詩數不勝數,同學們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謝別: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樣的`送別,從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同時也寫出兩人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戀別: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對將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戀和牽掛。

壯別: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的惆悵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華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對友人的羨慕。

闊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一改以往送別詩黯然銷魂的感傷情調,格調高昂,氣象壯闊,雄渾豪放。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

在古人的詩文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更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又是如何去體悟和理解離別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詩人筆下的離別之情……

設計意圖:這樣的匯入,自然而然,毫無雕飾,這樣的創設,可以讓學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隧道。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 1920年,詩人“擺脫哥倫經亞大學的博士銜的引誘”,從美國動身,橫渡大西洋,到英國留學。21年,以特別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詩人在此樹立了獨立自由的思想,並接受了拜倫和雪萊的影響,開始新詩創作。

作品成就

詩歌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共四集 。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說集:僅《輪盤》

戲劇:僅《卞昆岡》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等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關於徐志摩的死亡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時,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該飛機是張學良的專機,志摩免費乘坐),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瀰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白馬山(又稱開山),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志摩全部遇難。

徐志摩的 “康橋情結”

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再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在那裡,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形成以“愛、自由、美”為核心的人生觀和“康橋理想”;

在那裡,他結識了影響他生命、終生為之傾慕的一個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裡,他遇到了當時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這位大師的影響。

康橋對徐志摩的意義

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初步瞭解詩人,輕柔的音樂,讓學生陶醉,為學生情感的融入創設情境,為詩歌誦讀鑑賞作鋪墊。

三、播放《再別康橋》朗讀視訊,初步感受詩歌意境。

設計意圖:如畫的風景,優美的音樂,動情的朗誦,立刻將學生帶入情境。

四、分析詩歌的意象,品味詩歌。

1、《再別康橋》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輝,竹篙等自然景物。

2.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分析總結詩文內容並討論其中問題)——品讀情感變化

明確: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提問:第一節中三個“輕輕地”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有無區別?在誦讀的基礎上仔細品味,並簡要分析。

提示:首節連用三個“輕輕地”,實寫詩人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其中“正如我輕輕地來”一句中的“輕輕地”傳達的是一種“故地重遊”的欣喜,另兩個“輕輕地”抒發的則是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和不得不離開康橋的無限惆悵之情。詩人初來時的欣喜對其離別時的眷戀和惆悵起著反襯的作用,從而使之更加突出。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提問:第二節中,詩人為什麼將“河畔的金柳”比做“新娘”?

提示:這是一個形象鮮明且極富詩意的平中見奇的比喻,首先,河畔的柳樹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金黃的色彩,這與慣與穿紅著綠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徵;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詩人曾在這裡度過了一段極為美好的時光,所以,康橋的一草一木都似一盞盞夜光酒杯,每一盞酒杯裡都滿注著詩人用自己對康橋的喜愛之情釀造而成的美酒,“新娘”這一形象正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詩人對康橋及其一草一木的無限喜愛之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提問:假如將“漫溯”改為“慢溯”,效果哪一個更好些?為什麼?

提示:注意語素“漫”與“慢”之間的效果。(開放式話題由學生自主討論)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提問:詩人為什麼別離的是“笙簫”而不是其它的樂器?

提示:此問有一定的難度從兩個角度考慮,第一,從押韻上看,“簫”與本節第四句中的“橋”構成押韻。第二,“簫”抒寫出此時此刻詩人特定的心理感受。“簫”是一種悲劇色彩較濃的樂器,常用來表現離別之苦、相思之苦。在這裡,簫的這種獨特的悲劇性格正好與詩人此時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倒好處地體現出詩人因不得不離開康橋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3、探討本詩的主旨。

(1) “金柳”比作“新娘”的含義

把“柳”比作“新娘”,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美麗、典雅、獨特,出乎意外,聯絡1928年新婚的林徽因,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2)“水草”意象的內涵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與裴多菲的《我願是急流》異曲同工:“我願意是急流/山裡的小河/只要我的愛人是小魚……”巧合的是,《雪花的快樂》中林徽因有“柔波似的心胸”,《偶然》裡徐志摩是“天空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是為情而傻,為情而癲、為情而狂的徐志摩。

(3) 揉碎的“彩虹似的夢”

樑思成與林徽因結婚,情敵是恩師的兒子。

(4)“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純潔和豁達。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4、指定三名學生伴隨優美的音樂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把這首詩的意境表達出來。(教師指導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與深入理解詩歌各部分的內蘊,在整體領悟詩歌意境與情感,昇華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五、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

建築美:全詩每句字數基本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四行一節,十分整齊;單行與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構成一種參差錯落的形態,增強了詩歌的形式美;

音樂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詩的開頭和結尾採用重疊、復沓,加強了詩的節奏感和旋律感。

(全班同學伴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誦,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繪畫美:七節詩,幾乎每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的出的畫面,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不能不驚歎於詩人對於自然的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領。

(再次播放朗讀視訊,整體上感受詩意美。)

六、佈置作業

試與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 揚 娜 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賞析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詩歌鑑賞能力以及訓練學生寫作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