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24W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 教案教學設計

徐志摩

河北青縣回民中學 秦俊鳳  

教學設計: 

1.學情分析: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分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字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說法。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徐志摩及本詩歌的寫作背景;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瞭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和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蒐集徐志摩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一 、交流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5分鐘)

涉及生平經歷、創作背景:

   資料(1)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資料2  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 

(設計意圖:對徐志摩的個人經歷的瞭解是感知詩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 學生自由朗讀,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2分鐘)

(述說感受: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

2、 指名朗讀 ,交流詩歌內容。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設計意圖:瞭解詩歌內容的目的在於為下一步分析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感情夯實基礎。)

3、 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人情懷。

(設計意圖:初步立即基礎上的再朗讀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4、 賞配樂詩朗誦。

(1)欣賞配樂詩朗誦。

(2)自由朗讀

(3)讀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設計意圖:欣賞的同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朗讀進行比較, 從而進一步體味詩歌的感情為進一步研究詩歌的“三美”創造條件)

三、再讀詩歌

完成練習:字詞注音(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預設問題(1)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風光如畫。

(2)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尋找意象)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教師總結意象:

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六、朗讀詩歌

七、作業:背誦詩歌、體會詩人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能鑑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2、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誦讀。 

教學過程:

一、 交流誦讀課文技巧。

--節奏、韻腳、感情……(5分鐘)

二、再讀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15分)

1、主題提示: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簡介詩歌“三美”追求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集詩人、學者和鬥士於一身的重要詩人。他不但致力於新詩藝術美的探索,提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歌"三美"的新格律詩理論主張,還努力進行創作實踐,寫出了許多精美詩篇。他的新格律詩理論被後人稱為現代詩學的奠基石,影響深遠。

《詩的格律》是聞一多先生系列詩論中最重要的一篇。在這篇論文中,他系統的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這一關於新詩"三美"主張遂成為新格律詩派的理論綱領。

2、主題研究本詩歌“三美”。

建築美: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語言)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繪畫美: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意境)(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

三、再讀課文,品味詩歌三美。12分鐘

1、一讀品位建築美

2、品位音樂美

3、品位繪畫美

4、自由讀品位詩歌追求的“三美”。

四、背誦詩歌。8分鐘

1先完成背誦任務的介紹經驗。

2老師指導背誦技巧

主題背誦--根據各個小節之間的關係背誦。

差異背誦--找不同小節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想象背誦--根據本詩歌“繪畫美”的特點,想象各小節所創造的美麗意境背誦。

……

五、拓展。

1比較讀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2  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六、作業:1、背誦詩歌2、蒐集並欣賞徐志摩的詩歌,進一步瞭解徐志摩的詩歌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