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 教案

來源:才華庫 1.1W

1. 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 教案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吧》;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再別康橋》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這首詩很好地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通過典型意象的塑造渲染了優美的意境,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捨之情。

2. 學生分析

《再別康橋》被收入高一《語文讀本》中,高一學生對現代詩歌的特點及鑑賞方法不太瞭解,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鑑賞現代詩歌應該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品讀鑑賞的過程中可以受到美的薰陶,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也是新課標關注學生多方位的情感體驗的要求。針對高一學生特點,可採用感情朗讀和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鑑賞。

3. 教學目標

(1)掌握字詞,瞭解作者。

(2)分析意象的作用。

(3)朗讀詩歌,把握作者感情。

4. 教學準備

(1)研究教材:分析《再別康橋》的詩歌特點,根據高一學生特點初步確立教學目標。

(2)網上搜索:搜尋英國劍橋簡介,徐志摩本人經歷簡介,本詩寫作背景介紹。搜尋《再別康橋》的網上課件、教案、視訊朗讀及朗讀的背景音樂,對其進行學習研究之後,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編寫學案,製作教學課件,為課堂教學做準備。

(3)組織預習:課前下發學案,包括課前預習案、課中學習案和課後鞏固案,引導學生預習課文,完成學案上的預習題目,並寫出自己的疑難點或困惑點。

(4)以學定教:教師根據學生學案的預習情況,瞭解學生的疑難點,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完成教案。

5. 教學思路

基本以“三步四環節”為主,體現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自主導引式生態課堂特點:

情境匯入,展示目標——檢查預習,正音朗讀——討論意象,小組交流——朗讀品味,把握情感——鞏固訓練,寫作提升——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6. 教學方法

本首詩語言優美,對詩歌語言及感情的賞析是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朗讀教學貫穿始終,採用了教師範讀,視訊範讀,學生個人配音朗讀、齊讀,師生合作讀,賽讀等方式,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賞析、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對於詩歌的意象賞析,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先由小組討論找出詩歌中描寫的意象,再討論分析這些意象在詩歌中的作用,最後由學生畫出作者的感情變化圖,通過分析意象進而把握作者感情。

7. 教學課時:1課時

一、 教學步驟

(一)情景匯入

學生合唱李叔同的《送別》【出示課件】:

李叔同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離別是個永恆的主題,自古到今,在“長亭外,古道邊”流傳著多少離別的悽美故事。

這節課我們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來感受徐志摩對康橋的別樣離情。

(二)展示目標【出示課件】

(1)掌握字詞,瞭解作者。

(2)分析意象的作用。

(3)朗讀詩歌,把握作者感情。

(三)檢查預習

檢查預習學案的生字詞【出示課件】

給劃線字注音:

青荇( xìng) 長篙(gāo ) 枯槁 (gǎo) 蓬蒿( hāo )

漫溯( sù ) 朔風( shuò ) 滿載( zài ) 下載( zài )

記載( zǎi ) 笙( shēng )簫

(四)指導朗讀

1. 一學生讀。讀完後談體會:為什麼這樣讀?

感情:惆悵、惜別 語調:舒緩、低沉 節奏:輕柔、和諧

2. 教師指導朗讀方法,範讀兩小節,由學生繼續朗讀。讀完後學生評價。

3. 播放視屏朗讀【黃磊視訊朗讀】

學生評價:讀的怎樣? 找出錯字:青荇 似的 漫溯

(五)討論交流,賞析詩歌

思考:你最喜歡詩歌中哪個小節,請從意象、修辭或感情等角度加以賞析。【出示課件】

(先自己思考,然後小組討論,每組推選代表交流展示)

以下是教師提問、點撥及小組討論展示的主要內容,按詩歌小節順序記錄如下:

(1)第一小節

學生賞析:三個“輕輕的”創設了寧靜和諧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寧靜的基調。在“招手”間透露了對康橋難分難捨的感情。

師:古典詩詞中有很多離別詩,離別物件大都是什麼?

如: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生:離別的物件大都是人。

師:很多離別詩感情是很悲傷的,《再別康橋》的感情有何特點?

如: 柳永《雨霖鈴》,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杜甫《兵車行》,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生:再別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沒有叮嚀囑託,沒有痛哭流涕,沒有塵世的嘈雜,是那樣寧靜和諧,給人清新飄逸的感覺。只有淡淡的憂愁,憂傷中充滿美感。

(2)第二小節

師:為什麼是金柳? 生:柳樹在夕陽籠罩之下,帶有了一層金黃色。

師:柳樹和新娘有什麼相似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生:姿態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有依依不捨之態。作者把無生命的景語比做有生命的活物,表達作者對康橋的愛戀、眷戀。

師:你能把這一小節寫成情景性描寫的句子嗎?

生:康橋邊的楊柳柔媚無限,在夕陽映襯下,發出燦爛的金光,猶如一位羞澀的新娘。粼粼的波光裡映著嬌豔的倒影,同樣也深深地映在我的心裡。

師:在古詩中柳樹這個意象通常有什麼含義?【出示課件】

“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表達眷眷難捨之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確定:柳樹表示送別時的難分難捨或者離別後的思念傷感之情。

師:送別詩常用的意象還有哪些?

確定:柳樹 長亭 雨 酒等,渲染悲傷的氛圍。

學生朗讀這一段,要讀出感情。

(3) 第三小節

師:青荇有什麼特點?“招搖”有什麼效果? 把它換成“飄搖、晃動”可以嗎?

確定:“招搖”有主動的感覺,是擬人的寫法。類似“逍遙”的意思,顯現出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很形象很生動。

“油油的”:“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因此作者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水草。【出示課件:康橋情結】

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者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

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

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菸與文化》)

教師讀,然後解釋含義。1922,康橋再會吧 1926 我所知道的康橋 1928年作者第三次到康橋,在歸國途中滿含感情的寫下了《再別康橋》,這也是作者最後一次到康橋。3年後,作者乘坐的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35歲。

一學生朗讀這一小節。

(4)第四小節

學生賞析: 把潭水比喻成天上虹,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夢指昔日的願望和理想。

師:為什麼說“沉澱著”?作者的夢實現了嗎?

【出示課件】胡適曾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胡適《追悼徐志摩》)

徐志摩的理想主義和詩化生活在現實生活裡不免顯得單純和虛幻,在他回國後不久,便在現實中碰壁,雖然他也悲傷和絕望過,但“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作者對愛、自由、美的追求,沒法成為現實,在康橋作者對林徽因的愛也未成為現實,所以他的夢碎了。但一直深深的沉澱在自己心裡。

這段的感情應該是傷感的.。

朗讀這一段。

(5)第五、六小節

學生賞析: 尋夢——漫溯——放歌——高興、愉悅,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甚至要放聲歌唱了。

師:但是詩人為什麼又說不能放歌?前後矛盾嗎?

討論後確定:詩人思路急轉,由幻想回到了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別離,不僅別情縷縷,離緒重重,消失了的夢永遠無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不想打破這寧靜與和諧 無限依戀、百般珍惜。

夏蟲為什麼沉默?

夏蟲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懷,為作者的深情而沉默。在此,作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朗讀。

(6) 第七小節

師:作者為什麼不帶走一片雲彩?

生:“不帶走一片雲彩”,不想破壞康橋的和諧美。

作者已把對康橋永遠的愛裝在心裡了。

其實本來雲彩也無法帶走,是誇張的寫法。

師點撥:

第一節和最後一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了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古詩中也叫重章疊唱,叫復沓。這對於表達感情起什麼作用? 強調那種難分難捨的離情。

(六)把握感情,朗讀品味

師點撥:意象的運用使得文章充滿美感,我們眼前宛如出現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這畫面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是靜態的還是動靜結合的?在這搖曳多姿,寧靜和諧的畫面裡,作者就要離開他深深眷戀的康橋了。

賞析時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感情是起伏變化的,同學們能畫出作者的情感變化圖嗎?

小組討論後兩個小組板書,學生稍作解釋。

師:理清了作者的感情變化,我們可以順著這條線索,更好地朗讀品味這首詩。

2生配樂朗讀【配樂朗讀】,全班齊讀。

(七)鞏固訓練,寫作提升

師:有人說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讚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的美和愛、對和諧的欣賞和讚美。我同意,但我同時覺得詩人更愛康橋的博大、包容以及康橋給人的精神濡養。我們濰坊一中同樣有容雅文化,包容大度,志趣高雅,同學們也深愛著我們的學校吧?

下面同學們創作離別詩一首。【出示課件:鞏固訓練】

4位同學朗讀了自己創作的離別詩。教師評價。

結束語:

同學們,愛我們的學校吧,做個感恩的人,做個包容大度、志趣高雅的人,那樣,濰坊一中也會成為你心中“永遠的康橋”!最後送給同學們兩句話:讓美充滿詩的心靈,讓詩的心靈充滿美。

(八)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完成課後鞏固學案題目。

二、 教學反思

筆者在2011年4月參加了濰坊市區的優質課比賽,所講的《再別康橋》有以下幾個優點:學生合唱送別詩匯入,為本節課學習離別詩渲染了濃濃的悲傷氛圍,便於學生進入情境;重視詩歌朗讀,朗讀形式多樣化,並且貫穿整節課,有利於學生把握作者感情;突出詩歌意象的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學會了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學生活動積極,思考深入,參與面廣,師生互動較好;教師板書以意象和感情為主,重點突出,學生板書情感變化圖難度較大,但完成得較好,直觀醒目。

自己的課講完後,我又聽了市區其他學校教師講的幾節《再別康橋》,發現大家各有所長,但同時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過分注重意象的分析。面面俱到,導致課堂理性分析較多,學生完成了很多難度較大的問題,而其他教師的課堂,大多不涉及難度大的問題。對高一學生來說,也許沒必要處理得這麼深透,而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體會。其次,自己設計的問題不夠巧妙。沒必要讓學生賞析每個小節,費時又費力,完全可以選取幾個重點段落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在思考這幾個問題的基礎上完成對這幾段的賞析即可。最後是學生活動積極帶來的困惑。高一學生活動積極,踴躍回答問題,這當然是好現象,但一個問題往往有幾個同學回答,觀點各不相同,爭來爭去很費時間,當然不能都由老師確定正確答案,對詩歌的解讀本來就是個性化的;如果看到一些學生舉手不給他們表達的機會,就體現對學生的不尊重;如果讓學生表達多了,授課時間就不好控制。

怎樣解決以上問題呢?首先改變自己。教高三時間長了,對高一學生特點不太瞭解,導致給高一上課理性有餘,感性不足。其次,大膽取捨教材,取捨得適合高一學生學習。最後,要注意課堂的預設和生成。設定彈性教學目標,運用板塊式教學結構,隨時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調整課堂教學結構,合理掌控教學時間。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日常教學中嚴格要求自己,多學習,多思考,多鍛鍊,多積累,不斷增強自己的教學機智,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