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8篇

來源:才華庫 1.63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再別康橋教案8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理念】

1、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2、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3、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路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⑴ 認知目標:

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⑴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

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鑑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麼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現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於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鑑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教學過程】

(結合課件)

1、匯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複習舊知匯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

(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 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後逐字逐句指導朗誦並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鑑賞品評:

(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我佈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並進行比較賞析。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1、感知詩歌的三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體會志摩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

3、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

徐志摩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真”、“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入英國留學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26年任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上海飛往北平的途中,因飛機在濟南開山一帶失事,年僅35歲罹難。

在英國劍橋大學 學習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影響了徐志摩 的一生,他稱劍橋(也即“康橋”)。1921年前後開始寫詩,被譽為新月詩派的臺柱。1918—1922年先後曾留學於美國克拉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1922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發起人之一。1926年他與聞一多等主持《晨報》的《詩鐫》。在《詩鐫》上,徐志摩與他的新月派詩人一起,做著他們的新詩實驗。1927年春與胡適、梁實秋、聞一多等創辦《新月》月刊,並主持編務工作。《新月》的創刊,把新月詩派的創作推向高峰。為自己的“精神故鄉 ”。劍橋所體現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漸形成他心中夢寐以求的“康橋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國。軍閥統治下中國現實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漸漸破滅。1928年秋天,他再度遊歷英國,《再別康橋》寫於從英國回來的1928年11月6日的輪船上。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匯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說著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著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著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影。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作業: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⑴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⑵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鑑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覆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後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通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瞭解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通過反覆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匯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匯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捨、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說說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彙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打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含著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才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琅琅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

①韻腳嚴整,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

③迴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選用了眾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雲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迴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雲彩,浪漫而溫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湧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三、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教師指導朗讀。

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說本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說?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說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 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 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