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集合8篇

來源:才華庫 3.36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再別康橋》教案集合8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產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定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並順勢匯入新課《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範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後,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2.為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3.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那又是為什麼呢?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二篇,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學生之前也有學習過一些現代詩歌,對於鑑賞現代詩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仍需要老師進一步的指導和引領,所以,在深入研讀的環節我會設定一系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旨在引領學生解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並且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小組討論,鍛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並且引導他們掌握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徐志摩生平、創作及新詩有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分析本詩意象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象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方法:三疑三探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新課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作家作品

1、閱讀註釋

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設疑自探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五、解疑合探

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教師點撥:

1、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

第七節: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3、(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

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六、質疑再探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明確: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七、運用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八、課堂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九、佈置作業 背誦本詩

板書設計:

1、揮手作別雲彩圖2、河畔金柳倒影圖

3、青草水底招搖圖4、榆陰浮藻清潭圖

5、撐篙漫溯尋夢圖6、黃昏夏蟲沉默圖

7、招手惜別雲彩圖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再別康橋的語言清新,音韻和諧,神思飄逸,令人神往;離情別緒,離而不傷,別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鑑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覆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後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通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瞭解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通過反覆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匯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匯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捨、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說說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彙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附誦讀指導: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頓

輕輕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輕輕的來;

我 輕輕的 招手,

作別 西天的 雲彩。

(低沉,舒緩。前兩句兩頓,後兩句美句三頓。第二句注意三個地方:“我”微微上揚;“輕輕的”語速稍慢;句後略有停頓,以讀出“分號”的作用。)

那 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 蕩 漾。

(語氣上揚;深情地舒緩地甜蜜地;因為情緒的激動,二三句可不停頓,第四句越讀越慢,將“盪漾”二字頓開。)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 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 甘心 做一條水草!

(語氣平緩;深情地陶醉地。因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頓;第二句後略有停頓,以顯現“分號”的作用;“水草”讀出重音。)

那 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 浮藻間,

沉澱著 彩虹似的夢。

(語氣平緩;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頓;“彩虹似的夢”幾個字語氣不重但字字清晰。)

尋夢?撐一支長篙(gāo),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 放歌。

(語氣上揚;語速加快;嚮往地暢想地愉快地;“尋夢?撐一支長篙”句中自然停頓;因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頓;第四句語速放慢,“在星輝斑斕裡”後面作稍長時間的停頓;“放歌”應該是清脆,一字一頓。)

但 我不能 放歌,

悄悄 是別離的 笙簫;

夏蟲 也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 康橋!

(語氣下沉;語速放慢;深沉地舒緩地有點惆悵地;用句中的停頓來很好地表達作者心中的略帶傷感的情緒;“康橋”二字要讀得比較沉重。)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來;

我 揮一揮 衣袖,

不帶走 一片 雲彩。

(語音更低沉一點;語氣更加輕柔一些;寧靜地瀟灑地;“悄悄的來”四個字要讀得很清晰;最後一句越讀越慢;“雲彩”二字,輕音處理。)

總要求:要讀出寧靜感,要讀出節奏感,要讀出起伏感,要讀出惜別感。

朗讀的基調要低沉,語氣的變化要鮮明,節奏的處理要舒緩。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打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含著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才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琅琅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韻腳嚴整,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③迴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選用了眾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雲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迴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雲彩,浪漫而溫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湧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六、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七、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裡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盪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裡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徐志摩及詩歌背景;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主題;感知詩歌“三美”;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熟讀、欣賞和背誦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欣賞詩歌的美。

3、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離情別緒,體會作者深深的眷戀與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體會詩歌的“三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夢——優裕的家庭、豐富的遊歷、超群的才華——飛翔

愛之夢——原配:張幼儀、靈魂伴侶:林徽音、夫人:陸小曼——破滅

美之夢——新月詩派代表詩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蘊積

2、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康橋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人文氛圍,還有與林徽因那段甜蜜的歲月,都讓徐志摩念念不忘。這段日子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喚醒了他的詩魂,成為他的“故鄉”“康橋理想”。

1、1922年,第一次離開劍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吧》。

2、1926年,第二次旅遊英國,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橋》。

3、1928年,第三次去劍橋,告別劍橋,留下佳作《再別康橋》。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播放朗讀視訊,自由跟讀,體會情感。

三、品讀意象,領略“三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材分析與思考]

這首詩內容上較為簡單,學生很好理解。同時,這首詩沒有那麼深刻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就是簡單的表達一種離愁別緒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詩的學習打算通過以朗讀來帶動感悟,以感悟來指導朗讀的方式來學習。主要是在朗讀過程中以節次為單位來引導學生分析情感和朗讀技巧。再者,這首詩是新月派詩歌,所以,對於聞一多“三美”主張做介紹,並在寫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學思考。

安排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來體悟詩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並能分析出來;

3.自行體悟對於這種面對美好事物逝去我們無限懷念的普遍情感。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愛別離”。別離是一種執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多情自古傷離別”。馮至《別離》寫道 “我們招一招手,隨著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雲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迴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今天我們學習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別離詩《再別康橋》。

二、瞭解背景

1.那麼,康橋是何?“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

2.作者為何要為康橋寫一首別離詩呢?1920年,25歲的徐志摩“擺脫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銜的引誘”,到英國留學。第二年,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1922年學成回國。這一段的留學生活,特別是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罷》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遊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於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三、瞭解詩歌

1.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流傳千古,唐詩宋詞,名家輩出。從五四到現在,新詩也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可是有人卻說,中國現當代詩壇只有一個半詩人。儘管這種評價太偏激了,卻也可以看出這一個半詩人在中國詩壇的分量。他們是誰呢?一個是徐志摩,半個是何其芳。

《再別康橋》,是詩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的確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並無什麼深刻的思想意義,但這首詩的藝術美、詩意美值得感受。

2.請大家自行朗讀,注意劃分節奏,標出韻腳。

3.希望聽到大家的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談談你對於某一節的理解。

A.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正見出詩人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的情景,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願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只想悄悄地與康橋作依依惜別。這裡,詩人的感情溫柔細膩,詩歌節奏輕緩、徐舒。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B.第2節寫康河岸邊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將柳樹比喻成“新娘”,獨具匠心,表現了詩人極度迷戀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詩人的心,他樂而忘返了。

C.第3節“招搖”二字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在這樣的詩情畫意裡,詩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甘心”二字寫出了他對康橋永久、熱烈的愛戀。

D.第4節寫潭水及由此引發的聯想。這裡的“榆陰下的一潭”指拜倫潭,那裡榆陰蔽日,非常清涼,詩人留學期間常去那裡讀書、乘涼、遐思。虹與夢,奇異的意象,寫出了潭水的靜美,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這裡融情入景,營造出難以言傳的優美意境。

E.第5節緊承上節詩意,對“夢”加以引申,向詩意縱深處開掘。這裡的“夢”,是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逝去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留戀之情。

F.第6節詩人的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到現實,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詩情達到高潮。但這個高潮卻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的抑鬱作為標誌。惟其如此,才表達了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G.第7節照應開頭,寫詩人悄悄地走了,康橋卻在詩人心中,揮之不去。

四、藝術特色

同學們通過朗讀、分析,大家有沒有發現在藝術特色上的不同之處?

生思考(2分鐘)(附會用到的知識點)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父親興辦實業。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學堂,開始接受“新學”。1916年入北京大學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春,徐志摩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劍橋大學兩年的英國資產階級教育,給予他很深的影響,並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與政治理想。在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及其他西洋文學的薰陶下,他違背其父期望,從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不滿新詩自由散漫成立“新月派”,努力追求新格律。

2.“三美”(聞一多):

音樂美:表現為這首詩的章節統一,韻腳嚴整,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

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繪畫美:表現為詩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如“雲彩”“金柳”“豔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

五、完成作業

字詞積累、練習冊。

[課堂小結]

這首詩迴環往復的結構形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造了深邃意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複雜情緒,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當然,在一唱三嘆、反覆迴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捨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情緒始終繚繞在心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