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集錦8篇

來源:才華庫 3.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集錦8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受詩歌美

(二)通過合理想像,再現詩中畫面,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三)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激發學生詩意表達情感的願望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學習全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難點:合理想像,再現畫面,體會詩情,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像法、美點尋蹤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離別情感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飲酒作別,可折柳相送,還可長歌一曲,更可寫詩撫懷今天,我們以一曲《長亭外古道邊》的離別歌開啟我們的學習離別詩之旅

(二)走近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我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志摩的詩》《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

(三)瞭解背景

康橋是詩人母校劍橋大學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離開了母校,寫下了這首詩正是康河的水的靈性,激發了詩人的性靈,喚起了詩人久蟄他內心的詩的天命他曾說:“我敢說康河是世界上一條最美的水”請聽,康橋河畔傳來他的心音

(四)初讀感受

1、師範讀,生劃分節奏(師配樂朗讀)

2、齊讀共評(生配樂齊讀,師生互評)

(五)再讀把握

1、全詩共七節,請從每一節中找出主要描寫的景物,並說說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全詩分別描寫了雲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輝、夏蟲;從標題上看,作者再次告別康橋,他告別康橋的方式很獨特,先作別雲彩,回憶金柳,擁抱康河,在康河尋夢,在星輝中放歌,卻因尋夢不得再度離別

2、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詩人是尋夢不得後不得不離開康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失落和感傷的

3、哪一節表現出他的失落和感傷呢?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明確:第六第七節(生讀)

尋夢不得他如些憂傷,那麼他的夢想到底是什麼呢?胡適先曾這樣評價他:“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的現實的歷史”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描繪的美好圖景正是他追求這單純信仰的最好的例證

(六)精讀體會

1、請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圖景,抓住景物特徵,並通過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圖: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陽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兩旁嫩綠的柳枝泛著金光,它隨輕風擺動,清新美麗,嬌柔嫵媚就像是嬌美的新娘這般美景讓詩人盡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樣這便是他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示例二:夏夜離別康橋圖: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夢如幻可是詩人不得不跟康橋告別他心上千般不捨萬般無奈,想要和康橋話別訴說離情,可是傷感百轉千回終是默默無語,心中悄悄升起笙簫吹響的離歌我的心情有誰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蟲該是懂的吧!

2、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描繪,給我們再現了詩中的美景,也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但作者的情感在詩中不著一字,卻處處含情他是怎樣表現的呢,完成下面的連線題你一定有發現

雲彩 永久戀情

金柳 低落傷感

水草 夢想孕育

彩虹(夢) 激情澎湃

星輝 喜愛難捨

夏蟲 歡喜眷戀

明確:我們把那些能夠反映詩人情感的物象稱為意象詩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擷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無數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體現不同的情感

(七)美讀涵詠

1、主題歸納:全詩構造 一個純美的記憶中的康橋世界,但現實的“我”不得不與康橋告別,在告別與追憶之間,書寫了“我”的傷感與失落情緒康橋是美麗的,但它已隨風而逝,留給“我”的是不盡的思念

2、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優美的詩(齊讀)

(八)連結抒寫

1、理想破滅卻阻止不了他對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現在了詩歌上全詩有三美:一是音樂美,二是繪畫美,三是建築美建築美在於詩行的排列,它是錯落有致的,看起來美觀大方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詩人一樣善於發現美,用文筆去創造美請看視訊,也動筆寫一寫(連結生活視訊)

2、展示師下水作《若相離,槐花憶!》

(九)課堂總結(略)

(十)佈置作業

1、找出詩中表達作者情感的重點字、詞、句加以品味,說說作者的情感變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現代格律詩,運用今天學過的賞析方法法加以賞析

3、仿寫現代詩

(十一)板書設計(略)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絡,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裡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著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裡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學習方法

以誦讀為主,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導學過程】

一、 匯入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自主學習

1、瞭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語速、節奏、情感。

3、朗讀比賽,注意感情與節奏。

4、分析鑑賞——感受意象美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4)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5)《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展示交流】

1、 朗讀

2、 選擇預習導學中的內容

【反饋檢測】

一、填空

1、《再別康橋》中的“康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別康橋》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別康橋》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再別康橋》,回答下列問題。

1、詩的開頭三個“輕輕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作者時而放歌,時而沉默,你覺得這樣寫矛盾嗎?說說你的理由。

3、本詩在結構上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作用是什麼?

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 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時至今日李叔同“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抒離別之情的詩作可謂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有哪些呢?

明確: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養目標: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4、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鑑賞(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使用: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匯入新課(2`)

課前兩分鐘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通過對古代作品中“離別”的詩句的講述,匯入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學生逐漸沉浸於音樂聲中,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學生明確:“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是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詩題是《再別康橋》學生質疑: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和老師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講授新課

(一)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投影)。(5`)

教學環節

通過投影,引導學生了解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教師板書:康橋:即“劍橋”1928年11月6日,《再別康橋》。

教師活動

學生明確: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

學生活動

(二)朗讀全詩(8`)

抽查學生,教師正音;再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學生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詩中飽含的深情。

(三)整體鑑賞《再別康橋》。

(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2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教學環節。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板書:離別的物件特別]繼續啟發:大家讀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講授:《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提示: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教師活動

明確: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重點賞析的部分。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明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明確: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明確: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的分析

明確: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明確: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明確: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夕陽中的新娘","彩虹似的夢"。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歸納總結(3`)

教師小結:

明確: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2、瞭解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四、佈置作業。(其中課堂作業5`)

板書設計:

1、誦課文(繼續播放音樂,學生邊聽邊背)。(5`)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再別康橋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離別的物件特別

2、營造的氣氛輕鬆

3、意象的選擇新穎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1、形式:建築美

2、語言:音樂美

3、意境:繪畫美(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 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 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 、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 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 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 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 (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 (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 (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 (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 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 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 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裡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 盪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 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裡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影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別關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鑑賞,評價現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注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譭譽不一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裡划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雲遊》等,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代詩人簡介

現代詩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湧現了眾多藝術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聞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驅,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說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

三、示範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生討論:(展示課件)

¨一、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容和形式

二、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容(節)

1、234、5、6、7。

六、學生討論:《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

(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瞭解徐志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

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後作業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3.體悟《我愛這土地》深沉而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3.《我愛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摯的愛國情感。

4.《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吟詠法;

2.欣賞法;

3.點撥法。

媒體設計

1.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誦,播放一組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抵禦日寇入侵的畫面及《黃河大合唱》MTV、《我愛你中國》MTV。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2.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絡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

二、解題

1.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兩年。在他臨別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來到劍橋大學碧波盪漾的康河裡泛舟,在康橋上漫步,他流連忘返,如痴如醉。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於是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2.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於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意踐踏著祖國的大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詩人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熱情終於噴發出來,他拿起筆寫成了《我愛這土地》,從此,這首詩在抗戰時期廣為傳誦。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聽錄音,指導朗讀。

②學生朗讀,體會。

(解說:這兩首詩的可讀性非常強,宜多朗讀,在多次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詩的美。《再別康橋》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我受這土地》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

2.欣賞品味

①《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節寫久違的學生作別母校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五、六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一切歸於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迴環對應,詩意也有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深摯的感情。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神思飄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解說: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的許多作品中,《再別康橋》就是將他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深化到對大自然的描寫和自己的想像中,以刻意營造的無限的詩意美,傳達一種眷戀母校的人情美。)

②《再別康橋》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音節和諧,節奏感強。③迴環復沓。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這優美的音樂般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詠三嘆,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

所謂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其中,可引導學生聯絡學過的古詩詞,以使學生能較好地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這一特點。對繪畫美和建築美,可先分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學生便可豁然開朗。)

③《我愛這土地》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隻不屈的鳥,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出一種“沉鬱“的感情特點,這種”沉鬱“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後,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的導火線:“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啊!

(解說:愛國是永恆的主題。儘管本詩愛國主義的主旨較直白,但還應把它作為教學重點,引起學生的共鳴。)

④《我愛這土地》的意象。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徵意義的。“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湧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徵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

(解說: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讓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

⑤詩人為什麼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我”這隻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裡如果改成“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解說:對詩的語言進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補詩意跳躍所帶來的斷層或空白,更能品出詩味來。)

2.課堂訓練

學生有表情朗讀兩首詩歌。

(解說:再次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反芻”,使學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四、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

1.徐志摩《偶然》《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