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彙編8篇

來源:才華庫 3.0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彙編8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覆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採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充套件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並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徵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讚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並進行朗讀指導。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選自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後作業(1分)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結束語

《偶然》徐志摩。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中湧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 匯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雲中鶴。出身於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裡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閒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裡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 指導朗讀

1、 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鑑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麼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 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 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豔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豔影”在詩人“心頭”“盪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 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

2、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並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裡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裡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裡遊玩。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澱著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 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於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裡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

6、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誇張的手法強調說“不帶走一片雲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於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 現實 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 依戀

七、寫作特點:

1、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物件由人轉向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

2、具有三美:

音樂美:每節用韻基本相同;章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首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

繪畫美:1)多用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豔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2)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築美:句子整齊,每節勻稱。每節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八、佈置作業:

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知識能力目標:

1. 認知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受作者對“愛”“自由”與“美”的追求。

重點與難點:

1.對詩歌獨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對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的鑑賞。

課時安排:1課時。

過程與方法

課前預習檢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一年半載 記載 登載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下載 斑斕(區別:瀾、闌) .

一.匯入: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隨著“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的節奏,一起走進詩人內心。

二.有關知識連結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胡適說:“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觀裡,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一輪誦讀,因聲求氣

讀時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xìng) (gāo)

ǎo) (sù)

(lán)(shēng)

感情:惆悵,惜別

節奏:輕柔,和諧

語調:舒緩,低沉

三.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二輪誦讀,緣景明情

知識準備: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問題1.自古寫離別的詩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問題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同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發了對康橋的無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內容賞析:板書見課件

教師參考:第1節, 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說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於是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淡淡憂愁,又定下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

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這首詩從思想內容上來說,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然而這首詩感情真摯,意境深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複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其次此詩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一發都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於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遊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離別是註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而草木有情,“夏蟲也為我沉默”,整個康橋都寂靜了下來。這裡交織著依戀、無奈、惆悵等種種複雜感情,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愈是難捨難分,愈是瀟灑輕飄,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橋的天質。詩中沒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沒有一聲動情的放歌。一切傾訴都是輕悄俏的,象自言自語,又象面對情人的呢喃。離別在今晚,今晚的康橋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麼是離愁別緒的人,才會領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

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最後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為

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灑脫,毫不猶豫,不為感情所纏,適可而止。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樣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雲彩,輕輕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揮一揮衣袖,輕輕悄悄的走了,就象輕輕悄悄的來。多麼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緻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陌但又執著堅沉的意念:人不能與景永在,但情卻能永與景同存;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大概正是有了這種心境,徐志摩才被人們稱為“詩仙”的吧!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難點: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揭示目標(1—2分鐘)

胡適曾經說:

“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

—— 愛,自由,美”。

出示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出示自學提綱

1、結合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3、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15分鐘左右)

通過提問、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解決問題。

1、解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

2、合作解決學生自主發現的問題。

3、教師小結本節課學習重、難點。

新詩的格律化

音樂美 建築美 繪畫美

詩中描寫了哪些極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歡哪一意象,請把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述一下。

雲彩 金柳 青荇 (拜倫)潭 星輝

這些意象有何特點?

色彩絢麗,多為動態,給人流動的感覺(盪漾 招搖 揉碎)

四、鞏固新知,當堂訓練(15分鐘)

讀下列歷代離別名句,想想本詩構思特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五、課外作業,拓展延伸(3分鐘)

閱讀“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再別康橋的語言清新,音韻和諧,神思飄逸,令人神往;離情別緒,離而不傷,別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鑑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覆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後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通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瞭解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通過反覆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匯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匯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捨、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說說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彙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附誦讀指導: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頓

輕輕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輕輕的來;

我 輕輕的 招手,

作別 西天的 雲彩。

(低沉,舒緩。前兩句兩頓,後兩句美句三頓。第二句注意三個地方:“我”微微上揚;“輕輕的”語速稍慢;句後略有停頓,以讀出“分號”的作用。)

那 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 蕩 漾。

(語氣上揚;深情地舒緩地甜蜜地;因為情緒的激動,二三句可不停頓,第四句越讀越慢,將“盪漾”二字頓開。)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 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 甘心 做一條水草!

(語氣平緩;深情地陶醉地。因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頓;第二句後略有停頓,以顯現“分號”的作用;“水草”讀出重音。)

那 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 浮藻間,

沉澱著 彩虹似的夢。

(語氣平緩;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頓;“彩虹似的夢”幾個字語氣不重但字字清晰。)

尋夢?撐一支長篙(gāo),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 放歌。

(語氣上揚;語速加快;嚮往地暢想地愉快地;“尋夢?撐一支長篙”句中自然停頓;因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頓;第四句語速放慢,“在星輝斑斕裡”後面作稍長時間的停頓;“放歌”應該是清脆,一字一頓。)

但 我不能 放歌,

悄悄 是別離的 笙簫;

夏蟲 也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 康橋!

(語氣下沉;語速放慢;深沉地舒緩地有點惆悵地;用句中的停頓來很好地表達作者心中的略帶傷感的情緒;“康橋”二字要讀得比較沉重。)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來;

我 揮一揮 衣袖,

不帶走 一片 雲彩。

(語音更低沉一點;語氣更加輕柔一些;寧靜地瀟灑地;“悄悄的來”四個字要讀得很清晰;最後一句越讀越慢;“雲彩”二字,輕音處理。)

總要求:要讀出寧靜感,要讀出節奏感,要讀出起伏感,要讀出惜別感。

朗讀的基調要低沉,語氣的變化要鮮明,節奏的處理要舒緩。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打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含著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才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琅琅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韻腳嚴整,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③迴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選用了眾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雲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迴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雲彩,浪漫而溫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湧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標籤: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七,知識點訓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開頭一節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讚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詩人用“金柳”“豔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最末一節,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鬱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像一支優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迴環往復,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豔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於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標籤: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3,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