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來源:才華庫 2.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十個生字,會寫十四個字;能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等二十個詞語。

2.學習默讀課文,感受說明時語言運用的準確並能積累好詞佳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導學導議,讓學生理解、感悟關鍵詞句。

2.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引發學生自主思考,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教學難點:

通過“聽說、我想、我推測、也就是說、確確實實”等詞語體會法布林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三、教學策略

這是一篇通過典型事例說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認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紹了問題的產生。即“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接著用了較長的篇幅介紹法布林在女兒的配合下進行了蜜蜂能否辨認方向的實驗。

實驗基本情況:

實驗目的:蜜蜂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實驗要素:

數量──四十隻。

特徵──背上做了白色記號(過程中二十隻蜜蜂受傷)。

條件──兩裡半、沿途有許多景物、逆向的微風。

結果──四十分鐘,兩隻飛回並帶有滿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隻飛回。

共計十七隻蜜蜂飛回。

實驗結論:這不是一種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法布林是一位充滿愛心的昆蟲學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讓我們獲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的嚴謹與條理,又可以讓我們體會人文的細膩與真誠。從科學的角度,法布林的思考是比較周密的,實驗過程是條理清楚的,對實驗的記述也是比較客觀的。並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輝。如過程中小女兒愛格蘭的表現,以及作者對蜜蜂“眺望”“遙遠的家園”和“懷念巢中的小寶貝和豐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們在瞭解科學的同時,又體會到了幾許親情與關愛。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出示法布林圖片、簡介:你們知道他是誰嗎?能簡單地介紹一下嗎?

2.這節課我們將跟隨法布林走入昆蟲的世界,一起去探究那裡的奧祕!

(二)初讀課文,複習生字詞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瞭解大意。

2.課件出示詞語,自讀、領讀,檢查預習。

無論、實驗、紙袋、證實、飛散、幾乎、大概、減少、阻力、遙遠、推測、包括、檢查、迷失、準確無誤、沿途、確確實實、超常、記憶力、本能、陌生、逆風。

論、驗、證、減、阻、括、誤、確、陌;實、袋;途、超;概、測。

3.學習生字。

概:中間部分最後一筆是個點;論:右邊不要寫成“倉”;試:右邊不要多一撇;減:左邊是兩點水。

(三)深入課文,具體學習

1.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1)指名分段朗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法布林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就把自家的蜜蜂做上標記,放在紙袋中,走了兩裡多路,開啟紙袋放飛它們。最後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了蜂窩。法布林得出結論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他無法解釋的本能。

(2)梳理質疑。

① 為什麼是試驗,不是實驗?

試驗: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或效能,先在實驗室或較小的範圍內試用或試做。

實驗:為驗證某種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活動。

② 蜜蜂是怎樣飛回來的?

③ 為什麼有三隻蜜蜂沒有飛回來?

2.精讀課文,探究深意。

(1)默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我想做一個什麼試驗?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

①預設:試驗蜜蜂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因為他“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

②追問:“聽說”是聽別人說的,不是自己親手驗證的。所以他決定要自己做試驗。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聽說、認真)讀完第一自然段,我們既知道了他做試驗的原因,又可以看出法布林不輕信盲從、求實的科學態度。

③第一自然段裡還有一組關聯詞你能找到嗎?(圈出)“無論……總……”你能說說這組關聯詞在這句話中的意思嗎?

(2)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法布林又是怎麼做的?做試驗。

① 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默讀第二自然段,用橫線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語句。思考:能不能去掉其中一個環節?為什麼?

②預設:共四個步驟,不能去掉任何一個環節。

課件出示:

我在我家花園的蜂窩裡捉了一些蜜蜂,把它們放在紙袋──便於觀察;

我在它們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記號──為了更好地與其他蜜蜂區分;

我叫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掌握蜜蜂飛回的時間;

走了兩裡多路,開啟紙袋,把它們放出來──路稍遠一點,更能說明問題。

師:多麼細緻的安排啊!我們再來讀一讀做試驗的這句話。法布林的準備多麼全面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嚴謹)

③師:蜜蜂被放出後,法布林又觀察到了什麼現象呢?快速找出作者觀察到的現象,用曲線畫出來。

④看到了這樣的現象,作者想到了什麼?作者對蜜蜂是否能回到家提出了疑問,你感受到什麼?

預設:“我想,它們飛得這麼低,怎麼能看到遙遠的家呢?”感受到了他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過渡:那麼,蜜蜂到底能否回到家呢?

(3)出示自學提示。

①默讀三至五自然段,畫出描寫作者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語句。

②交流彙報。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師:為什麼作者會這樣推測呢?(預設:根據剛才看到的而想到的)

也就是說,在四十分鐘裡兩隻小蜜蜂飛了兩裡多路,還包括了採花粉的時間。

師:“也就是說”體會是在思考後得出的結論。

天都快黑了,我們還沒見到其他蜜蜂飛回來。(結合“兩點四十分”體會觀察時間長)

第二天我檢查蜂窩時……(繼續觀察,認真分析,得出結論)

儘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這是一種我們人類所缺少的本能,“確確實實”體現出作者對蜜蜂認路本領的讚歎之情。(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句話)

③指名分段朗讀:把法布林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態度讀出來。

(4)作者通過認真細緻的'觀察和用心的思考,終於得出了結論。一起讀讀第六自然段。

為什麼作者能肯定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呢?(一直在袋子裡,看不到路,無法識記)作者知道了蜜蜂無論飛到哪裡,都能回到家中,並且他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由於當時科學裝置的種種限制,法布林無法再進一步深究蜜蜂究竟是靠什麼來辨認方向的。所以,他在結論裡也談到了他的質疑。那麼,讀完作者得出的結論,你想對作者說什麼?(也可以對蜜蜂說,對自己說,對同學說……)

(5)總結:法布林的結論中有明確肯定的地方,也有存在質疑的地方。在面對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時,重要是不是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要學習滲透在試驗中的探究精神。

(6)交流書後關於蜜蜂的知識。

(四)佈置作業

1.把你喜歡的語句讀一讀並抄寫下來。

2.觀察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或一種動物的活動,抓住其特點進行仔細觀察並記錄下來,為本單元的習作做準備。

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四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學重點:

“我”和奶奶怎樣以不同的態度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

教學難點:

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如果你們家種的果樹結了甜美的果子,有人想去偷他們,你會怎麼做?談談自己的經歷。

有一個小朋友和他的奶奶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他們又是怎樣做的呢?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杏兒熟了》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非常自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課文所描述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評讀、正音。

3、同桌互讀課文,互查互評。

[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採用多種形式的檢查與評價,有助於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整體感知

1、快速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板書)

2、你覺得這個奶奶怎麼樣?從哪些內容感受、體會到的?找出相應的段落。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觀察插圖,選擇你喜歡扮演的人物角色,給自己起一個好聽好記的名字。

2、進入角色,朗讀課文,想想奶奶是怎樣對待你們的。找出相應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一畫。

3、在小組內交流句子,談談感受。(教師示範)

[設計意圖:有目的地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興趣,有效地改善了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並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觀點,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4、全班交流反饋。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並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齊讀5—8自然段。

[設計意圖:在進行課文分析的同時,指導學生朗讀,引導他們讀出文中的滋味,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感情,做到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中提升,體現了課改新理念。]

五、學習課文9—10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思考:奶奶的言行怎樣影響著我?

2、指名回答。(板書)

3、自由讀。齊讀。

六、回到課文第一部分,理解作者思路。

1、自由讀1—4自然段,說說這一部分寫什麼?

2、快速讀課文,找出文中寫杏兒多、杏兒好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3、分角色讀。

[根據教學思路,打破逐段分析的常規,將課文進行整合與利用,有利於直奔主題,更好地把握中心。]

七、課堂小結。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八、作業

摘抄你喜歡的好詞佳句。

[設計意圖:在新課標中,教會學生學會積累,這是一個新興的技能。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豐富學生的詞彙。]

三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槐鄉孩子採槐花勞動的歡快。

2.瞭解槐鄉孩子採槐花的方法。

3.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讀懂課文內容。

4.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體會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體會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2.和同學交流讀後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情感。

3.練習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槐鄉的八月給孩子們帶來了幸福與快樂,體會槐鄉的八月磨練了孩子們勤勞淳樸、吃苦耐勞的品格,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略讀課文,通過品味重點詞句從而初步掌握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一些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感受槐鄉的八月給孩子們帶來了幸福與快樂,體會槐鄉的八月磨練了孩子們勤勞淳樸、吃苦耐勞的品格,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

三、教學策略

《槐鄉的孩子》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純樸勤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採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快樂,他們的童年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而充實。課文的語言樸實、輕快,帶有濃濃鄉土氣;在作者的筆下,本來是辛苦的勞動,卻變得輕鬆和快樂。教學時可以採取如下策略:

1.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教師不妨更加放手地讓學生去自主朗讀感悟,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體會一些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2.通過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配樂、圖片欣賞等方法從美入手,表達美,再現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美,以幫助學生解文。

3.注重抓關鍵字、詞、句,從關鍵字詞句入手,讓學生有一個從整體到區域性的概念。學生通過對關鍵字句的理解,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課,激發學習興趣

1.回憶我們連續學習了幾篇有關課餘生活的課文,體會到了課餘生活有許多樂趣,請你說說從《我們的民族國小》《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3課分別體會到了什麼樂趣?(學生回憶交流)

2.你有沒有品嚐過勞動的快樂呢?就有這麼一群孩子,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交學費,同樣生活得快快樂樂。那他們的快樂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槐鄉的孩子》。

【設計意圖】建立學生前後聯絡讀課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悟

1.簡介課型。

(1)同學們,仔細觀察課題和我們以前學習的有什麼不同?

(2)我們現在學習的課文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精讀課文,如第1、2、3課;一種是略讀課文,如第4課。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它們在編排上有什麼不同?

(3)怎樣學習略讀課文呢?仔細閱讀導讀提示很重要

2.導讀提示。

自讀“提示”,邊讀邊畫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後指名讀提示,交流並歸納出學習要求。

(1)讀讀課文,看看槐鄉的孩子有什麼樣的快樂。

(2)和同學交流讀後的感受。

(3)把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3.自主讀悟。

(1)對照略讀提示,輕聲自讀課文。遇到生字拼讀一下括號裡的注音,長句一下子讀不通順,請你多讀幾遍。

(2)邊讀邊用筆畫出有關內容,讀後與同學互相交流,有疑問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不能解決的地方作個記號。

4.交流收穫。

(1)前後4位同學組成4人小組,每個成員在小組裡朗讀一遍課文,出現的問題互相幫助糾正,評選最佳選手。

(2)各組選派代表分節朗讀課文。

(3)師生出示圖片,結合課文插圖介紹槐樹、槐花。

槐樹,落葉喬木,羽狀複葉,花淡黃色,結莢果,圓筒形。花和果實可以制黃色染料。

花、果實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藥。

5.討論。

(1)槐樹什麼時候開花?那花苞是什麼樣的?文中又稱槐花叫什麼?

(2)槐米有什麼用處?

(3)課文哪部分介紹了槐米?

6.學生根據問題,讀讀相關的課文。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去自主朗讀感悟,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三)賞讀課文,感悟理解

1.細讀品悟。再讀讀課文並仔細想想,你覺得“槐鄉的孩子真_____!”你是從哪裡體會到的?

2.學生髮表見解,全班交流。

預設1:槐鄉的孩子真懂事!

出示句子朗讀:“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

體會:他們勤勞懂事,從小就知道分擔父母的辛勞,不伸手向父母要錢,靠自己的勞動換取學費。

預設2:槐鄉的孩子真快樂!

出示句子朗讀:“月落柳梢,勞累一天的孩子們帶著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當縷縷炊煙從村中升起的時候,孩子們滿載而歸,田野裡飄蕩著他們快樂的歌聲。”

體會:採摘槐米雖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們以苦為樂。這從對他們唱著快樂的歌,滿載而歸,從對他們帶著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來。課文中有關孩子們的勞動場面,寫得歡快、輕鬆、活潑,一點也不給人以辛苦、勞累的感覺,也說明了孩子們的以苦為樂。

預設3:還有體會“槐鄉的孩子真辛苦!”“槐鄉的孩子真勤勞!”“槐鄉的孩子真可愛!”

出示句子朗讀:“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著水葫蘆,帶著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到小山上了。”“男孩常常是爬到樹上,用長長的鉤子一下又一下地削著槐米。”“女孩有的彎腰撿著,兩條辮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飛舞著;有的往籃裡塞著槐米,頭一點一點的,像覓食的小鴨子。”

體會:他們吃苦耐勞,以苦為樂,有很強的自立精神。

3.抒發感受。

讀了這篇短文,你有什麼感受?可以用一句話來表述!

預設:

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勤勞……

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可愛……

我多麼想和槐鄉的孩子一起採槐米……

我想,像槐鄉的孩子一樣……

4.賞讀品味。

(1)你喜歡課文中哪些句子。用筆畫出來,練習一下多讀幾遍,然後全班交流,並說說為什麼喜歡(引導學生關注比喻句排比句、描寫形象生動的句子,學會鑑賞等。)

(2)小結:快樂不只來自於休閒、享樂,勞動中也有無窮的樂趣。同學們,讓我們也像槐鄉的孩子一樣熱愛勞動,去品嚐勞動的快樂吧!

【設計意圖】以讀為主,讀中感悟,同時通過多媒體手段,配樂、圖片欣賞等從美入手,以讀解文,在讀中表達美,再現美。

(四)課外延伸,拓展能力

說說自己課餘所從事過的勞動內容。可以是參加公益勞動的,也可以是幫助家長做家務的。先想一想準備說哪方面的內容,再說說自己勞動的經過和感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以文中孩子為例,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

(五)佈置作業

在勞動中體會快樂。參與一次班級或家庭勞動:做值日、發作業本、洗碗、掃地……說說勞動後的體會。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