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備考:老師應該做什麼?(教師中心稿)

來源:才華庫 1.9W

                湖北省巴東一中  444300

複習備考:老師應該做什麼?(教師中心稿)

   在與低年級的老師交談時,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評論:畢業班的老師挺輕鬆的,也挺瀟灑的,不像我們整天忙於備課、上課、改作業什麼的。聽後我很納悶,好像複習備考在他們看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只要帶領學生搞一下練習和考試就行了,其實這是對複習備考的一種曲解。

何為“備考”?“備”就是準備、預備,“考”就是考核、考查。“備”是“考”的條件和前提,“考”是“備”的檢測方法和手段。“備考”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畢業班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始終離不開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複習備考,老師責無旁貸,學生義不容辭,尤其是老師,在整個複習備考中要起到先鋒指揮官的作用。老師備教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前途和命運。

那麼在大學聯考複習備考中,老師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應做些什麼工作呢?筆者對連續幾年備考經驗的反思和總結,認為一個稱職的畢業班老師在備考中要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去突破和完善。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古代兵書上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等行軍作戰策略,借用到我們教學上也是最恰當不過的。作為畢業班的老師,在備考之前,要對備考的全域性工作進行謀篇佈局,要為學生的前途和命運著想。只有從理論上明白大學聯考“考什麼”、“怎麼考”、“我們怎麼教學”,才能構建新一輪複習備考的思路。

1、老師要認真研究“三個一”,即研究一份綱領性檔案(上一年度的《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和《考試補充說明》)、一份大學聯考試卷和一份大學聯考試卷評價報告(這在《中國考試》和學科專業雜誌上有刊登)。

每年新的《考試說明》一般要到次年三四月份才出臺,因此,在進行新一輪複習備考時,我們還得依照前一年度《大綱》《說明》來指導備考。認真研究上一年度的《大綱》和《說明》,便於指導我們更好地進行備考;研究大學聯考試卷和評價報告可以尋求到大學聯考命題的特點和趨勢,便於有針對性的教學。理論研究不是一般個體的解讀,要召集全組成員共同討論,挖掘大學聯考命題中出現的變數和常量,總結考試的特點、規律。

2、老師要充分了解班級和學生的情況,備考方可因材施教。每年考試《大綱》和《說明》都是全國通用的,但涉及到學校和班級具體備考時,還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此備課不只是備好教材,還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掌握班級的整體情況,做到胸有成竹。然後分層次針對性的教學,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都學有所得。

3、老師要制定詳細周密的複習備考計劃。現在大學聯考備考都喜歡搞幾輪複習模式法,但不管搞幾輪複習,科學的備考計劃是備考工作有序開展的指南針。學科組成員在制定計劃時要群策群力,共同討論,針對本校、本班教學實際,要把具體工作分配到每個老師,做到全員參加,共同承擔。每個老師在大組巨集觀指導下,還要根據班級情況制定個人教學計劃,再在教學中根據複習備考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二、精心備課,高效教學

大學聯考總複習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工程,“備考”工作是這項工程的核心,但備考教學過程又不同於常規教學,它要求老師有全域性的觀念,前瞻的眼光,做好“備、教、輔、改、考、評”各個環節的工作。因此,老師要精心備好課,上好每一節課。具體說來,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備課前,精選複習資料,處理好教材與複習資料、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關係,切忌上課“一本通”(僅圍繞一本資料複習)。精選複習資料,有效利用教材,課內外有機結合,注意複習備考的廣度和深度。

2、備課要針對學科特點、學生實際,處理好重難點,設計好教學思路,撰寫好教案,切忌“一案唱天下”。複習課不是上新課,老師要對知識考點作深度研究,綜合歸納,然後畫出“知識樹”;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能力水平,預設好課堂教學思路和教學情景,規範撰寫教案,為高效教學提供知識上、思想上的準備。時下許多有經驗的老師上課採用的是電子教案,但圖方便他們就把以前的教案直接下載使用,年復一年,就形成了“一案唱天下”的局面。一些剛到畢業班的年輕老師,缺乏備考經驗,一味地把資料內容抄一遍或整理一下,上課時也照本宣科,結果學生得到的是一些死的知識。筆者在備考中採用的也是電子教案,但每次備考,我先是整合資料上的知識和上一年度大學聯考試卷上的經典題目,然後替換原教案中的例子,舊瓶裝新酒,不斷更新完善原有的教案。否則,你偷懶使用以前的教案,所舉的例子新資料上沒有,學生聞所未聞。學生上課只得忙於做筆記,聽課很累,教學效果一定是很差的。

大學聯考命題是不斷變化著的,老師教學要因時而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老教師要堅決摒棄經驗主義做法,年輕老師要在老教師的指導下,認真研究教材、資料和學生,精心備好課,撰寫好教案,禁止無教案上課。

3、備課中老師要合理安排好知識講解和練習鞏固的時間關係,防止課堂教學單一化。有些學科基於自身的特點,教學中要處理好講練二者間的關係,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譬如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考點複習,資料上要求學生自己處理的附表很多,整節課讓學生自己看資料,學生可能會在下面偷看雜誌、做閒事。為此老師要對這節課複習時間進行科學分配,如老師先點撥啟發,再規定看書時間,然後安排15~20分鐘時間進行鍼對性練習。這樣每節課把時間分解,把學習目標具體化,學生複習起來才有激情和收穫。又如教材的迴歸複習,老師也不能放任學生自己去搞,你要帶領學生一起梳理課本知識要點,學生複習才有明確方向,才有成就感。至於理科的複習更要安排好講練的時間比例,最好不要練一節課講一節課,練習題要精選,要典型;題目講解要注意型別化,規律化,讓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千萬不要以練代講、以考代練,大搞題海戰術,把學生訓練成做題的機器。像我校開展的“精講20分鐘”講課策略後,平時那些上課喜歡“信天游”的老師大都克服了講課的隨意性。這迫使老師在備課中去思考怎樣設計思路才能達到教學最優化,從而促使老師精心備好、寫好每個教案,上好每一節課。

4、老師要經常寫教學後記、教學反思甚至是教學案例,不斷更新、完善教案,發展自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每一次講課過後,老師就會發現教學中還存在一些知識漏洞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養成勤寫教學後記、教學反思等習慣,一方面使你的知識系統更全面,教案更完整;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把這些教學現象進行進一步研究,撰寫成教學小論文。經常這樣做,既提高了你的教學水平,又提高了你的教研水平,促進了自身的發展。有這等美事,何樂而不為呢?

三、加強研究,科學備考

隨著新課程和大學聯考改革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改革也要與時俱進,老師要加強教材教法、學生學法、考試考法等方面的研究。科學高效的方法是我們複習備考順利開展的驅動力,也是課堂高效教學的關鍵因素。至於研究《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和班情在此勿用贅述,我想著重談談具體教學中的教法、學法和考法的問題。

1、研究教法,力求知識講解最優化。大學聯考知識點是零碎的、複雜的,若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傾箱倒櫃地灌輸給學生,學生必定是接受不了也消化不了的。因此,老師要依綱據本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教學每一個環節,減輕學生上課的負擔。我認為在知識講解中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學生已經擁有和掌握的知識不必講,學生已掌握暫時遺忘的可放在練習和試卷講評中補充,學生沒有掌握的新知識要重點講解。

在複習備考中,學科組老師還要有合作意識,充分發揮團隊精神,聚合眾人智慧,定期召開組內研討會,探討知識點講授的重難點;要加強聽、評課的力度,在互聽互評中取長補短,學習借鑑,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若有時間,還可以跨學科聽課,借鑑別科老師的授課技藝。

2、研究學法,力求學生指導個性化。在複習備考中,大多數學生缺乏的就是科學的複習方法,因而學得很被動、很盲目。學生哪科差就惡補哪科,學科發展不平衡,偏科現象十分嚴重。要想糾偏,僅靠課堂上老師的指點是不夠的。老師還要針對學生聽課、練習、考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個別的指導。在指導中,老師要以鼓勵、激趣為主,儘可能尋找學生學習的優點,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老師對學生輔導要細心、耐心,絕不能簡單粗暴,要藉助週記、練習、考試等平臺利用課餘時間找學生面談,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思想上的困惑,為他們設計理想的藍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很信任你、佩服你,他們就會由被動談話轉到主動求教的。

3、研究考試資訊,力求資訊處理集約化。現在資訊科技發達了,網路媒體上紛紛出現了許多有關複習備考的“金點子”、考試資訊預測和各類考試試卷等資訊。面對這五花八門的資訊,老師要以謹慎的態度,獨到的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絕不能搞“拿來主義”。對考試資訊處理,要辨明真偽,更要結合本地區、本校、本班教學實際科學取捨;對從網上下載的成套試卷和外面來的各種試卷要精心篩選、重組,有價值的新題要重點訓練,無價值的題目要大膽捨去。總之對考試資訊和試卷處理要集約化,有針對性。

另外,老師在教學工作之餘,還要主動去做全國各地的大學聯考試卷,提高自己的解析題目的能力,在做題中研究大學聯考題中隱含的考試資訊和命題規律,以便更有效地指導我們進行復習備考,更快地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譬如,每年大學聯考結束後,我們學校要召集高三老師進行為期十天的集中學習培訓,主要內容是要求老師做大學聯考試卷,分析評價大學聯考試卷,總結複習備考得失,最後寫成分析報告或教學反思。這一舉措,既提高了老師的教學、教研水平,也為下一屆大學聯考備考提供了經驗教訓。老師雖然辛苦點,但做這樣的工作,對老師自身業務的發展,對學校的長遠發展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總而言之,複習備考是整個教學工作的重心,畢業班老師的責任大於天。在備考中少一點隨意,少一點閒聊,多一點研究,你就會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在此,我想重申一點的是:畢業班老師並不輕鬆,也並不瀟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