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品言悟美--例談肖培東老師執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來源:才華庫 2.4W

海寧市第二中學 沈移

讀文品言悟美--例談肖培東老師執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內容摘要:以肖培東老師執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針對課堂教學教師以教學內容為主的現象,提出了關注語文文字本身更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一是在閱讀課文時,既要讀詞語,還要讀單元提示;默讀課文時,教師要耐心等待;指導感情朗讀,可以從讀重音、讀快慢、讀標點著手。二是品味語言可以採用刪除法、調換法、補白法。三是體會文章主題美時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多元解讀之美和撥雲見日之美。從而展現語文課真正的語文味。

關鍵詞:讀文 品言 悟美 例談

有幸在“嘉禾活力”課堂聽到了肖培東老師執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肖老師的課堂智慧所感動,更重要的是,肖老師的課堂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資訊:教語文,不是簡單的教內容,教師更應該關注語言文字本身。

一、讀文,就只是讀文。

每個語文老師都知道,拿到一篇文章,老師都希望學生去認真地閱讀。那麼,讓學生去讀些什麼,怎樣讀,肖培東老師的課堂,給了我們最明確的答案。

(一)讀詞語。

當我們懷著一顆浮躁的心,一味地去挖掘所謂文字深層的含義,我們何曾靜下心來和孩子們一起認讀一下課文的生詞呢!卻只會一味地埋怨孩子們基礎差,錯別字多,詞語亂用。要知道,基礎是要基石累積的,沒有日積月累,哪來參天大樓。

課堂伊始,肖老師問:知道我們今天要學什麼課文嗎?拿到一篇新的文章,我們第一步做什麼?學生說讀課文。那麼課文中哪些字容易讀錯寫錯的呢?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讀課文下的詞語。讀後合上書本,想想“眩”是什麼旁,為什麼?原來是指眼睛昏花,所以是“目”字旁。那麼“嶙峋”是什麼旁,為什麼?學生說是“山”字旁,有許多凹凸不平,所以形容人瘦。按照這樣的方法,學生學習了本課的生詞,我想這些字的書寫,學生這輩子都不會忘記了。回頭想想,我們的學生為什麼會寫錯別字,不就是對字的意思不瞭解嘛!中國文字最奇妙之處不就是它有象形、會意、形聲的特點嗎。中國文字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我們引導學生了解漢字具有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領略漢字獨有的魅力,讓他們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不正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嗎!

(二)讀單元提示。

書應該怎樣讀,肖老師請同學們翻到單元提示,讀讀這兒的內容。教材的編排,每個單元有“單元提示”,每篇課文有“課文導讀”,語文老師有沒有關注這兩項內容?單元提示,它不是用以點綴教材的,而是編者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搭建的一個“腳手架”,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單元提示是一種常被人熟視無睹的學習資源,是“超文字”,肖老師的點撥,讓我們每一位聽課老師再也不會熟視無睹。細想,單元提示有鮮明的學習專題;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更有學習的彈性要求。所以,它具備導學作用,如這個單元(也就是七年級上第四單元)它的要求有“在對課文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通過把握線索、抓住關鍵語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它是學生思維的突破口。本單元繼續練習默讀,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妨在課本上隨手圈點勾畫,標出關鍵詞語,畫出你喜歡的語句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它還可以使學生整體把握本單元內容。如“閱讀這些課文,將引導你思考人生,珍愛生命”。倘若我們能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挖掘使用,儘可能使其效益最大化,它能使我們的學生簡約輕盈地行走於語文路上!

(三)讀課文。

課文又該如何讀,通讀、精讀、細讀、瀏覽……《新課程標準》提到的讀書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我們的實際教學又是如何呢?肖老師用他的教學行為詮釋了什麼叫“讀書”,什麼叫“教讀書”!

1.默讀課文。按照單元提示的方法讀課文,邊讀邊想,文章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不妨讀出點小聲音來。劃出你認為有意思的句子。學生開始接觸文字,開始圈點勾畫。安靜的環境,自由的空間,學生專注地閱讀,用他們的筆勾畫著他們的理解。帶著問題的默讀,有方法指導的默讀,這才是有效的教學行為。

2.耐心等待。“讀好的同學把手舉起來。”“不著急,慢慢讀。”這兩句話在肖老師的課堂上不只說了兩遍。反思我們的教學,每次上課,當一個問題拋給學生後,總是習慣性地會說:現在開始,抓緊時間。這樣限制時間式的閱讀。我們何嘗靜下心來等待我們的學生了。想想也是,沒有給予學生一個讀課文的完整時間,一味地催促,如何讓學生的心靈與作品發生撞擊。學語文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需要學生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時代對話。假若老師不留足時間,沒有一顆靜等的心,如何讓學生真地悟出東西,真地讀懂文章。學生在你的高壓時間限制下,我想他的思維肯定也會受到阻礙。肖老師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他等到了班裡最後一位同學舉手。

3.情感朗讀。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的情感就像一條“小河”,要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還需要外力的推動,就像一隻蜻蜓在水上輕輕一點,或是如一陣微風悄悄掠過水麵,讓學生情感的河水盪漾起來,使他們對新課的學習有一種期盼的慾望和關注的心理。縱觀我們的課堂教學,一旦接觸到感情朗讀,總是會進行“貼標籤”似的朗讀。例如在朗讀指導時,總是會引導學生說出這裡要讀出傷心的語氣,那裡要讀出驕傲的語氣。,我們用這樣的語氣來讀一讀。至於如何讀出來,就沒有指導了。

①讀快慢。“哪些句子寫出在山上的心理活動”,肖老師指導學生找心理活動的句子時,學生找到了這句:我落在最後,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著他們向上爬。但是在朗讀時,學生不知道怎樣表達。肖老師問:讀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快,有的說慢。肖老師請兩位同學朗讀,一快一慢,在學生的朗讀聲中,體會那時的“我”的心情。然後兩個學生開始朗讀,一比較,很明顯的,慢讀更適合當時“我”的心情。所以,沒有體驗,沒有感悟,朗讀只是一句空話。只有置身其中,結合情境,深入體會人物的心情,才能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②讀重音。情感的起伏靠重點詞語的朗讀就能凸現出來,肖老師在課堂上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在讓學生找“哪句話點明我對這件事印象深刻?”時,學生找到這一句:那是費城七月裡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學生齊讀後,沒有什麼感覺。肖老師問哪個詞最能突出印象深刻。“至今”,把“至今”讀重,感覺就完全出來了。只是一個詞語的朗讀,但是輕重的不同,感情完全不一樣。所以,讀課文,就在於你的重音落腳點落在哪。會找到重讀詞,其實也是理解課文內容了。

③讀標點。朗讀時,我們往往只關注語言文字,今天肖老師給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讀標點。《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肖老師引導孩子們讀這個破折號,有人說特別害怕,害怕得失聲;有人說來不及說,朋友走遠了;有人說著急了;有人說被其他同學打斷了……小小的一個破折號,在肖老師的引讀下,竟讀出了這麼多內容。當時“我”的複雜心理,既有哀求又有一點害羞,完全展露無遺。接下來的“再見!”,肖老師又抓住了這裡的感嘆號,如何讀出來?師生角色朗讀,一遍又一遍,仿似進入了事情發生的現場,小夥伴的諷刺與“我”柔弱的心,牽動了學生的情。這堂課還有一處精彩的標點朗讀就是父親的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話“晚飯做好了。”這裡的句號能否改成感嘆號?肖老師換著一讀,學生髮現,這是不能的,只能用句號,學生意識到用感嘆號“我”會更害怕,句號可以讓我的心平靜下來。所以肖老師說,從標點中讀出感情,這才是最高明的。多麼奇妙的標點,我們何曾帶著學生這樣朗讀過。

二、品言,不只是品言。

我們的課堂,品味語言也是重點。但是我們的品讀只是停留在表面,或是說我們的品讀是術語化的,為品讀而品讀,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是為了完成你老師的作業而品讀著,沒有深入地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好,更別說愛上這富有魅力的語言文字。語文課要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那就是語言的教學。

(一)刪除法。《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品讀“我”在懸崖上恐懼心理句子時,學生找到這一句: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心驚肉跳,儘量往裡靠。學生第一眼找的是“心驚肉跳”,很明顯,這個詞語直接寫出了我的害怕,肖老師說:比這個詞語潛伏得更深還有哪個詞?學生找到了“儘量”,肖老師問這個詞能不能去掉?學生馬上意識到不能。從而體會到“儘量”在這兒的意思是“能往裡靠往裡靠”,內心的恐懼一覽無遺。找到這個還不夠,肖老師繼續問,還有比這潛伏得更深的嗎?學生終於找到了“終於”。多麼不容易啊,終於爬上來了。學生在品讀中也漸漸發現,平常我們不注意的這些副詞,原來也這麼只得玩味。同樣的,這個“終於”也是不能去掉的。品了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印象更加深刻,理解也有了源頭。

(二)調換法。在這一課裡,經典的品讀除了這一處外,還有許多。同樣是懸崖上的恐懼心理,學生找到了這個句子: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這裡的“伏”與上文“蹲”能不能調換一下?一比較,學生髮現了,“蹲”是害怕得不敢站起來,“伏”是連做“蹲”這個動作都是戰戰兢兢的。兩個動詞的調換,不能情境下的恐懼心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一下子就品味出來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用去問這個詞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考慮作者為什麼用這個詞,還不是別的詞。

(三)補白法。每次接觸到一個文字,我們只是對文字本身進行解讀,至於文字背後的言外之意,很少去探究,肖老師的課堂,帶領我們走進了另一片天地。還是以這個句子為例。指導朗讀“‘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再見!’其中一個孩子說。”這句話時,學生在一遍遍地朗讀,明白了破折號的作用的省略了一些內容。那麼省略了什麼內容呢?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我沒法往上爬;等等我,不要丟下我……肖老師追問,作者為什麼不把這些寫下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特別害怕,害怕得失聲了;著急;被其他小夥伴打斷……各種解讀都出來了。可見,這裡的補白,再現了“我”當時複雜的心理活動。想想,如果只是單純地告訴學生破折號的作用,怎麼會有這麼多精彩的火花呢。原來在標點的空白處停留是如此多彩。

三、悟美,何止是悟美。

我們理想的語文教學是這樣的:“品”是基礎,是入情入理;“悟”是深入,是心領神會;“寫”是表達,是能力遷移。“品”是感性,“悟”是理性,“寫”是再創造,是素養的習得,是能力的形成。以“品悟”貫穿整個教學流程之中,品味語言、情感之美,品鑑邏輯、哲思之美,品悟生命、文化之美。在師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從感性進入,以理性跳出,力求師生雙方深入到語言文字的意蘊之中,營造合作、和諧的教學氛圍,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如果朗讀是領悟情感美,那麼品味是感受文字美。我們還要去體會文章的主題美。美的心靈,美的素養,美的教育。下面就從肖老師的課堂裡去感受語言文字背後所領悟到的美。

(一)多元解讀之美

在教學《走一步,在走一步》時,與學生一起探究了“能讓我擺脫懸崖的因素有哪些”這個問題後,肖老師問:學了這篇課文後,如果你是父親或母親或好朋友傑利或棄他而去的小夥伴,你覺得他們會怎樣提醒自己?是的,懸崖上的這件事,在我的人生中會留下深刻印象。同樣的,對於父母的教育之路、傑利與棄他而去的小夥伴的友情之路,都是值得探討的主題。也是都能給學生帶來教育意義的話題。肖老師讓同學們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來說話。我們以往的語文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一言堂,教參是“聖旨”,老師做的大多數是“搬運”工作,問題與答案都已經充分預設好的,視學生為木器,只要引導到標準答案上來叫學生接受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也被定勢和僵化。肖老師的引領,猶如一場及時雨,他說我們的教學是基於學生的教學,眼裡要有學生。所以,他會尊重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提倡對文字多元解讀,讓學生嚐到多元解讀之美,讓老師品到多元解讀之味。

(二)撥雲見日之美

肖老師說:文章都好教,都不好教。你讀的文章和學生是一個層面的,那麼你的理解和學生也是在一個層面,學生是不會走遠的。這裡他以解讀《蟬》為例,又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肖老師說,最怕我們就生命意義來解讀生命意義。那麼如何真正體會到作品的內涵呢。《蟬》的結尾是這樣的:斜陽裡,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寬恕這個詞有味道,是理解的關鍵。肖老師提出,有沒有比這個詞更好的呢,肯定有,是恭敬,是敬畏,是尊敬,是熱愛,是謳歌……這裡卻為什麼用“寬恕”,因為“我”曾經做過了許多錯誤的決定,所以這個寬恕裡應該是飽含這種意義的。不是我們寬恕那煩人的聒噪,而是那煩人的聒噪寬恕了我們這顆不懂的心。只有這樣讀,我們才會都出文章深處的內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通過肖老師的解讀,引領學生欣賞美,品味美,體悟美,昇華美。“文”與“美”的交融成就了學生理解感悟、積累表達的完美結合。

所以,語文課要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張洪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2]《家庭教育導讀》,宋志明,2005年9月

[3]《國中語文教學案例專題研究》,蔡少軍,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

[4]《中學語文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蔣玉萍,陝西師範大學師範大學,2005

[5]《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國中語文》,蔡可,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2

[6]《淺談國中生的語文課外閱讀辦法》[J]. 冉光龍,魅力中國,2010,(10).

[7]《國中語文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學》[D],趙克利,華中師範大學,2000.

[8]《精學與閱讀》[D]; 徐泉華,中師範大學;2009年

[9]從“提問學生”到“學生提問”[A], 顧婷婷,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