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閱讀,春暖花開--也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賞讀(人教版必修教學論文)

來源:才華庫 2.37W

 古人云:“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朋,幽憤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閱讀可充糧抵寒,可作良朋益友,可為心聲代言,幾近生命之全部。可見,閱讀能讓我們的人生充實、高尚,能讓我們在漫長的人生之旅中充滿發現和欣賞的快樂。正因如此,我們先人以及今人都不忘推崇學子博覽群書。如今充斥在語文會考和大學聯考中的閱讀題,就在佐證這一點。今天我想就攻克閱讀這門學問和我的同仁們談談我的一些淺見。

面對閱讀,春暖花開--也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賞讀(人教版必修教學論文)

一、巧妙運用趣味閱讀。

人人都知道:興趣是第一任老師。要想讓某人真正從心裡接受一樣東西,就必須先讓他先喜歡它。所以如不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不可能主動去讀,去品味,去求知。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閱讀興趣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先行者,是揭開書籍神祕面紗的第一步,是叩開語文大樂章的入門曲。

教育學上說孩子進入中學,無論在學習上、生活上、思考問題上、處理問題上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也有了自己的審美情趣。雖然不免有些稚嫩可笑的成分。但此時如果我們教師能給予他們一定的尊重,即便只是一丁點兒,還能利用這樣的尊重合理地誘導他們,那對於閱讀能力空間的提高將是無可限量的。那麼提高閱讀興趣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最簡捷的方式莫過於教師在課堂上多擇取一些適合他們青少年口味的作品講解,譬如故事性較濃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小說)、科普性較強的(《人在地球上能活多久》等),其實說實話,別說是孩子們了,我們大人也喜歡的不行,不是嗎?同時教師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把自己愛讀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說說喜歡的原因,再讓在場的所有人(包括教師在內)都參與其評析,做到誰的心裡都有醍醐灌頂、滿載而歸之感。

記得一次有位學生介紹小小說《橋》,故事很簡單。一場突來的暴風雨引發了場具有滅頂之災的山洪。一位老人為了讓村民儘快、順利地穿過唯一的出口  --獨木橋,脫離險情,毅然帶頭做出了一項決定:排起長隊,魚貫而出,是共產黨員的排在最後。隊伍有條不紊地前進。忽然老人從隊伍中扯出一位小青年,大聲呵斥他有辱黨性的行為,並命令他排在群眾的後面。後來村民們獲救了,可他倆卻因未來得及過橋而雙雙被大浪所吞沒……第二日,河邊蹣跚來了位老婦,原來她是來祭奠的:一個是自己的丈夫,一個是自己的兒子!講到這裡,那個學生已情到深處,潸然淚下,他說之所以喜歡這篇文章,是完全被老人無私的精神給深深打動了。其他同學參與進來,各抒己見。有人肯定,有人讚賞,也有人說老漢太傻,害了自己不說,還搭上了兒子的一條命,讓老婦人餘生黯淡,孤苦伶仃。此時,我適時誘導學生注意小說中平淡卻不乏深情的語言,感受“共產黨員”這金子般的四字背後所蘊藏的光輝真諦……

類似幾次嘗試下來,既讓學生小小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又能實現師生的雙邊互動,可謂真正融入了教育學家劉國正所描述的“教學雙方在教學活動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也應該推著教師走,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沐春風,雙方欲罷不能,其樂融融”的境界。學生不但被激發了閱讀興趣和思維能力,而且在潛移默化中還產生了對書籍深深的“情結”,為下一步閱讀層次的拔高做基礎。

二、深化整合求知閱讀。

當然,第一階段興趣閱讀的訓練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知識性範文的閱讀同步,只是主次有所不同罷了。如果說第一階段是奠基,那麼這一階段則是主心骨,是關鍵。而學生藉著第一階段打下的閱讀基礎和興趣,便可輕鬆地邁入這一層次的學習。教師適時往他們乾涸的心田澆灌知識的“甘霖”,而最理想的也是當仁不讓的工具便是課本。因為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經典性的、無論形式還是內容俱佳的作品。教師可以有所側重地詳細講解,同時摒棄傳統教育法中一貫“蜻蜓點水”,只對瑣碎知識進行重點講解的教法。對精要內容、文章的寫作特色進行整理概括和綜合分析;並對範文中某一突出意象反覆閱讀訓練。

例如在講解魯迅的著名小說《故鄉》時,可以抓住它非常有特色的敘述手法--順敘、倒敘、插敘等多種敘述渾然交融,對於這種形式上的特點,可設定相關習題訓練和鞏固、消化,如鼓勵學生找尋其他記敘型別的作品中存在的敘述手法。比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中場景忽而在學校,忽而在醫院,忽而回到過去,時空的轉換,情節的交錯,如何合理地出現在一片短小的文章中,不覺突兀,必然涉及到多種敘述手法的雜糅。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理清脈絡,展開比較,這樣可讓學生強化知識點,積累經驗,學會運用,以便“百戰不殆”!

直接點說,學習一定要講究思考。孔子不是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嗎?這樣做的目的也無非如此,即力圖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以求給他們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吸引他們的理解慾望,直到對閱讀中的某一技巧熟練掌握。長此以往,舉一反三,閱讀能力就會有明顯的提高,對許多優秀作品也有了感覺,並能理解、欣賞了,可謂受益匪淺。

高爾基嘆:“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怕是經過範文的“示範”和精神的一番洗禮後,學生已經悄悄跨上了好幾級臺階了吧?

三、利用“空白藝術”,推動賞讀。

空白藝術,是新興在教壇流行起來的字眼。它是指作品中作者欲言又未言之處,是作者“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將露未露,更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弦外之音。

要讓學生準確巧妙地運用作品的空白之美,挖掘作品的內涵,有效地進行賞讀,對於教師宜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教師有感情地範讀,把自己領悟出的情感傳染給學生。

教師要敢於有感情地範讀,這能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想這樣做無異於在學生的心裡播下了感性的種子,它一定會在適當的溼度和溫度下發芽,即使只有10%的學生受到觸動,那也是一份可喜的收穫。記得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描述壽鏡吾先生朗讀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讓少年魯迅深以為先生所讀的“這是極好的文章”,正是老師將閱讀的快樂傳達給了學生,使學生有了閱讀是快樂的感受,繼而以後才會迷戀文字,品味語言。這種影響,有時會長達一輩子。

就拿高中課本中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來說說吧,教師在朗讀時語調若滲透進悲憤之情,更易讓學生體悟到英雄慘遭屠戮的悲憤和惋惜,感慨時政的黑暗與魯迅的一腔不平。講解主題時便因此得心應手了許多。

(二)營造氛圍,引導學生自由聯想領悟作品真諦。

元曲中有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頗有透入骨髓的悽美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教師在著重介紹其中淒涼意境的同時,可輔以畫圖,配置感傷音樂,或者讓學生根據意象繪出相關圖畫,順利進入情境,領悟“斷腸人”的情思。這情思雖沒直言,但“斷腸人在天涯”六字所透露出的悲苦已力透紙背。“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怕是這物是人非之哀,天涯遊子之苦李清照的“雙溪舴艋舟”也載不動吧!它就是詞作中所蘊含的“空白之美”,也正體現出這首詞不朽的思想價值和美學價值。學生藉助這首詞的空白之美,培養語感,活躍了思維,激發了想象能力和創造慾望,更深一層地頓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了這首詞的主題。

總而言之,一切以學生為本位,為審美主體,教師只是一枚指南針,為學生指向所要到達的彼岸,但掌舵的依然是學生。所以結合學生認知的規律進行教學,科學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啟發他們的發散思維,教會他們勇敢而自信地“掌起舵”,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詩人海子說他要為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流取一個溫暖的名字,也要為陌生人祝福,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把自己的所有企盼和祝願都寄予給幽邃迷人的大海,驀然回首,那一切祝福就猶如春花般燦爛綻放。如果可以,我希望也堅信--經過我們教師和學生的努力與配合,在面對中大學聯考時學生能夠多幾分沉著和自信,少幾分怯懦與茫然;到時我們也會欣喜地說:面對閱讀,春暖花開!

 

將發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