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打擊樂活動《喜洋洋》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7.6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打擊樂活動《喜洋洋》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打擊樂活動《喜洋洋》說課稿

一、說教材

說教材主要是對作品的特點及其所蘊涵的教育價值的分析。《喜洋洋》是我國的一首民族管絃樂曲,段式為aba三段式,取材於山西民歌《賣膏藥》和《碾糕面》,樂曲歡快活潑、節奏感強,很容易把幼兒帶進熱情洋溢的氣氛之中。我班幼兒活潑好動,喜歡音樂活動,喜歡合作和接受挑戰的活動,開展《喜洋洋》打擊樂演奏活動,除了能享受到奏樂活動帶來的快樂,更能促進幼兒的合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能使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確定為三個層次的理由是:

二、說目標

(一)本活動共有三個目標。

第一條目標是"音樂"素質發展要求,既是在熟悉曲調的基礎上,能將隨樂動作轉換成身體動作總譜並進行打擊器樂演奏。

第二條目標是"學習"素質發展要求,既在原有的隨樂動作表演的基礎上,能根據已有的節奏型為樂曲設計出打擊樂配器方案。

第三條目標是"做人"素質發展要求,既能集中注意看指揮演奏,並與同伴的演奏保持協調,進一步體驗活動的愉快。

制訂這三條目標的理由:

1、根據《綱要》精神。新綱要教育理念給我們這樣一種啟示:兒童是一個整體,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兒童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經驗也是一個整體。因此,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絕不是人為地強加各個學科教育的任務,而是教育向兒童提供的一切實踐活動能夠完成、而且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除了有音樂素質發展的目標,還加上了"學習"素質發展和"做人"素質發展方面的目標。

2、根據本班幼兒情況和教學的現狀。我本幼兒節奏感強,有一定的演奏經驗,但由於受"合奏時不要去聽別人的,只要演奏自己的節奏就行"的影響,幼兒演奏過程中協調性感受不足,故想通過這一活動讓幼兒在自己的聲部中感知整體音響效果的能力,以及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礎上達到配合一致。

3、這三條目標的難度適中,既是他們可以接受的,又可以對幼兒的發展構成挑戰即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二)本活動的重難點:

1、重點:音樂是門整體藝術,只有整體的感知,形成整體音響表象形象條件下,音樂的學習才具有情趣和效果,幼兒園打擊樂演奏活動,是幼兒不斷深入欣賞過程的一部分,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在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知的基礎上嘗試跟隨音樂進行打擊樂演奏。

2、難點:是打擊樂演奏的連貫性和合拍演奏。連貫性(每個樂句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但幼兒在演奏時容易出現交替不銜接——節奏不準或注意不集中),合拍演奏(在演奏時經常出現知道是怎樣演奏但沒有聽音樂,往往自己節奏比音樂快,加上雙響筒演奏時值較快,幼兒難以控制)因此難點這樣定。

三、說活動過程

第一層次:欣賞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放風箏"的遊戲熟悉瞭解樂曲的曲調和結構。

第二層次:韻律活動,其目的就是掌握隨樂動作,(動作圖譜,用要演奏的節奏型編成的律動)隨音樂節奏合拍地動作。

第三層次:演奏活動。運用幼兒前2次活動的經驗進行器樂匹配,併合奏。(三個過程做簡要的說明。)

意圖:

一是克服的傳統教學模式不足:

1、從分聲部入手,單純使用示範、模仿的教學方法,目的著眼於學習的結果,學會演奏某個打擊樂作品。

2、教師沒有讓幼兒充分的感受音樂,以至幼兒對音樂的整體結構、曲式結構瞭解不夠,在活動中出現了幼兒不是聽音樂來打擊樂器而是在教師指揮下來打擊樂器。

二是體現循序漸進,就是從遊戲——語言節奏、動作節奏——配器、合奏,即從整體、籠統感知——具體細節——完整表現。

四、說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瞭解樂曲的曲式結構,

具有隨樂動作的經驗。(所有三個活動的準備都要寫,並說明目的)

2、物質準備:節奏圖譜一份、雙響筒、碰鈴、圓舞板等樂器若干、大鼓一個、磁帶。

五、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我力求達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本次活動採用的主要教法有:

(一)激趣遊戲法:如第一層次,我們通過做風箏、放風箏、收風箏的遊戲和律動來感受、表現樂曲。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感受樂曲結構和音樂形象。

(二)直觀教具法:音樂與其他藝術一樣,具有形象性特點,幼兒園音樂教育常常通過刺激幼兒的感知覺,去理解音樂中生動的藝術形象,情感與思想,如……幼兒在活動中藉助圖形樂譜這視覺材料幫助幼兒更好的感知音樂的曲式結構、節奏。在圖形樂譜的設計上注意把通用簡譜、身體動作總譜、圖形總譜結合在一起,使其更具體形象。(結合圖譜進行介紹)

(三)整體教學法:借鑑許卓婭老師的打擊器樂整體演奏教學法,根據打擊樂的整體教學原則,從整體佈局入手教學,從示範、模仿的教學方法過渡到引導、創造的教學方法,讓幼兒用豐富有趣的身體動作對音樂節奏感受,然後把動作節奏轉化為樂器演奏節奏,最後合奏,整個過程使幼兒獲得整體音響效果,促使幼兒在合作中注意自己與其他聲部的協調。這種方法著眼於學習過程,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也注意學習的結果,使幼兒能夠較完美地演奏作品並享受演奏的樂趣。

(四)創造法:是根據幼兒學習打擊樂的特點而決定的,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動作總譜、配器的設計,使幼兒能積極地運用自己所熟悉的音樂技能進行創造活動,在創造中獲得了音樂能力的提高,同時也獲得了快樂。本次活動中的配器就設計讓幼兒來嘗試,幼兒可根據音樂節奏的長短來選擇,如二分節奏選碰領或三角鐵,因為其樂器音的長短較長,象音色比較短的串鈴、木魚等就比較適合節奏比較快的四分、八分節奏;也可根據身體動作總譜來選如樂曲中∣ⅹⅹ ⅹⅹ∣,身體動作是用右手輪流拍左、右腿,幼兒就很容易匹配到雙響筒;也可在教師的引導和討論中來匹配,如樂曲的第一段都是八分節奏幼兒可能都會選串鈴、木魚、圓舞板這三種樂器,哪種樂器先那種樂器後呢,我引導幼兒感受樂曲是越來越熱鬧,讓幼兒自己去嘗試比較三種樂器怎樣使用才會越來越熱鬧。

六、說學法

(一)循序漸進法。首先以遊戲形式感受樂曲的曲式結構,接著用語言節奏和動作節奏相結合,具體掌握節奏型,最後匹配樂器進行合奏。讓幼兒逐層深、入地瞭解音樂作品,表現音樂形象,促進了音樂能力的發展。

(二)多渠道參與法: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是一種手、眼、腦並用的活動,它需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物件,用動作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因此,活動中我們讓幼兒跳一跳、說一說、看一看、拍一拍、敲一敲等豐富的活動,讓幼兒不知不覺的完成學習目標。

(三)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在活動中我們不斷的設障,讓幼兒不斷接受挑戰,如讓幼兒自己嘗試配器、加大鼓、指揮等,讓幼兒通過商量、比較,使思維活躍起來,創造出更合適的演奏方法。

五、說教學程式

1、大環節,第一環節是什麼……

2、分為?大環節的理由是:

第一、二個層次是為了第三演奏活動做準備,現就第三個層次重點說明

第三層次:

1、教學目標:

具體的過程是:在說具體過程最好也要儘量交代為什麼要有這個小環節,當然不是每個環節都要交代,可以做重點交代

1、組織幼兒複習層次(二)中的隨樂動作,要求幼兒合拍律動。

2、幼兒一邊觀看老師動作,一邊用拍手的方式將隨樂動作的整套節奏型抽取出來。

3、觀看圖形樂譜,進一步瞭解整體音響的橫向(句子和段落之間)結構和縱向(聲部與聲部之間等)結構。

4、結合圖形樂譜,學習將隨樂動作轉化為身體動作總譜。

身體動作總譜:拍頭、拍肩、跺腳、拍手、右手輪流拍腿。本環節注意指導幼兒掌握好各個身體動作的銜接及右手輪流拍腿的合拍。

5、看老師的指揮,分聲部徒手身體動作總譜,為持樂器合作演奏作鋪墊。

在熟悉掌握總譜的基礎上,進行分聲部徒手練習,練習時重點要求幼兒互相傾聽、相互配合,共同創造出心目中已初步建立的整體音響效果。

在這一步驟中應開始學習看老師如何指揮,首先提出明確要求:"請小朋友來看老師的指揮,指揮到你,你就來做動作。"然後用手勢和眼神以及體態來指揮幼兒練習,可適當的加一些語言提示,要求幼兒根據老師的指揮動作,學習迅速準確地做出節奏動作反應。

6、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探索配器方案。

7、引導幼兒持樂器練習分聲部打擊樂演奏。

(1)無配樂練習。要求不能隨便發出聲響,要看老師的指揮方可開始演奏,培養幼兒良好的打擊樂器演奏的常規。

(2)持樂器看節奏譜演奏。老師一定要引導全體幼兒注意傾聽,體驗合作演奏的快樂。

(3)加大鼓。讓幼兒討論大鼓應該加在什麼地方合適,討論後進行嘗試。

(4)在老師的幫助下,請個別幼兒指揮,集體演奏。老師可鼓勵擔任指揮的幼兒部分改變原定的配器方案。但是,在這一步驟中,因為已進入多聲部樂器演奏,所以每次方案改變後,老師一定要引導全體幼兒注意看指揮並注意傾聽,比較整體音響在結構和情趣上發生了何種變化。

(5)幼兒交換樂器演奏。為了提高幼兒演奏的情緒,可以選幾名幼兒到前面表演,其餘幼兒做為樂隊為其演奏。

8、談話,針對演奏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處理。如:幼兒搶拍、還有不看指揮出現演奏錯誤以及不能整齊的開始、結束和樂器音量的控制問題等,體驗相互合作的成功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