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有訣竅(網友來稿)

來源:才華庫 3.16W

四川省安嶽外國語學校  吳貽純   郵編:642350

文言文翻譯有訣竅(網友來稿)

學生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五種操作方法。

原則之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瞭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後才能正確翻譯。如“其一犬坐於前”,(《狼》),光看這一句,似乎可譯成“其中的一條狗坐在前面”,但聯絡上文“途中兩狼”,“少時,一狼徑去……”可知“坐於前”者不是“狗”而應是另一條“狼”。“犬”即“像狗似的”,用來修飾“坐”的姿式的。這個例子說明,譯古文先應通全文,瞭解大意,然後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原則之二:直譯為重,意譯為輔。

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如“其真不知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句中的“其”,應譯為“難道”,表反問語氣,後句中的.“其”要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後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如“居廟堂之高……”(《岳陽樓記》),直譯為“處在宗廟、殿堂的高處”,含義仍嫌不明確,可採用“在朝廷做官”這種意譯,則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譯靈活性大,譯者可在理解原文實際含義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使較深的詞句譯得通俗明白,但僅譯大意,不及直譯平密,對正在培養古文逐步閱讀能力的中學生來說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譯的五種手段:錄、釋、理、添、刪。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絡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凶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餘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作者郵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