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養成教育工作的應注意的幾個方面(教師中心稿)

來源:才華庫 2.72W

作者: 阿牛   電子郵箱: lys_  

談養成教育工作的應注意的幾個方面(教師中心稿)

  學校: 蘇州新區一中 

    校園精神文化由校園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加以體現,是師生共享價值觀、道德規範、行為規範、文化傳統、集體輿論及各種認同的文化意識。優良的校園精神文化離不開對學生的養成教育。

所謂養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範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中學生是思想敏感、行為可塑的知識性青少年群落。諸如語言文明、尊師敬長、孝順父母、嚴律己,寬待人、重義輕財、愛惜糧食、公共活動有序排隊、愛護公物、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等基礎性文明行為,本應當是中學生能夠身體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意識和行為減弱了。這種基礎文明滯後的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究其原因有來自社會來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屬於教育自身。

如何進行養成教育,大家談的也比較多,再加上我自己考慮的不多,我這裡只想就我們在養成教育工作中的應注意的幾個方面談談。

首先,在養成教育工作中,我們也應加強教育者的養成教育。能者為師,身正為範,如果教育者本身都不能或不注意自己的養成習慣,那這樣的教育也許會失敗,或者會給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從而減慢教育的'速度。當然這個道理大家可以說都知道,但我認為最容易忽視。

其次,養成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養成教育應容許學生之間有差異性和特殊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社會的人,每個學生都應有五彩斑斕的個性。中國近十年來受日本團隊精神的影響,在學校著裝方面越來越強調統一化,原來一些國小只是星期一升國旗時要求穿校服,而有的學校現在卻要求天天穿,說是為了使學生有集體主義精神,並更熱愛學校,卻沒想到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壓制。團隊精神或者叫集體主義精神並不表現在服裝上而是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主面。在中國學校來了外國客人,很少會有許多學生湧上去,在鏡頭面前自如地表現自己,通常比較拘緊。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地沉澱造就了中國人內向、隱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諄諄古訓扼殺了中國人的創造性。

另外,養成教育應注意貼近求實,注意教育的實踐性和知行的統一性。德育工作中,存在著“假、大、空”的反科學現象,空泛的講道理,舉一些陳舊的事例,只會使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勢,對德育工作產生反感對抗的情緒。說教不是教育,規定和懲罰也代替不了教育。說一萬句空話,不如干一件實事。在實踐中,使學生養成知行的統一。

最後,養成教育離不開創新的德育觀。樹立現代德育觀,是關於“德育要面向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樹立開放性的德育觀。即學校德育工作要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結合,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要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寓德育於豐富多彩的大課堂之中;要把弘揚我國優良傳統與批判吸收國際理論寶庫中未來學思想的精華相結合,寓德育於國情教育之中。知識經濟時代是開放性時代,全球化、國際化網路的形成日臻完善,創用CC,資訊並存。德育要注入時代特色,體現創新精神。

總之,要認真地抓好養成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圈,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提供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劉以勝於2002.4.3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