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走進生活(網友來稿)

來源:才華庫 2.24W

胡霞

讓閱讀走進生活(網友來稿)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都以其地位的特殊性佔據著語文教學的一片天空,如何通過有限的課堂教會學生閱讀,一直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現就我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談點體會。

一、創設閱讀的大環境。

1、讓學生走進閱讀。

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複雜而艱鉅的系統工程。要想通過閱讀收到一定的效果,達到一定的目的,必須遵循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採取了多層次閱讀的原則。第一步泛讀,即瀏覽,粗知文章大意,理順文章的字詞句。在閱讀過程中,詞彙的、句法的、語義的知識及背景知識都在發揮作用,並制約著我們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第二步,帶著問題閱讀,即理解性閱讀,即要求學生不僅瞭解字面意義,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圖、有關閱讀內容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通過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知識。第三步,精讀,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去發現文章所蘊含的美,然後從美學的角度去欣賞。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做到精泛結合,使之互為補充,最大限度地提高閱讀課的效率。逐步引導學生走進閱讀。

2、讓學生熱愛閱讀。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喜歡閱讀,有的不喜歡閱讀。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又是我在閱讀教學中探索的一個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採取了引導學生從美學的角度去閱讀一篇文章,儘量去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平時注重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經常念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給學生聽,並要求他們聽後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寫一篇聽後感。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此基礎上,我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積極閱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讀課本,進行自主閱讀,避免簡單的閱讀技能的訓練,通過摘抄優美語句或語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文後的習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使學生逐漸熱愛閱讀。

3、讓學生自覺閱讀。在閱讀課堂上,教師應盡力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儘量採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自覺地去讀,去思,而不是簡單地給出標準答案,要求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我把自己看作是學生學習的嚮導和援助者,充分調動學生髮揮其主觀能動性,做閱讀的主人。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對於一篇文章的字、詞的音和義,我一般都是要求學生課前自查工具書完成;而有關作家作品,則提倡學生查閱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介紹,學生間可相互補充,這樣,大大提高了時間的有效利用率,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也達到了預期的閱讀的效果。變學生的“要我讀”為“我要讀”。

二、提高有效閱讀率。

1、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閱讀以理解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語篇的能力,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語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識,弄清語言各層次之間的制約關係以幫助他們正確預測,有效推理;同時,在理解過程中,教師還負有啟發學生修正或建立理解所需的有關知識結構的重任。在閱讀過程中,有的學生存在著一個問題,即只是粗略地瀏覽,不去深究其中的思想內涵,因此在理解上只限於表層。鑑於此,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他們讀後至少能提出二至三個問題,然後在問題的引導下再深入研讀課文,去獲取有關資訊,以達到正確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目的。而帶著問題閱讀實際上就起著促使學生積極地去思考的作用,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有的放矢。

2、縮短閱讀時間。目前會考、大學聯考都離不了閱讀,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好的閱讀效果,必須提高閱讀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平時就一定要對學生進行限時閱讀訓練。我所採取的方法是利用課堂4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一篇文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或寫提綱,或提出幾個問題,或寫一篇讀後感等等。堅持一段時間後,大多數學生基本上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目標。

3、學會提煉中心。閱讀理解是閱讀活動的本質特徵,達不到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就談不上閱讀效果。一個缺乏閱讀理解能力的人在進行閱讀時,輕則出現閱讀效率低下,重則根本看不懂所閱讀的材料,或者不能有效地從中提取所需的資訊,成為“功能性文盲”。缺乏對所閱讀的材料的理解,就談不上對它的更進一步加工。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訓練中,第一,我要求學生讀後抓住第一感覺,並把這種感覺付諸筆端。因為第一感覺往往是最真實的,只要抓住了它,理解所讀材料就顯得不是想象的那麼難了。第二,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圈、點、勾、畫以及做旁批,及時保留閱讀時所獲得的有關資訊。第三,學會找中心句。這要根據所閱讀材料作出具體要求。

三、讀寫結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做到真誠地生活。

1、讀與寫的關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而讀與寫是相輔相承的,大量閱讀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大量寫作也能促使學生多去閱讀。從七年級開始,我就採取了讀與寫相結合的閱讀方法,有意識地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每天必讀一篇課外文章,讀本就選取課本的配套閱讀教材,讀後必做讀書筆記;寫作方面要求學生從寫一句話開始,到八年級時則寫成日記。通過長期的讀寫訓練,有些學生反映,多讀的確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寫作能力。以前是不想寫,現在是很想寫;以前只限於一般的淺顯的讀物,現在則一步步走向深入。閱讀的興趣大大提高,《讀者》、《青年文摘》等都成了學生的精神大餐。學生學習的態度及心理都呈良好的趨勢向前發展。

2、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文學作品中優美的語言、詩化的意境、豐富的人生哲理,對於陶治性情、完善人格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不管讀哪類文章,我都要求學生用審美的觀念去發現其中的亮點,去找出自己認為最好的語句或語段,即使只有一句,也算有收效。同時,學會去體驗生活,用心去觀察生活,善於去發現自己身邊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種美好事物,積極地去認識它們並抓住它們(因為“美是一項最難以捉摸的特質,它是那樣的微妙,以致看起來好像是在快要抓住它的那一剎那間又給它逃跑了。”),獲得心靈的愉悅和豐富的審美享受。除利用書本上的優美的文章對學生進行“愛”、“美”的教育外,我經常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項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我向學生舉過這樣三個事例:

事例一:一次我去校門外的餐館吃飯,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一對父母正坐在桌前,桌上有一袋核桃,父親正拿著一把小鐵錘敲著核桃,母親則細緻地剝著,並把剝好的桃核放在一個小口袋中。父親高興地對母親說:“這樣孩子吃起來就方便多了啦。”

事例二:也是在那家餐館,一母女倆正坐著,桌上有一個保溫桶,只見母親拿過一隻碗,從桶裡舀出一碗雞湯,端給女孩,女孩從容地喝著。喝完後,母親又給她盛了一碗,女孩說不想喝了,母親則堅持要她多喝一點,女孩接過雞湯,喝了一兩口,隨即推給母親,“你把它喝了吧。”母親默默地端起了雞湯。

事例三:在一個冬天的夜晚,大概十點多鐘,我從辦公室出來,一個人走在黑漆漆的石板路上,冷風呼呼地吹著,好多人家都關門休息了,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當我走到一戶人家門前時,只聽“啪”的一聲,路燈亮了,一個溫和的聲音響起:“這麼晚了,才回去?”我向她投去感激的目光,什麼也沒有說。我想,她所要的也決不是我的感激吧。這以後的路,我走得特別穩,不僅僅是有了一盞路燈的照明,而是心中有了一盞永恆的路燈,它一直照著我前行的路。

舉出這三個事例後,我對學生提出要求,讓他們去思考其中所蘊含的深意,並想想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然後對所獲得的美進行再創造,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世界的美以及創造的美。懂得怎樣去讀生活這部深厚綿長的書,真正讓閱讀走進生活。

作者郵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