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班教案集合5篇

來源:才華庫 2.64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班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小班教案集合5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的趣味性。

2、理解詞彙:蹦蹦跳跳,感受圓形物體可以滾動的特點。

活動準備:

掛圖

活動過程:

一、引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出示紅紅的小東西,師:“老師在路上撿到了一個紅紅的小東西,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

二、欣賞故事。

1、老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

2、提問:紅紅的小東西是什麼?它一路上碰到了誰?它以為自己是誰?

三、理解故事情節。

1、邊看掛圖邊講述故事。

2、引導幼兒討論:一路上紅紅的小東西走呀走呀,遇到了誰?他們把紅紅的小東西當成了什麼?

四、經驗分享。

引導幼兒練習講述故事,師:這個小東西真有趣呀!。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事,鬧了不少笑話:小老鼠以為它是一顆紅櫻桃,它自己又想做小白兔的第三隻眼睛,還以為自己是小紅燈籠,後來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小貓衣服上掉下的一顆鈕釦。

活動反思:

經過第一輪研討,我決定將故事分段講述,到“經過小熊家”,先讓幼兒回憶故事種出現了誰,學習小動物的對話,這時候讓幼兒猜測這個紅紅的小東西到底會是誰?讓幼兒回憶、認識多種紅紅的、圓圓的小東西。最後出示小貓,揭曉謎底。在第二輪教研活動中,有了之前的指導和提升,孩子們果然對故事情節有了更深的體會。當然,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如:無效性的問題要少問,有效的引導。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研討,對於語言活動的開展,我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附:

馬路上有一個紅紅的小東西,它高高興興地向前滾著。滾呀滾呀,它遇見了一隻小老鼠。小老鼠問:“你是誰呀?”小東西說:“我不知道。”小老鼠說:“你又不是一顆紅紅的小櫻桃,不然我就一口吧你吃掉了。”小東西繼續向前滾著,它滾呀滾呀,遇見了一隻小白兔。小白兔有兩隻紅紅的眼睛。小東西說:“讓我做你的第三隻眼睛吧。”小白兔說:“我才不想做妖怪呢!”小東西又繼續向前滾著,它滾呀滾呀,遇見了一隻小熊。小熊正要過四歲生日,門前掛著三隻紅燈籠。小東西說:“讓我做你的第四隻燈籠吧!”小熊說:“你是假的,你又不會發光。”小東西繼續向前滾著,它遇見了一隻小貓。小貓今天很不高興,因為它的襯衫上掉了一顆紅紅的鈕釦。噢,小東西明白了:“哦,原來我就是那顆紅紅的鈕釦呀!”

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幾種常見蔬菜的長短、大小、粗細等特徵

2、對蔬菜寶寶進行點數、分類、排序

3、體驗操作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新鮮蔬菜若干:蘿蔔、黃瓜、番茄每人若干。教具放在小布袋裡。相應的蔬菜圖片

2、用硬紙做一個青菜老人

3、生日歌磁帶

活動重點:

對蔬菜寶寶進行點數、分類

活動難點:

按某種特徵排序

活動過程:

1.青菜奶奶要過生日。

(1)(出示紙製青菜)這是什麼?

(2)是呀,青菜奶奶今天要過生日了。她要請客,客人就在這個小布袋裡,請小客人出來,你們看看青菜奶奶請了哪些客人?看看小客人是什麼樣子的?

①我的黃瓜寶寶是綠色的。我的黃瓜寶寶是長長的。(針對性提問舉著短黃瓜的小朋友“你的黃瓜和他的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呀?”)

小結:黃瓜小客人有長長的,也有短短的,都是綠綠的,摸上去呀毛毛的。

②我的番茄寶寶是圓圓的。我的番茄寶寶是大大的。我的番茄寶寶是紅紅的。(針對性提問拿小番茄的小朋友“你的番茄寶寶和她的不一樣哦,哪裡不一樣呀?”

小結:番茄小客人有的大大的,有的小小的,都是圓圓的、紅紅的,摸上去呀滑滑的。

③我的蘿蔔寶寶白白的。我的蘿蔔寶寶紅紅的。(告訴幼兒那是橘紅色,橘紅色的蘿蔔叫“胡蘿蔔”)

小結:蘿蔔小客人有的白白的,有的是橘紅色,叫“胡蘿蔔”。

④出示蔬菜圖片小結:今天青菜奶奶請的客人有“黃瓜”寶寶,黃瓜寶寶有長長的,也有短短的,都是綠綠的,摸上去呀毛毛的;有“番茄”寶寶,番茄寶寶有的大大的,有的小小的,都是圓圓的、紅紅的,摸上去呀滑滑的;還有“蘿蔔”寶寶,蘿蔔寶寶有的白白的,有的是橘紅色,叫“胡蘿蔔”。

2.“小客人”來排隊

小客人要排隊去青菜奶奶家,請你來幫幫忙,一個挨著給他們排排隊。

(1)每種蔬菜每個幼兒選一個,然後給他們排排隊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發現好方法請個別幼兒用圖片介紹,分享經驗。

小結:這種按蔬菜某種特徵排隊的方法叫“排序”,請你用“我們新學的本領“排序”給小客人排排隊。

(4)、幼兒再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去青菜奶奶家,和青菜奶奶過生日

小客人一個挨著一個,排得多神氣呀,想請你們一起去給青菜奶奶過生日哦,你們高興嗎?

我們一起去青菜奶奶家,青菜奶奶家到了哦。青菜奶奶看到這麼多的客人都來給她過生日,多高興呀,我們表演節目給青菜奶奶看吧,一起唱“生日歌”。

小班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

2.樂於參與討論。

3.知道自己的名字。

活動準備:

1.老師手偶。

2.親子故事《我的名字》(《長大真好》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2-5頁)。

活動過程:

1. .出示“大家庭”老師手偶,說:“嗨,小朋友,請問你叫什麼名字 ?”請幼兒輪流回答。

2. 出示幼兒用書或電子書,講述親子故事《我的名字》:

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但我好像有很多不同的名字。爸爸、媽 媽會叫我“欣欣”。爺爺、奶奶叫我“寶寶”。在街上遇到的叔叔和阿姨會叫我“小朋友”。在幼兒園,老師叫我“王家欣”,有時也叫我“小朋友”。不過,全班小朋友都是“小朋友”啊。那次老師講故事的時候問:“小朋友,小白兔躲在哪裡?”結果全班小朋友都舉手回答。所以,我還是喜歡老師叫我“王家欣”。

3. 與幼兒討論:

?爺爺奶奶怎麼叫她?(寶寶。)誰會叫你“寶寶”?(自由回答。)

?叔叔和阿姨怎樣叫她?(小朋友。)

?老師怎麼叫她?(王家欣/小朋友。)

4. 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第5頁,找出有小朋友名字的物品。(小書包。)

5. 請幼兒細心聆聽老師說出的名字,當聽到自己的名字時,便要站起來轉一圈,或用自己喜歡的動作有禮貌地向大家打招呼。

6. 請幼兒熟悉遊戲玩法後,老師可請幼兒設計其他動作代替轉圈,或可改由幼兒說出小朋友的名字,繼續進行遊戲。

活動評價:

1.能專心聆聽故事。

2.能回答有關故事的問題。

3.聽到自己的名字時,能作出反應。

活動建議:

在表演區,可以表演王家欣的姓名故事,也可以將小朋友的多種姓名編成《姓名故事》在表演區中表演。

小班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對探究物體軟硬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體驗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物體軟硬的樂趣。

2、通過感官感知物體的軟硬,掌握感知物體軟硬的方法,並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確的表達出來。

3、初步掌握軟硬的概念,並且能按物體的軟硬分類。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動難點:能按物體的軟硬進行分類。

三、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

(1)兩個神祕袋、一個大筐兩個小筐;

(2)軟的物品:棉花糖、麵包、娃娃、枕頭、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氣球、面巾紙、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鐵片、木頭、硬紙盒、茶杯、勺子、積木、石頭、玻璃瓶等。

2、經驗準備:能說出軟硬物體的

四、活動過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體的軟硬

1、教師出示神祕袋(一個裝軟軟的物品,一個裝硬硬的物品),先請一名幼兒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說一說感覺怎麼樣?猜一猜裡面是什麼?

(教師把東西從神祕袋裡拿出來)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該物品,驗證這名幼兒說的感覺,讓所有幼兒都感受到物體的軟硬,並且能說出"感覺軟軟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種材料並試著進行分類。

1、把軟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壓一壓,嘗一嘗,敲一敲,摔一摔。

3、幼兒分組實驗,把軟軟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兩組,教師做適當指導。

4、操作完成後,交換分組進行檢驗。

5、教師引導幼兒互相討論實際操作和檢驗別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物體軟硬特性的認識。

小結:通過手,牙齒,面板,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體軟硬。

(三)鞏固:遊戲"送玩具寶寶回家",學習按物體的軟硬分類。

遊戲規則:天黑了,軟寶寶玩具,硬寶寶玩具都要回家了,我們一起把軟寶寶和硬寶寶送回家吧。

(教師將幼兒剛剛分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兒和教師一起分類,幼兒說感知方法,教師演示)。

五、活動延伸:

讓幼兒尋找並感知身邊的物體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分類物體的

反思: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首先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教案設計中先用神祕袋,引起幼兒的興趣,繼而引入主題。

活動過程中,以分組實驗―檢驗―交流討論為主線。

首先讓幼兒分組實驗,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分組實驗可以讓幼兒自己探究各種感知方法,這樣對探究結果印象更深刻;然後讓幼兒交換分組,檢驗其他組的操作是否正確,幼兒在檢驗過程中,在發現別人存在的問題的同時也會反思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的錯誤,產生好奇;最後,教師引導幼兒互相討論實際操作和檢驗別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物體軟硬特性的認識。《綱要》中明確要求,在科學教學活動目標中,幼兒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鞏固階段採用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再次分類,明確物體軟硬的特性並且用多種感知方法進行分類。

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在活動延伸中,讓幼兒尋找並感知身邊的物體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分類物體的軟硬並運用到生活中。

《小馬過河》彭文席

馬棚裡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有一天,老馬對小馬說:"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

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怎麼不能?我很願意幫您做事。"老馬高興地說:"那好啊,你把這半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吧。"

小馬馱起口袋,飛快地往磨坊跑去。跑著跑著,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嘩嘩地流著。小馬為難了,

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

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麼辦,那多好啊!可是離家很遠了。他向四周望望,看見一頭老牛在河邊吃草,

小馬嗒嗒嗒嗒跑過去,問道:"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過去嗎?"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過去。"

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過去。突然從樹上跳下一隻松鼠,攔住他大叫:"小馬!別過河,別過河,

河水會淹死你的!"小馬吃驚地問:"水很深嗎?"松鼠認真地說:"當然啦!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掉在這條河裡淹死的!"

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麼辦好。他嘆了口氣說:"唉!還是回家問問媽媽吧!"

小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媽媽問:"怎麼回來啦?"小馬難為情地說:"有一條河擋住了去路,過……過不去。"

媽媽說:"那條河不是很淺嗎?"小馬說:"是呀!牛伯伯也這麼說。可是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夥伴呢。"

媽媽說:"那麼到底是深還是淺?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小馬低下了頭,說:"沒……沒想過。"

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小馬跑到河邊,試著往前蹚……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他順利地過了河,把麥子送到了磨坊。

教學反思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首先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教案設計中先用神祕袋,引起幼兒的興趣,繼而引入主題。

活動過程中,以分組實驗―檢驗―交流討論為主線。

首先讓幼兒分組實驗,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分組實驗可以讓幼兒自己探究各種感知方法,這樣對探究結果印象更深刻;然後讓幼兒交換分組,檢驗其他組的操作是否正確,幼兒在檢驗過程中,在發現別人存在的問題的同時也會反思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的錯誤,產生好奇;最後,教師引導幼兒互相討論實際操作和檢驗別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物體軟硬特性的認識。《綱要》中明確要求,在科學教學活動目標中,幼兒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鞏固階段採用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再次分類,明確物體軟硬的特性並且用多種感知方法進行分類。

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在活動延伸中,讓幼兒尋找並感知身邊的物體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分類物體的軟硬並運用到生活中。

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比較5個以內物體的大小,找出最大和最小。

2、簡單瞭解5個以內物體的大小順序及排列關係。

活動重點:

學會比較5個以內物體的大小,會簡。排序。

 活動難點:

瞭解5個以內物體的大小順序及排列關係。

 活動準備:

1、教師材料:教具“猴子摘果”

2、幼兒材料:操作卡“猴子摘果子”:《操作紙》第2

冊第13-14頁。呼啦圈

活動過程:

1、兒歌匯入。

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念兒歌《大小歌》(兒歌附後)。

2、教師指導操作。

創設情境:水果豐收了,猴子一家去摘果子啦!

①認識大小。

教師出示“猴子摘果子”中最大和最小的2只猴子。

教師:“猜一猜誰是大猴、誰是小猴,為什麼?”引導幼兒說出大猴大些,小猴小些。

②比大小。

教師出示“猴子摘果子”中的5個桃子。

教師:“猴子摘了5個桃子,想請我們比一比這5個桃子的大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桃子。”分別擺放在最前面和最後面,接著用相同的辦法比較剩下的3個桃子,找出比較大的和比較小的,按順序依次擺放在中間。小結:桃子是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瞭解排列關係)

3、遊戲:跳圈

請幼兒將呼啦圈進行有序排列,教師說口令,幼兒跳到對應的呼啦圈裡。

4、操作遊戲。

教師發放操作材料西瓜卡片,請幼兒比較西瓜的大小,找出最大和最小,進行有序排列。

5、交流小結,收拾 整理材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