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一必修備課資料)

來源:才華庫 1.33W

 飛向太空的航程

飛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一必修備課資料)

備課資料

葛靈頓

從普通飛行員到飛天英雄

                              

    2003年10月16日清晨,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在太空經過21個小時,完成環繞地球飛行14圈後在內蒙古草原順利著陸走出飛船,他成為了“中國航天第一人”。

    楊利偉在參加航天員選拔之前,曾在成都軍區空軍駐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是該部正營職領航主任,一級飛行員,四種氣象飛行員,四機機長,安全飛行1 149小時33分,因飛行技術拔尖、正確處置空中特情兩次榮立三等功。1996年8月,楊利偉從這裡被選拔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楊利偉的戰友胡嶽彪評價說,楊利偉天生就是一塊幹飛行的料,生活習慣好,不抽菸,不喝酒,接受能力強,熱愛體育鍛煉,在航校學習飛行時,他的理論知識、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都是全班拔尖的。1984年,胡嶽彪和楊利偉一起在學院參加初級教練機訓練時,正巧碰上部隊精簡整編,學院裡飛行學員淘汰率高達93%,要求飛行員各方面都要優秀,競爭相當激烈。為了能順利駕機飛上藍天,成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他們分分秒秒都用在鑽研航理、進行地面練習、體能訓練上。為了鍛鍊堅強無畏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楊利偉和同學們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兩個小時,雙腿腫了消,消了又腫;萬米越野,他們頂著凜冽的北風跑,手、耳凍得麻木,內衣被汗水浸透,也沒有停下來;長途拉練,楊利偉常常走在最前面,雙腳磨出血泡,他總是不吭聲地咬牙堅持。

    在同學中,楊利偉給人的印象是成熟和穩重,心理素質特別好。胡嶽彪回憶說,他屬於心理“早熟”的那種。1985年夏天,他們參加飛行跳傘訓練,由於空中風速過大,楊利偉和一名學員在空中發生兩傘重疊,情形十分緊急,地面指揮員急得大叫,楊利偉沒有絲毫慌張,沉著冷靜地操作,迅速排除險情,安全著陸。

    到部隊後,楊利偉在航校學習時形成的堅持體能鍛鍊的習慣從沒有間斷過。他常常打籃球,後來電視轉播美國NBA籃球聯賽,只要不影響飛行,他幾乎每場必看。平日裡,他常常到部隊機場旁邊的山上去鍛鍊,一座800多米高的山坡,他10來分鐘就能跑個上下。胡嶽彪對楊利偉良好的身體素質這樣向筆者介紹道:楊利偉和戰友週末到西安鴻門宴遺址風景區遊覽,從部隊出發往返100多千米的路程,楊利偉騎著自行車就去了,晚上回到部隊還跑去打了場籃球。

    該部副部隊長徐萬華曾經擔任過楊利偉的團長,他用一句話總結道:“楊利偉飛行事業心特別強,他的飛天夢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1992年,因部隊精簡整編,楊利偉被分配到該部改裝殲擊機。從西安大城市來到重慶山區某小縣城,由駕駛得如魚得水的強擊機到重新學習飛殲擊機,家屬工作、小孩入托等一系列困難接踵而來。與他一起改裝的20多名飛行員有的選擇了停飛,有的轉業到了民航,種種新的人生選擇擺在楊利偉的面前,此刻的他理想信念沒有絲毫動搖,仍然執著地追逐自己的飛天夢。徐萬華回憶說,對於楊利偉來說,飛行就是生命。

    儘管工作、生活條件艱苦,楊利偉仍全身心投入到改裝訓練中,重新學習航理,克服飛行中遇到的難題。他認真研究強擊機與殲擊機在戰鬥技術上的變化,仔細琢磨空中戰鬥特技的動作要領和西南地區低雲、霧大、飛行能見度低等複雜氣象條件。由於殲擊機飛行中飛行員身體常常要承受自身體重6-8倍重量的負荷,對飛行員抗載能力提出嚴格要求。為此,楊利偉不斷強化體能訓練,每天都進行旋梯、滾輪、單雙槓、1 500米中長跑等訓練,身體素質有了大幅度提高。作為楊利偉的團長,徐萬華對自己手下的飛行員十分了解。他說,平時楊利偉在部隊訓練中話不多,愛學習,愛鍛鍊,反應快,接受能力強,訓練刻苦,特別是善於總結飛行經驗,飛行技術提高很快。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飛行事業心,他順利完成飛行訓練大綱各項訓練要求,對空中目標射擊完成率達到100%,提前1年時間成為一名殲擊機戰鬥員。

    該部的領航主任孫華培曾與楊利偉一同參加過在空軍殲擊機和強擊機飛行員中進行的航天員選拔,並進入過最後一輪60名航天員的選拔,最後因身體發現小肉瘤而被排除在12名航天員名單之外。回顧當年參加體檢,他感慨地說,當年我們團有6名飛行員參加了初選,楊利偉從近2 000名飛行員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12名第一代航天員之一,我作為飛行員感到格外高興,楊利偉是我們空軍飛行員的傑出代表。

(選自《中國青年報》)

楊利偉的成長曆程

                  張金嶺

    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使楊利偉這個名字迅速進入公眾的視野,並被不少媒體稱為“民族英雄”,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聞人物。

    我們憑什麼敬佩楊利偉?當然因為他是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但還不僅僅如此。

    楊利偉來自一個小縣城,出生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裡,父親是個一般職員,母親是中學教師。這樣的家庭背景,是大多數中國人都不陌生的。和楊利偉一同進入航天員梯隊的另外兩名航天員聶海勝和翟志剛,都出生在農民家庭。這次飛船發射時,聶海勝72歲的母親因為家裡沒有電視,要想在電視直播中看看自己的兒子,也只能跑到鄰居家裡去看。翟志剛當上飛行員之前,家裡的主食一直是大餅子和鹹菜條,他80歲的老母親目前正癱瘓在床。

    就是這樣一些普通百姓的子弟,如今都成了國家的精英。

    媒體對楊利偉等人的報道,傳遞了這樣的資訊:他們的成功,除了個人的天資,除了他們艱辛的努力之外,主要取決於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轉折,都是公平競爭的結果。楊利偉從高中畢業,考入軍校成為飛行員,再從飛行員成為航天員,每一次跨越,都經過了激烈的競爭,每一次競爭,都有嚴格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能不能入選,不是哪一個人或哪幾個人說了算,而是由大家都能接受的'技術標準說了算。這些硬邦邦的技術標準,是任何一個參與競爭的人都無法繞過去的。這個特殊行業的特殊的准入門檻,容不得一星半點的摻假注水,否則,早晚都有露餡兒的時候。因此,任何一個裁判者,都不敢挑戰這個可以量化為小數點後幾位數的遊戲規則。

    他們個人的命運,就是在這樣的公平競爭中,實現著一次次的跨越。這是他們令人羨慕的地方,也是他們的幸運。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那些和他們一樣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人,都多多少少能從他們的身上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這使我們更能清楚地認識到,一個大時代裡的個人命運,既取決於自己的努力,也取決於很多外在的條件。因此,我們渴望著在社會生活的任何一個領域裡,都能有這樣的公平競爭;每一個人,不管來自什麼樣的家庭,都只能通過公平競爭,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不是靠這背景那背景、這關係那關係。楊利偉這樣的社會精英,之所以使人感到很親切並很敬佩他,就是因為他和我們大多數人有著相似的背景,有著相似的奮鬥經歷,因而也有著能夠互相感知的共同情感。

    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楊利偉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感覺:某些公眾人物身上那種莫名其妙的神祕感,那種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的優越感,那種惟恐把自己“混同於老百姓”的高貴派頭,那種大有來頭的盛氣凌人,那種視公眾為群氓的裝腔作勢,在楊利偉身上找不到一點痕跡。因為他是在既定的規則之中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作為一個成功者,他不會自視為超人。其實,在身份平等的時代裡,成功和失敗都是相對的,無論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都能心平氣和。民情的淳樸,社會的和諧,也許就是這樣營造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