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看暑假補課

來源:才華庫 2.67W

               2002-09-11     江蘇省金湖縣中學 盧軍 

 

    大學聯考成績揭曉,紮紮實實搞應試教育的學校自是碩果累累,風光佔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也為之嘉獎請功,這樣的學校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讓人們再一次領略到了“名校”風采。 

    值此大好形勢,針對人們對應試教育的抨擊,有人寫文章為應試教育翻案:如果我們不搞應試教育,那學生的前程在哪裡,教師的成就在哪裡,學校還有什麼發展,國家又怎能得到急需的建設人才?並引證,某西方已開發國家鑑於自己科技競爭能力下降,也在反思自己實行了多年的“素質教育”,準備學習我們的應試教育經驗云云。總之,應試教育利國利民,要重新“審視”。 

    有什麼樣的“理論”,就有什麼樣的實踐。於是我們看到,藉著大學聯考提前這股“東風”,今年全國中學生的暑假大大縮水,許多學校連一個月都沒放到就讓學生在炎炎夏日裡“自願”補課了,暑假成了名符其實的“應試暑假”。雖然教育主管部門領導、教育專家信誓旦旦地說大學聯考提前不會妨礙高三教學進度,高三沒必要提前開學,但這股補課潮還是“名正言順”地以不可阻擋之勢波及到了高一高二甚至國中。 

    與往年不同的是,許多聲名如雷貫耳的“名校”也趕來趟補課的“渾水”,教育主管部門亦一改以往聲色俱厲地釋出“禁補令”而沉默曖昧,學生們更是由以往的厭煩補課到“欣然”接受。武漢某名校的學生們就說暑假能放十來天休息一下足夠了,況且其他學校也補課,學校如果不組織我們補課,我們還會覺得心裡不安。應試教育的強大聲威和神奇魔力,耐人尋味。 

    由此我想到了經濟學上的效率問題。在高三教學一線幹過的老師都知道,用兩年學完高中課程,用剩下的一年突擊大學聯考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為了一場考試,為了一個分數,讓全國幾百萬青年學子花費一年的“黃金歲月”,通過大面積補課、通過犧牲學生假期來延長“絕對學習時間”以提高應試成績,我不知道,這與資本家通過延長“絕對勞動時間”以追求“絕對剩餘價值”何異?這樣的低效率簡直是浪費學生的生命! 

    經濟學上有個“機會成本”的概念。說的是,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作出任何選擇都要付出代價。當我們面臨兩種以上選擇的時候,我們通常都只能選擇一種,這就必然要放棄其他各種機會。所謂“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被放棄的機會就是我們付出的代價或“機會成本”。 

    再看看我們為應試教育付出了哪些“機會成本”。現代學校有點類似大工業的.生產車間和裝配流水線,標準統一、正規化單一的緊張校園生活極易使學生成為毫無特色的“標準件”。正是基於現代學校這一弊端,現代教育制度設計了假期,所以,假期絕不僅僅是緊張忙碌之後喘喘氣、鬆鬆綁的休整階段,它更是學生們舒張個性、自主自在、自由發展的難得時間。不少有教育經驗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經過一個假期(特別是漫長的暑假),學生們“別樣”的經歷和體會使他們進步成長很快,象換了一個人,而且一些技能也只有在假期裡才有條件學會。而現在,應試教育當道,假期嚴重縮水,學生自我成長的機會被剝奪,自由發展的空間被壓縮,更多的時間被納入同一個應試教育機器的模子裡,成為毫無特色的“標準件”,失去了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別樣”人才的機會。 

    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三階段是學生心智發展最成熟的黃金時間,也是獲取新知、發展思維、開闊眼界、提升自我的最佳時機。可現在這些時間被用來對學生進行一輪輪大容量、超強度、高密度、低水平重複的“狂轟濫炸”以期提高分數,青年學生特有的激情、敏銳、創造、靈感等最寶貴品質必將被這種漫無邊際、毫無趣味和新鮮感的“轟炸”破壞殆盡,不可避免地使他們對本應充滿創造魅力的學習產生厭倦和恐懼,越來越缺乏求知和探索的激情,只知道被動的去接受指派,因為總是有沒完沒了的指派使他們不得不去追逐更高的分數。他們沒有時間也不知道去思考些社會問題,去自主的研究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導致他們放棄自主思考,放棄自主探索。這種對教育生態環境“殺雞取卵”的掠奪和破壞是應試教育最大的“機會成本”,它與那種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思路如出一轍。 

    有人說應試教育功不可沒,它至少把那麼多的學生送進了大學,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的精英人才。把應試教育提到為國家民族作貢獻的高度多少嚇得有點讓人不敢“接招”。且不說我們的精英人才是不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許多人才恰恰是應試教育的“叛逆者”),即使你搞應試教育出色,把更多的人送進了大學,你不是喜歡“登高望遠”看問題嗎?那我告訴你,應試教育是“零和遊戲”,好象打麻將,三家輸一家贏,三家輸之和等於一家贏之和,總和沒變。每年國家上大學的人數固定不變,應試教育只有一個贏家,你只不過是用“非常手段”擠佔了人家的指標而已,於國家民族何益?如果考慮機會成本,應試教育越成功,國家損失越大:多了幾個考試英雄,少了許多創新人才。 

    必須看到,選擇了應試教育,培養出一些“精英”人才是以放棄了素質教育為代價的。而素質教育則是“多贏”的,每個人都能夠在素質教育的體制、方法、觀念上得到全面、完整、因材施教的智力開發和素質培養。這樣,在總量上我們可以出更多、更好、公民素質更高、心理更健全、品類更繁盛、專業更出類拔萃的人才,而不是絕大多數人被迫淪為應試教育下培養“精英”的“陪讀品”和沒有多大用處的“考試機器”。 

    沒人說素質教育不需要考試,但一切為了考試,而且以犧牲學生全面發展、自由成長為“機會成本”的應試教育絕不值得提倡。如今,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已在改變方向,只讓學生死讀書或學點皮毛的東西已經不管用了,考試成績的好壞將越來越有賴於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才實學。而真才實學與學生的興趣愛好、視野、閱歷、閱讀量等都有直接關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即使沒有條件“行萬里路”,把假期還給學生,讓他們多接觸自然,多瞭解社會,多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肯定是有益的。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重彈應試教育的老調,讓假期縮水,實在不合時宜! 

    特別喜歡臺灣校園歌曲《童年》的歌詞:“……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山邊那一條彩虹,什麼時候才能象高年級的同學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盼望著長大的童年。”現在的學生,他們還有這樣的快樂,他們還有時間這樣快樂嗎? 

    救救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