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精選7篇)

來源:才華庫 8.44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精選7篇)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對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寫,感受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

2、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頑強忍耐、堅守信念的意義。

3. 品味本文規範而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對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寫,感受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

2. 品味本文規範而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1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頑強忍耐、堅守信念的意義。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問句的作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優美的語言可以作為朗讀的好材料,可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2、討論點拔法,對於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語句,以及含蓄表達作者情感的內容,可讓學生深入探討,再理解掌握。

一、導語設計

去過黃龍洞嗎?不去真遺憾!那是武陵源風景區這一王牌景區的核心。深藏地下億年,八十年代初由張家界的對外開放而得以蠻聲海內外。 洞中有洞,樓上有樓,各種洞穴奇觀玲琅滿目、美不勝收。洞內的迷宮、天仙水、龍宮等,令人歎為觀止,你看到這樣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們見識另一種神奇的自然景觀──地下森林。”在我國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這節課,我們將隨張抗抗女士去那裡看看。

二.作者簡介 張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學畢業後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八年。1977年到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一年,1979年調到黑龍江作協從事專業創作。作品《夏》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三、感知文字

釋題:老師一開始沒注意題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們覺得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適合?讓學生看完課文後再思考這個問題。

--看後討論,斷想即片斷感想。狂想,是不著邊際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圍繞森林而展開的很多聯想,用狂想更不適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種更開放的境界,什麼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產生怎樣的斷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寫地下森林的奇異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斷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寫森林部分)文章總起,點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點,表達作者驚訝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斷想部分)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森林部分)親眼所見蔚為壯觀的地下森林的狀貌,還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關的問題。

A、文中有很多個問句,各有什麼意味?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如“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你從哪裡飛來?……熬過那漫長的歲月?”一方面改變陳述句帶來的閱讀的沉悶,提醒讀者的閱讀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

其它問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為什麼行文結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作者有意暫且不表,先寫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後再順勢展現地下森林的壯觀景象,從而突出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頑強忍耐、堅守信念最終獲得的劫後餘生,慶幸之至。 這樣寫來更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四、品讀課文

1、學習本文豐富的想像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麼呢?朗讀課文3--20段,按順序說說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遙遠的年代這裡也許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許是一個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億萬年前這裡火山爆發,然後這裡就成了沒有生命沒有顏色的地方。

想到了風兒把山頂上岩石的表層化作泥土,又捎來了種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變綠,懸崖上、山嶺間又是一片鬱鬱蔥蔥。

想到幽暗的峽谷因為陽光的不公和無情,依舊死氣沉寂。

想到長風、清泉終於理解了峽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頂的魚鱗松、白樺、青楊、黃菠蘿們仗義行俠,送來了成千上百粒的種子。

想到了在經過了幾萬年的努力與考驗後,峽谷裡終於成了現在的情形:柞木蒼鬱,松樹成林。

想到了這峽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陽光,不豔羨讚美之聲,而是歷盡磨難百折不撓地存活。

……

2、體會作者熱烈的情感。

朗讀《地下森林斷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沖擊力,作者是如何來表達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讀課文,說說“我從……之中,讀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從“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這句話當中,讀出了作者對具有頑強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賞讚美之情。

3、品味本文優美而規範的語言。

本文的語句非常優美,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典範。說說你最喜歡本文的哪些語句,它好在哪裡,請你找出來,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賞。

如: “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墨綠的鬆、金色的唐棋、橘黃的楊、火紅的楓”,準確形容詞的應用,構成排比的句式,豐富描寫的內容,讀起來琅琅上口。再如“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等,如詩一般的語言,工整對偶,又有很深的意蘊。

五.問題探討

1.“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你從哪裡來?你究竟遭受了什麼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

作者為什麼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傾注了什麼感情?

--用“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情感更加強烈,更充分表達對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熱愛,對讀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

這句話如何理解?表現出地下森林怎樣的性格?

--“幾萬年的代價”指的是在漫長的歲月裡,生命陷於困頓以至窒息,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3.“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

作者受到了怎樣的“啟迪”?找出一兩個事例來印證。

--置之死而後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終究會獲成功;一顆優秀的種子,在任何貧瘠的土地裡都能生長……至於讓學生舉一兩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類社會的。

六、總結: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蹟,作者展開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七.作業

1.摘抄並背誦文中你所欣賞的抒情語句。

2、向夥伴們描述你所見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觀及你的感受。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地下森林的特點和品質。

2、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鑑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感悟地下森林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難點:整體把握地下森林的特點和品質;在寫作中借鑑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突破措施:閱讀課文了解地下森林的經歷,帶領學生分析生動形象而細膩的語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一個以生命為主題的散文單元,它選取四篇描寫大自然和人類的生命現象、探究生命的一般程序的抒情性或議論性散文。《地下森林斷想》是這個單元的第三篇文章,是篇自讀課文。

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蹟,作者——我國著名女作家張抗抗展開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蹟,描寫生命、謳歌生命是文學永恆的話題,也是本單元的主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散文《地下森林斷想》,看看它融入了作者張抗抗對生命怎樣的感受和思考呢?

二、檢查預習(注音解詞)

瘠薄(jí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孱弱(chán)瘦弱。

浩瀚無垠(yín)盛大繁多,沒有邊際

隱姓埋名(yǐn)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三、猜森林

①請同學欣賞一組森林圖片。欣賞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看到的畫面:雄偉壯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

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張抗抗關於森林的描述

②畫面定格秋日地下森林色彩斑斕的圖片,學生找出課文22自然段朗讀。

比較兩組畫面的不同:一般森林——地下森林

介紹地下森林位置:見課本86頁文字介紹

四、整體感知讀森林

作者對在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的峽谷里長出這樣蔚為壯觀的森林充滿了好奇——1、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

2、你從哪裡飛來?

3、你究竟遭受了什麼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

請同學帶著疑問認真閱讀課文。並解決以下問題:

(1)地下森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①毀滅、沉寂、沒有生命;

②山頂上有了泥土和種子、有了生命;

③峽谷裡有了泥土和種子、發出了小苗;

④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2)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與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不公:陽光的不公和無情、寒冷的霜凍

幫助:長空的大風將石塊碾成粉末、潔淨的山泉將粉末滋潤成泥土、山頂的魚鱗松將種子撒入峽谷

時間:也給予地下森林的生命從無到有的機會,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間也擬人化了,表現出愛心。

試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堅忍頑強沉著謙遜樂觀豪邁無私奉獻

五、作者對地下森裡的感情?

景仰、熱愛

六、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張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當農工,在那裡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主要作品有:《愛的權利》,《隱形伴侶》,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中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共3頁,當前第1頁123

本文寫於80年代初,正是“文革”結束不久,我們國家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浩劫。人們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們帶著這樣的心態觀察社會與自然現象,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所感所悟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大背景結合起來。

張抗抗是從那些大是大非的歲月中走過來的,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都有很沉重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從他們那一代人甚至幾代知識分子和正直人們的骨子裡散發出來,那是沒辦法克服的。張抗抗懷有遠大志向而羈于田壟之間。有才華卻長期被湮沒,正如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然而文革結束,她憑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燦爛的前程。

七、拓展提高論“森林”

1、作者由地下森林昇華出怎樣的主題?

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麼,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只要忍耐和努力,終會獲得成功。

2、“地下森林”對你的人生有那些啟迪?

學生圍繞地下“森林品質”結合自身各抒己見。

生1無論遇到任何險境都不能放棄努力,勝利往往出現于堅持之中。只要鼓起勇氣,鼓足力量,盡力拼搏,又有什麼艱難險阻不能戰勝呢?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他去寫下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生2:堅強者能在命運風暴中奮鬥。張海迪,她從胸部以下全部癱瘓,然而她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八、合作探究品“森林”

尋美點:品味文中文字優美、含義深刻的語句

1、品味語言美

①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②精彩的寫景語句

2、體會情感美

抒發對地下森林的謳歌和讚美

3、發掘哲理美

找出文中蘊涵哲理的句子

學生從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加以品析。

歸納學生髮言:

生1:“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它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向上,愛生命愛得那樣熱烈真摯。儘管陽光一千次對它背過臉去,它卻終於把粗壯的雙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頂,把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榮光。”——作者用真摯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苦苦掙扎,努力向上,永不屈服,默默無聞的精神。

生2:“秋日的豔陽在森林的樹梢上歡樂地跳躍,把林子裡墨綠的鬆、金色的唐棋、橘黃的楊、火紅的楓,打扮得五彩繽紛”——整齊的句式,簡練的語言,以及擬人的應用,使語言顯得精緻而優美。

生3:“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麼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寫出了地下森林具有沉著謙遜的品格,它與世無爭,默默無聞。

生4:“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岩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裡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誰說災難只會帶來毀滅,在毀滅之後還會有重生,所以不要因災難而嚇倒,“災難”有時也是“美好”的信使。共3頁,當前第2頁123

生5:“乾枯的小草兒在我腳下發出簌簌的響聲,似乎提醒我注意它。它確實比你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幾公分呢,這得意的小草兒,然而我卻想攀著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佈:‘我是森林!’”——寫得蘊含哲理。它哲理在於它的樂觀處事的態度,它的這種豪邁無時無刻不震憾著我們的心靈,地下森林憑它堅強的意志,足以讓它自豪與樂觀的宣佈:“我是森林。”

九、佈置作業

將文中優美語句摘抄到作業本上並背誦你喜歡的語段。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感受地下森林成長的艱難歷程,把握地下森林的特點和品質。

2.瞭解抒情散文的表現特點,學習借鑑詠物抒情。

3.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並把它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

把握地下森林形象,領會作者情思,砥礪思想;領會詠物抒情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激勵自我。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感知地下森林狀態

問題:1.地下森林在哪裡?為什麼叫“地下森林”?2.文題“地下森林斷想”中“斷想”什麼意思?作者進行了怎樣的“斷想”?

提問、引導,明確:探尋(好奇)——揣想(深情)——不願離去(震撼)

三、重點閱讀,師生合作,感受地下森林成長艱辛

1、小聲讀課文3-12段,思考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深淵遭際,並概括它的特點。明確: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不幸卻自信

2、默讀13-19段,思考:地下森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與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其成長過程、遭遇的不公及受到的幫助。

小結:就這樣,幽谷裡的樹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殺而發芽生長並蔚然成林,險惡的環境,艱難的成長都沒有阻擋地下森林腳步,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偉大的生命力。

四、朗讀品味,感悟地下森林品格

1、播放朗讀。學生自由朗讀喜歡的語段。

2、提問:為什麼說地下森林的出現是“生命史上的奇蹟”?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貴品質?

3、找出集中體現作者對地下森林深深情感的詞,品味語句。

體會、探討:(1)……可是山沒有顏色,谷沒有顏色。(2)可是它卻不……它隱姓埋名,安於這荒僻的大山之間,總好像在期待著什麼,希望著什麼。(3)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4)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佈:我是森林!

(5)我望見澗底泉水閃爍,我明白那是你含淚的微笑。(6)啊,我聽見了,聽見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盪的回聲:我是森林!(7)……謝謝你的啟迪。

提問:本文為什麼這篇文章寫得如此動情?

4、生談感受。教師小結。

五、拓展延伸,寄情感談黃山鬆

觀看黃山鬆圖片(蒼翠挺拔的黃山鬆、絕壁之上的黃山鬆、白雪覆壓下的黃山鬆),想象其經歷的生命歷程,領會精神品格。結合我省民眾傳揚“黃山鬆精神”談。

六、佈置作業:

以“讀你,黃山鬆”為題寫一小短文,用上“莫非”、“我明白”等詞語。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以及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2、品味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以及從中悟出的哲理。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15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親愛的同學們,一提到森林,你會想到用哪些詞語或語句來形容呢?是的,它雄偉壯麗,遮天蔽日而又浩瀚無垠,陽光寵著它,清風吹拂著它,雨水滋潤著它。然而,你們是否知道,在黑龍江寧安境內距境泊湖180公里的山林裡,由火山爆發所形成的井底一般,陰森森的不見陽光的深谷中,還生長著一片地下森林,今天,就讓我們乘著著名作家張抗抗為我們架起的想像之舟,去追尋億萬年前生命的靈光……

二、板書課題,解題。

斷想:即片斷感想,感想雖屬片斷,但作者感受強烈,且飽含哲理。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站在地下森林的面前想到了些什麼。

讀完全文,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地下森林成長的艱難歷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像,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艱辛?這些內容應從文中去哪些段落去尋找(對,3—20段),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小組討論出結果後,彙報給大家。

四、再讀課文,具體分析

1、各小組概括得很好:請看大螢幕,地球曾經遭遇火山爆發,所有的生命都毀滅了;大地上再沒有了百鳥啾啾,也沒有樹葉沙沙;火山製造峽谷深淵;當過了很多很多年後,山嶺間一片鬱鬱蔥蔥,而幽暗的峽谷依然陰森森、光禿禿,生命難以在這裡萌發,更主要的是,連陽光也從不光顧峽谷,這裡寒冷異常。——難道峽谷就永遠這樣沉寂嗎?

2、不,它倔強地反抗著命運的不公,頑強地忍耐著,在惡劣的環境下堅守目標,最後終於長成了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

3、那地下森林是靠著哪些優秀品格戰勝這所有的艱難險阻的?

請小組討論回答

集體的力量總是最強的,你們答得很好。有頑強、有堅忍;地下森林能克服重重困難,任何時候都不悲傷,還因為他有樂觀豪邁的品質!同學們的回答都扣到了地下森林的品格:堅忍頑強、樂觀豪邁、堅守目標、執著追求。很好。那地下森林長成後,又表現出哪些優秀品質呢?請讀(22——27段)

4、是的,它把粗壯的雙臂伸向光明的天頂,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了人類,這表現了他的——無私奉獻!當小草自鳴得意時,擁有巨大財富的地下森林還是默默無聞,與世無爭,又表現了它的沉著謙遜。

5、作者對具有如此優秀品格的森林懷有什麼樣的感情?是佩服、頌揚,是作者由此而產生的景仰之情。是的,你們概括得特別好!

6、那作者由地下森林的成長過程感悟出什麼樣的哲理呢?同桌討論並彙報結果

很好,各桌討論都很熱烈,發言也很積極,現在請彙報你們同桌討論的結果。不錯,同學們的都找到了課文中飽含哲理的語句,那就是第26自然段中的“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麼,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啊!”仔細品味這句話,它除了讚揚地下森林頑強的不屈的生命外,還在表達什麼呢?請同學們自由暢談你的理解。

不錯,同學們都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談出了自己的理解,不怕命運不公,只要堅守,只要忍耐,終究會獲得應有的尊敬和榮譽。

五、拓展延伸

1、為什麼這篇文章寫得如此動情?作者正是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寫了進去,——本文寫於80年代初,正是“文革”結束後不久,我們國家剛剛經歷了一場巨大的浩劫,人們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們帶著這樣的心態觀察社會與自然現象,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所感所悟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大背景結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文正體現了這樣一種時代精神。歷經浩劫而大難不死,重獲新生而百業待興。這種社會變遷與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歷史和現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作者在“文革”中當過知青,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過工作過;命運之不公,委屈了一個有才華的女青年,也許她胸懷大志而羈于田壟之間,自恃有才卻長期被湮沒。所以這一句既與地下森林的形成和發展有關,同時又超越了地下森林的侷限,上升到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思考,這句哲理用的文字較多,我們可用格言警句來進行概括,可以順著作者的話去說,也可以根據你們自己對課文的體會另作總結概括!同學們好好思考,爭取讓我們記住你的名言!

2、很好,有的同學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有同學說:只要忍耐和努力,終究會獲成功;一顆優秀的種子,在任何貧瘠的地裡都能生長;只要頑強忍耐,醜小鴨也能變白天鵝,,,,,是的,鐵百鍊也能成鋼;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即將踏上一段新的人生旅程,這個過程也許充滿了坎坷,競爭和汗水,但我們不要懼怕困難,也不要感嘆命運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只要奮鬥,終究我們也會自豪地宣佈:我是勝利者!

六、品味語言

1、這篇文章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富有激情,如開篇寫森林的一般景象,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寫得很簡練,且形像感很強,但在描寫一般森林之後,作者筆峰一轉,“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情勢突變,情感的力度陡然強化,表示作者對地下森林的關切、詢問、同情,對生命不公的怨恨,對自由、公平、創造的渴望和追求,這些感情在後面各段都有貫穿和滲透,特別是貫穿全文的九個問句,請同學們找出來。然後每一小組選擇兩句討論分析它其中的含義及感情分量,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同學們體會感情的角度把握得很好。的確,在課文第二段的第一、二、三問和第13段的第七問都在提醒讀者注意,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而第11、12段的第四、五、六問是無疑而問,是在強化對陽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緒,因為上文第10段就專門談及陽光的不公平,再以反問的形式提出陽光的不公平,是換一種句式強化這種否定的情緒,而23段的第八問、第九問,是對歷經劫難之後的地下森林的問話,不再有沉重之感,卻有一種回首往事,懷念艱苦歲月的患難真情。這裡有提示回味上文內容的作用。

2、除了這九個問句很有特色外,文中還有很多精彩的寫景語句,請同學們找一找,選一句你最喜歡的,並說說選擇它的原因。

同學們選的語句都很優美而生動,特別是像“黑黝黝”、“光禿禿”、“密密麻麻”這樣的疊字句,用得精心而細緻;“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松”、“沒有小鳥啾啾,沒有樹葉沙沙”等則屬於對稱句,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旋律性,在迴環往復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蘊,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七、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同學們,今天我們同著名作家張抗抗一起,站在地下森林的面前,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在作者優美生動語言的帶領下,我們似乎見證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艱辛歷史,讓我們滿懷激情地歌頌地下森林頑強不屈的生命後,讓我們也向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表達一下景仰之情吧!

(多媒體展示:地下森林成長的過程)

請同學們下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作者發揮想像的寫法,以“ 斷想”為題寫一則兩百字左右的短文。

板書設計:

地下森林斷想

張抗抗

堅忍頑強

樂觀豪邁

地下森林佩服景仰頑強的生命

無私奉獻

沉著謙遜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介】

本文是新課標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描寫生命的精美的散文。本文通過描寫地下森林的狀貌,讚美了地下森林的品格。這些品格主要包括① 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② 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③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終究能戰勝一切困難,任何時候都不悲傷或消沉。④ 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木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自然。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 瞭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歷史等知識。

② 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寫,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③ 品味理解文中的關鍵語句,從幾個方面概括出地下森林的品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能力目標:

①採用默讀的方法理解內容,運用跳讀的方法,用審美的眼光審視課文語句。從中提煉詞、句、段等修辭內容,用發現閱讀法品評出這些內容的精妙之處。

② 從地下森林身上學習一些美好的品德,去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3、情感目標:

通過作者對地下森林形成歷史的描寫,讓學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頑強忍耐的可貴,領悟到堅守信念,堅守未來光明的重要。

4、資源目標:

讓學生體會到自然資源的可貴,達到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節約。

5、環境目標:

體會到森林對環境的重要作用。比如他可淨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固定風沙等,從而使人們對他更加景仰。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

2、感受文章主題。

3、背誦精彩句、段。

【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主題。

【教學物件分析】

因為這篇文章是九年級(下冊)的文章,所以他相對 的學生是九年級學生。九年級學生的特點有,具有一定的分析,鑑賞能力,會仔細品讀出散文的含義。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反覆閱讀,去理解文章的主題。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鑑於以上的分析,我準備使用下列方法:

1、採用多種閱讀方法。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以達到對文章學習的目的。

【教學媒體及資源應用設計】

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製作出課件,運用時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恰當運用,以期達到最好效果。

【教學過程及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

一、匯入新課

大家見過森林沒有(見過),我們常用哪些詞來形容森林呢?(鬱鬱蔥蔥,蒼勁挺拔)我們還容易想到曹操的《觀滄海》中的哪句詩?(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還有哪些描寫森林面貌的?精神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強調了育人的艱難。

接著,又發問森林有何作用呢?①防止沙塵暴,調節氣候;②防止水土流失;③吸收噪音。

二、新授課

1、本文主要是寫地下森林的狀貌,那麼地下森林與地上森林有何區別?本文又寫了地下森林的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2、學生思考,邊閱讀文章邊思考三個問題。

3、學生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分小組進行討論,總結出這向個答案。

4、老師叫學生回答。學生紛紛舉手談自己的觀點。

⑴ 作者先點明瞭地下森林的奇特。作者發問為什麼長在這兒?(長在陰森林,黑黝黝的幽深的峽谷),作者為了尋找它,歷經了艱難困苦,用了兩個動詞爬、穿。

⑵ 地下森林的形成是經過了地殼運動,火山爆發,大風、山泉、魚鱗松等經過苦心經營,才造就了地下森林。

⑶ 在本文中哪些句子讚美了地下森林的品質?

⑷ 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認真探究。

⑸ 請同學們談一下本文的寫作特點。

⑹ 小結文章。 用多媒體課件打出森林的狀貌,那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容易讓學生想到森林的巨大力量,其生命力的頑強,為下面授課做好輔墊。

用課件展示森林的這幾個作用,把同學們帶入對森林的景仰之情中。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主題,用多媒體打出幾張圖片,地下森林的風貌,地上森林的壯觀,人們對他們的呵護,引發思考。

用課件展示三個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地下森林是怎樣產生的?

2、本文還展示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壯觀景色?

3、本文還讚揚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品格?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地下森林沉默寡言,不善於炫耀,但他很壯觀,經過了逆境的考驗,受到了人們的冷漠,不公正,但他一如既往的奉獻自己。

用課件打出地殼運動,火山爆發等自然現象,加深學生的認識。這樣比較形象,生動,使學生容易理解。

其實這一步是為了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精彩的句子。

並體會其作用。

用大屏障展示寫作特點。

【板書設計】

地下森林斷想

地下森林的產生原因 地下森林奇特 地下森林的品質

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長的生長煎熬

沉著謙遜,擁有無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終究戰勝一切困難,不悲傷,消沉

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練習設計】

1、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黑黝黝(yǒu) 嫋嫋(niǎo) 籟籟(sù) 莽莽(mǎng)

2、第1段先寫一般森林的廣袤盛大的特點,其作用是什麼?

(先寫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廣袤盛大的特點,以此作為反襯,顯出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長在不受陽光照耀,不受清風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尋常。

3、作者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其用意是什麼?

(使文章更加親切、感人、感情抒發更充沛)

【教學過程流程圖】

匯入課文→熟讀課本→品析課文→感悟課文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地下森林的特點和品質。

2、反覆朗讀,體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長的艱難歷程。

3、感悟地下森林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教學難點】

反覆朗讀,體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長的艱難歷程。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出示課件展示精美圖片,教師適時匯入。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鏡泊湖……

二、整體感知

1、展示學習目標。

2、檢查字的注音和詞語解釋。

3、同學們,課前我們都做了詳細的預習,我請一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確:

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蹟,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過程,滿懷激情歌頌了地下森林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學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令你最感動的是哪部分內容?原因是什麼?

明確: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這段文字。作者憑其想象敘寫了地下森林是怎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偉大力量就是在這艱辛的歷程中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感動我們,引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一起回顧地下森林艱辛的歷程,感受生命的最強音。

三、精讀賞析

1、教師朗讀“那一定是遙遠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學生思考:

⑴地下森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⑵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與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2、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⑴地下森林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毀滅、沉寂、沒有生命;山頂上有了泥土和種子、有了生命;峽谷裡有了泥土和種子、發出了小苗;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⑵不公:陽光的不公和無情、寒冷的霜凍

⑶幫助:長空的大風將石塊碾成粉末

潔淨的山泉將粉末滋潤成泥土

山頂的魚鱗松將種子撒入峽谷(白楊、青楊、黃菠鶯)

就這樣,幽谷裡的樹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殺而發芽生長並蔚然成林,險惡的環境,艱難的成長都沒有阻擋地下森林腳步,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偉大的生命力。從中我們同學們也應該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啟迪。請自由朗讀你喜歡的語段,品味語句、字詞,談談你的感受。

3、學生自由朗讀(5分鐘~3分鐘)。

4、學生自由發言,找出自己喜歡的語段,品析關鍵詞句,字詞的深刻含義,談感受。

例如:

⑴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析:詳見教參144頁

⑵“它本可以變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教參P146

⑶“總有強者活下來了,長起來了。從沒有陽光的深坑裡長大了”教參P146

⑷太陽的不公一部分課文P82

明確:學生可以自由地暢談自己喜歡的語段,抓住語段中的關鍵詞語,主要用來突出成長的艱辛,表現地下森林的堅韌不屈,分析感受頑強的生命力。總結地下森林的品格:堅忍頑強,沉著謙遜,樂觀豪邁,無私奉獻。

教師小結:像地下森林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常常會墮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風雲變幻、地質變遷考驗森林,禽獸的生命適應性一樣,考驗人群的品質、適應性、耐力,錘鍊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滄海橫流,天翻地覆,方顯英雄本色;人煙盡滅,劫後餘生,更知生命可貴。正如本文的作者張抗抗,19歲的如花歲月正植“文革”,命運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工作了38個年頭,委屈了一個有才華的女青年,但她懷有遠大的志向,不羈于田壟之間,在文革結束後憑藉自己的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為什麼這篇文章寫得如此動情?作者正是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寫了進去。親愛的同學們,在讀了文章聽了作者張抗抗的切身經歷後,你有怎樣的感受或是啟發嗎?

四、拓展延伸

學生結合自身談對本文的感受?

例:

學生實際:自己遇到困難,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選擇,面對挫折。

學生感受:甘於寂寞等待;堅韌頑強、樂觀、沉著謙遜。

五、小結

看著眼前這難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萬千,他不媚俗,陽光不給他光輝,火山製造峽谷、深淵,不給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跡。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屈服於自己的命運,歷經磨難,終於發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即將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你們啟程之際,老師衷心祝福你帶著對地下森林的解讀勇敢的上路,相信終有一天,你們也會有“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瞭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歷史等知識。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寫,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關鍵語句,從幾個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過程和方法:

採用默讀的方法理解內容,運用跳讀的方法,用審美的眼光閱讀審視課文語句,從中提取精美的詞、句、段、修辭等內容,用發現閱讀法品評出這些內容的精妙之處,以達到深刻領會課文的閱讀目的。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作者對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的描寫,讓學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頑強忍耐的可貴,領悟到堅守信念,堅守未來光明的重要。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昧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美點追蹤法

3.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一提到森林,我們便不由地聯想到那雄偉壯麗,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們見過地下森林嗎?在那遙遠的年代,火山爆發後,留下的死火山口裡,長出了一棵棵參天大樹,連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種蔚為壯觀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著名作家張抗抗的筆觸,一起走進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尋常的生命力吧!

二、資料助讀

1.作者介紹

張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當農工,在那裡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

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從此以後,她一直將思考的重心放在當代青年事業與愛情的矛盾衝突上。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加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內心歷程,運用細膩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們內心的創傷和追求。

後來在中國作家協會黑龍江分會任職,成為專業作家。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中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2.時代背景

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張抗抗沐浴過燦爛的陽光,遭遇過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國生活舞臺中的一個角色。然而張抗抗能成為一個作家,達到思想與藝術的輝煌,卻有著大背景下屬於她自己的生動故事。七十年代末,她寫出《地下森林斷想》,坦坦蕩蕩地洩露愛與憎,表現與天地山林融洽無間的情致。

3.名家品評

可我在重讀這些散文時的感受,卻一點也放鬆不起來,作家的銳利思想.對人對事的態度,甚至對“地下森林”的感受,都是那麼深沉。張抗抗是從那些大是大非的歲月中走過來的。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都有很強烈的很沉重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從他們那一代甚至幾代知識分子和正直人們的骨子裡散發出來的,那是沒有辦法克服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就像重重的蝸牛殼壓在身上,對一切事物都要去分析去思考,都要去弄出個對與錯,都要找出個理來。我曾經說過,張抗抗是一個喜歡思辨善於分析的作家,她寫的小說也好,散文也罷,處處都表達抒發她對人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以及對她們那一代人的審視。你就看看張抗抗一些散文的題目吧:《誰能感覺思想的重量》.《無法撫慰的歲月》.《以思想悅己》.《地下森林斷想》.《埃菲爾鐵塔沉思》等等,無處不讓你感受到她的思想.情感的流動。

三、整體感知

1.語知歸類

①生字注音

浩瀚無垠hàn yín 嫋嫋niǎo 鼎盛dǐng 沙礫lì 萬籟俱寂lài 啾啾jiū 鏡泊湖pō 嶙峋lín xún 瘠薄jí 鬱鬱蔥蔥cōng 沉湎miǎn 吝嗇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窺測kuī 憤懣mèn 孱弱chán 簌簌sù 崛起jué

②詞語積累

浩瀚:形容廣大,繁多。

黑黝黝:光線昏暗,看不清楚。

嫋嫋:形容煙氣繚繞上升。

沉默寡言:不愛說笑。

鼎盛:正當興盛或強壯。

山崩地裂:山塌下來地裂開來。

萬籟俱寂:形容一點聲音都沒有。萬籟,各種聲響。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啾啾:象聲詞,形容許多小鳥一齊叫的聲音。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疊。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不肥沃。

鬱鬱蔥蔥:(草木)蒼翠茂盛。

沉湎: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吝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隱姓埋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憤懣:氣憤。

孱弱:瘦弱。

簌簌:象聲詞,形容風吹葉子等的聲音。

崛起:興起。

2.本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總起,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作者連著發出三個疑問,表達對地下森林的景的驚奇、感嘆。第1段先寫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廣袤盛大的特點,以此作為反襯,顯出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長在不受陽光照耀不受清風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尋常。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發更加充沛。

仔細品味,還可以看出本文的一個構思機巧:三個設問是為下文埋下伏筆,即為展現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做一鋪墊,使下文思路的展開變得順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這部分側重於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地火山爆發,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毀於一旦(第3~8段);二是幽谷在千萬年沉寂之後,暗暗生長出“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第9~20段)。這部分極寫環境的惡劣和地下森林生長的艱辛,給人以沉重感、厚重感。在寫法上用的是插敘,似乎一半是寫實,寫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親眼所見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親見幾萬年前的地質變遷,而純粹是發揮想像寫成。而且運用了對比和映襯兼濟的寫法,火山爆發前和火山爆發後的地理景觀恰成對比;火山爆發所形成的艱難困苦生存條件對地下森林是一種環境映襯(可稱反面映襯),突出其不屈不撓頑強生長的品質特點;陽光的無情和不公,與“長空的大風”“潔淨的山泉”“山頂的魚鱗松”對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態度恰成對比;甚至“長空的大風”“潔淨的山泉”“山頂的魚鱗松”對地下森林也是一種環境映襯(或稱正面映襯)。而真正描寫幽谷裡樹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殺而發芽生長並蔚然成林的,僅是19至20兩段,寫得過於簡略,忽視了地下森林成長這一值得大書特書的光榮歷史,是何用意?也許作者著意於極寫環境的險惡和生命的艱辛,以此映襯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偉大。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現時作者親眼所見的地下森林的狀貌,突出其“自豪”的特點,表達作者的“景仰”之情,並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主要寫現時的蔚為壯觀的地下森林。

文章最後揭示哲理,點明主題思想。哲理性的話是:“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麼,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會屈服啊!”這一哲理既與地下森林形成和發展相關,同時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侷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的普遍道理層面。當然,作者的寓意決不僅限於此,“謝謝你的啟迪”這句話似在暗示作者領悟得更多,引發讀者往更為廣闊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常常會墮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風雲變幻、地質變遷考驗森林、禽獸的生命適應性一樣,考驗人群的品質、適應性、耐力,錘鍊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滄海橫流,天地翻覆,方顯英雄本色;火盡煙滅,劫後餘生,更知生命可貴。歷史與現實,個體與群體,莫不如此。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既寫作者眼中所見的地下森林面貌,又寫作者的觀覽感受和受到啟發後的深思,總的說來主觀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顯。

四.自主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主題中的時代精神和作者個人思想烙印?

文章主題見“整體把握”的開頭一段,這裡不復贅述。

本文寫於80年代初,正是“文革”結束不久,我們國家剛剛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浩劫,人們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們帶著這樣的心態觀察社會與自然現象,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所感所悟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大背景結合起來。從這意義上說,本文正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歷經浩劫而大難不死,重獲新生而百業待興,這種社會變遷與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歷史和現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學總是仿擬現實,本文對“文革”後的社會現實就有很大的仿擬性。例如作者說:“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麼,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啊!”說的是大自然現象,但讓人聯想到我們中華民族經歷浩劫,損傷了肌體,卻保留和鍛鍊了靈魂和精神。本文雖未點明這種時代精神,但聰明的讀者能悟出來。而且有時作者自己未必意識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時代精神,由評論家特意點明,大家便豁然開朗,這在中外文學史上也不乏其例。

至於打上作者的個人思想的烙印,可以從作者的經歷中窺測。張抗抗在“文革”中當過知青,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過工作過;命運之不公,委屈了一個有才華的女青年,也許她懷有遠大志向而羈于田壟之間,自恃有才卻長期被湮沒,正如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然而“文革”結束,她憑藉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燦爛的前程。為什麼本文寫得如此動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個人的生活感受寫進去了!正如上文所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個形象,一個靈魂,讓我們看到作者面對奇特的地下森林抒發一番衷情的淵源所自。

2.全文九個問句,各有什麼意味?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第一、二、三問:“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你從哪裡飛來?……熬過那漫長的歲月?”一方面改變陳述句帶來的閱讀的沉悶,提醒讀者的閱讀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

第四、五、六問:“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與第一、二、三問句有疑而問有所不同的是,這裡的三問句是無疑而問的,其作用是強化對陽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緒,因為上文就專門談及陽光的偏私,“都說陽光是公平的,在這裡卻不,不!”這裡已經否定了陽光的公平,那麼再以反問的形式提出陽光的不公平,是換一種語式強化這種否定的情緒。

第七問:“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著什麼呢?”這一問句的意義和作用同第一、二、三問句是一樣的。

第八、九問:“你的歌是唱給曾在困難中真誠地幫助過你的夥伴們聽的嗎?它們如今都到哪兒去了呢……”這是對經歷劫難之後的地下森林的問話,不再有沉重之感,卻有另一種動情的感覺,那就是回首往事,懷念艱苦歲月裡的患難真情。與前面所有問句的作用有所不同,這兩問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內容。

3.為什麼行文結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本來這些描寫可以移至文章開篇,展示作者目擊地下森林之後的強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為讀者閱讀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暫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來,想來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後順勢再現森林的壯觀景象,劫後餘生,慶幸之至,作者寫來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五、全文小結:

同學們,對語言的理解,既要從表情達意入手,也要考慮修辭句式角度(打出板書),二者是有機統一,這節課,只是為了教學的方便,老師有意識把它分為兩個方面。品味語言,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立足文字,聯絡語境。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上下文,文章中心,寫作背景等。

今天,我們從這表情達意和修辭句式兩個角度賞鑑了這篇美文,地下森林成長的歷史,讓我們感慨萬千,火山不給他留下生命,陽光不給他光輝,然而她不屈服於不公的命運,而是憑著自己堅忍的毅力,終於發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親愛的同學們,會考即將來臨,在你們艱苦複習之際,老師衷心祝福你們帶著對地下森林的解讀,勇敢地去備考,相信會考的那一天,你們也會發出“我也是一片小小的森林”的豪邁宣言!

六、作業

七、教學反思

以前在課堂上,我往往先範讀,再讓學生自由讀。這樣做效果並不好。一是因為我的普通話和感情的表達還欠缺,不足以很好地起到示範作用;二是學生的學習失去了主動。在最近的課堂上,我有所改變:先讓學生自由讀,我是否範讀根據情況而定。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個性化的讀和理解;容易發現問題。我強調,在讀書時,一定隨時劃住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後主動地把自己所劃住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以供大家共同解決。在這節課上,我一共在黑板上寫了九個不認識的字和十二個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我把自己讀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困難也寫在黑板上。然後,我要求學生查字詞典後,把字的拼音或詞語的意思寫在黑板上。學生的表現比較積極。所有的字詞都能夠順利解決。這要比教師直接教好得多。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應該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遺憾的是我校的學生並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或者他們手裡就沒有工具書。於是,有的教師把生字詞寫下來,一一解釋。這樣做既低效,又不符合國中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應該時刻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唱主角,教師做導演。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課堂上學生只讀了兩遍,沒有讀夠、讀透。在明天早自習課上,讓學生再讀幾遍。在讀課上,教師要捨得花時間和功夫。習題可以少做些,講解可以精減些,唯獨讀書不可忽視。語文教學,其實就是讀的藝術。

我引導學生劃分了文章層次。學生把課文分成了三個部分,並且簡單地總結了段意。由於時間緊張,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對於課文的標題,我提出兩個小問題讓大家討論:一是從這篇課文看,什麼是“地下森林”?二是“斷想”是什麼意思?回答這兩個問題,有利於把握課文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