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69W

《前方》教案

前方 教案教學設計

備課人:何建明   備課時間:十一月十二日

教學目標:

1. 瞭解攝影散文的特點。

2. 理解“家”、“路”、“流浪”、“旅途”等具象、抽象相結合的語詞。

3. 研討作者的核心觀點: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悲劇;人的悲劇性實質。(觀點應由學生提出)

4. 感受作者對人類精神處境的悲憫之情和深刻的人文關懷。

教學重點:

1、 領會文中“家”、“路”、“流浪”、“旅途”等語詞的雙關義。

2、 深刻理解人類的悲劇性實質:人在“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的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人無法還家”;“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揭示的人類的三重悲劇的實質。

教學方式:誦讀與揣摩;研討和點評

教學過程:

一、 視訊匯入,激發興趣

播放中央臺《動物世界》剪輯鏡頭。

廣袤無垠的非洲荒原上一群斑馬開始一場浩浩蕩蕩的大遷徙。他們穿過大片職業稀疏的熱帶雨林,穿過行沙翻滾的茫茫荒漠……當放映到大群斑馬涉河時幾匹弱馬尚未踏上對岸便被水中潛伏已久的天敵撕扯住一條腿時,學生被震撼了。(說明:以視訊“動物大遷徙”匯入能夠將“遷徙”這一悲壯的場面定格在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動物的遷徙與人類的流浪在本質上又是相同的。)

  

二、 示範朗讀,整體感知

1、 教師示範朗讀(或放錄音)。

2、 瞭解攝影散文的特點(結合攝影作品視覺直觀性和散文形式自由的優勢)。

3、 自由閱讀課文,並思考:作者提出了哪幾個核心觀點?

明確:在第二段至第十段中,作者對人類的精神處境的觀點是: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悲劇;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家鄉(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4、 作者又是如何由這幅攝影作品進行這些形而上的思考的?

明確:在首段,“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然而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基於同一事實:他們正在路上。”作者就將“歸家”、“遠行”、“在路上”聯絡在一起。從而聯想由照片興發。

經過聽、自由讀之後學生應該都能找到作者在第一段由圖片切入,展開了一系列的聯想(第十段又回到圖片“坐在這輛車裡的人們,將在這樣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裡…...”),最後一段是對文章的呼應。

三、 細讀課文,質疑討論

1、 學生自由閱讀課文,用“△”標出困惑不解指出,用“☆”標出精彩語句。

2、 分組討論,圍繞本文主旨(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展開討論,相互發問互為解答。教師參與小組研討,並作指導。

3、 各小組彙集研討成果並由代表發言。預計會有如下問題:

. (1)、“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中,“家”怎麼理解?

明確:這裡的“家”實指和虛指相互交錯,既實指那個實實在在的遮風擋雨的家,又虛指精神上的歸宿。兩者之間是在不斷的`轉換。

(2)、為什麼人“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明確:本文所謂“苦旅”其實是精神追尋的無盡無止而導致的人心靈上的無所憑藉。同樣,“家、家園和家鄉”也就是行而上的精神寄託;前方則是理想的召喚。

(3)、既然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是一場悲劇,那人類為何還有必要“走啊走!一直向前流浪?(該問題實質上也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

人生的追求確實是一場悲劇,然而是悲壯的,而絕不是悲慘的!是迎風長嘯,而不是搶地號呼!可以舉夸父逐日的例子:夸父為了抓住自己的理想,耗盡了心血,儘管如此也沒能追到太陽,然而他投出的手杖卻化為一片生機盎然的桃林,這不正能說明人類總是以自己悲壯的前行而留下美麗的詩篇,英雄的傳奇的嗎?還可引用卡特.瓦爾特《我與他》裡的一句話:渴望外出和思念歸鄉是一對孿生姐妹,他表現了人類的矛盾心理,只有真正的人才能徹底消除這種心理。

四、 動手操練,評點文字

1、 要求學生針對第十段至第十一段“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還在於……”在對話欄內加以評點。

2、 將優秀的評點拿出來在全班欣賞。

五、 課後作業

各人上網查詢一篇優秀的攝影散文,在班級推薦閱讀。然後總結一下攝影散文的寫作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