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談》教案設計

來源:才華庫 1.68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風景談》教案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風景談》教案設計

第五單元 散文

本單元篇目:《風景談》《天山景物記》《故都的秋》《時鐘》

(一)知識點概述

基礎知識

閱讀方面

寫作方面

(二)教學重點

(三)難點

(四)疑點

各課涉及到的字、詞的形、音、義;有關語法修辭現象;有關的文化常識、文學常識、文體知識。

(1)根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徵,理清課文的“形”,並領悟蘊含於“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

(2)領會並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寓情於事、因事見情的表現手法。

(3)學習精煉、準確、形象、清新的語言。

(1)領會並學習課文抓住事物特徵,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2)領會並學習課文借物抒情、託物言志,在形象化的議論中蘊含人生哲理的表現手法。

《風景談》中的時代背景、題旨、中心與結構;

《天山景物記》中的寫作背景、題目、中心與結構;

《故都的秋》中的寫作背景、題旨、中心與結構;

《風景談》中的構思、語言特點;

《天山景物記》中的順序、寫景、語言特點;

《故都的秋》中的情景交融及語言特點;

《時鐘》的形象化的議論、反覆手法及語言特點;

《風景談》中的第一幅畫面及議論特點;

《天山景物記》中的順序;

《故都的秋》中的感情色彩;

《時鐘》中的個別語句的解釋。

風 景 談

(一)教學要點

1.基礎知識

(1) 掌握字詞的形、音、義:

(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法

2.閱讀

(二)教學安排

嫵媚:姿態美好可愛

頎、姍姍、坼、湯湯:勢浩大、水流很急的樣、淺淺、

洋洋灑灑: 形容文章或談話長而流暢

百無聊賴:指思想感情無所寄託,感到很無聊

怡、氛圍、

有關背景、題旨、中心、結構等。

1.本文是散文精品,在瞭解課文結構中心的同時,要通過讀來體會本文特點.

2.課時安排:二教時

第一課時

一、 作者及寫作背景

1. 寫作背景

2. 題旨

二、瞭解課文內容,把握全文佈局(請生讀預習提示,教師補充)

1937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向上海大舉進攻,上海淪陷,茅盾不堪忍受日寇的蹂躪,“帶著-顆沉重的心”離開上海。1939年3月,來到新疆大學任教。1940年5月返回內地途中,應邀到延安參觀訪問了幾個月,呼吸清新的革命氣息,目睹解放區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對解放區的愛。因此,年底寫下此文。

《風景談》就是談風景,這裡的風景,不僅包括自然景觀,而且包括人們的活動。表面上談的是自然“風景”,實際上是在寫主宰“風景”的人。

請生讀課文,討論完成練習一,

沙漠駝鈴 沙漠風光

高原歸耕 月夜晚歸

延河夕照 生產歸來

桃林小憩 桃園即景

石洞雨景 促膝讀書

北國晨號 黎明剪影

本文通過對六幅“風景”的描繪,讚美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軍民火熱的戰鬥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達了作者對解放區的無限熱愛與嚮往。

三.分析課文結構

請生根據 練習一進行歸納分析,理清課文結構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4段)

第三部分(第5-8段)

第四部分(第9-10段)

即第一畫面--沙漠駝鈴,寫猩猩峽外沙漠的風景,揭示人類比自然更偉大。

即第二、三個畫面 高原歸耕和延河夕照,寫延安兒女的勞動生活,說明充滿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尤其偉大。

即第四、五個畫面一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寫延安青年的學習與休息,表現高貴的精神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

即第六個畫面---北國晨號,展現北國清晨山峰上兩個戰士的雄姿,高度讚揚他們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偉大中最偉大者。

四.課政研讀課文,完成練習一

第二教時

討論1.這六幅畫的背景都在延安嗎?

2、這樣安排有何用意?為何第一幅畫面沒描繪延安的“風景”?

3.課文為什麼從看《塞上風雲》預告片寫起?

(根據第一段討論)

4.文中議論性的語句有何作用?

5、根據以上分析,歸納課文寫上的特點:

構思巧妙。結構嚴謹

文章第一段並不是延安的“風景”、是寫猩猩峽外沙漠的“風景”。寫沙漠的好處是:

其一,它形象地告訴人們,無論多麼荒諒、貧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動,面貌就大為改觀,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偉力,可見人的偉大。

其二,這樣寫也有一定的掩護作用,便於發表。適應同國民黨反動派鬥爭的需要。

其三,使文章別具-格,在它的基礎上,下文層層深入地表現主題,呈層層鋪墊、環環緊扣的特色。

為了點明“塞上”,引起作者的聯想,交代作品緣起。影片反映的是各民族團結抗日的故事,引起了作者的聯想,情不自禁億起延安見聞的,所以不僅領引第-部分,而且領引全文。

請生從課文中找出這些句子加以體會並歸納:

文中議論性的語句,都在畫面的末尾。從結構角度看,能把六個畫面串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從表達中心角度看,起了點明中心,使中心思想反覆得到表現,從而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本文的構思巧妙表現在落筆於繪景,著眼於寫人,以景物突出人物。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藝術自由活潑、不受約束的特點,信手寫來,展示了多種“風景”的'片斷。各個畫面內容緊緊相連,都和人們的活動聯絡在一起,又都緊緊扣住一箇中心,即對解放區軍民火熱的戰鬥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讚美,構成了一個有機語言準確、精煉、生動的整體。

文章層層推進,步步深化,直至最後,完成主題。本文不長,卻能描繪出六幅圖畫。每幅畫文字簡短,但內涵豐富,含義深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善於運用準確、精練、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描述人物活動,構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有形的風景畫,給人以逼真的感覺和深刻的印象。

不僅如此,作者在寫景的過程中還運用嚴密的語言,進行一些簡短的議論。這些議論寫了自然與人的關係,乍看起來似乎差別不大,但仔細玩味,就可體會到其揭示的含義是逐步深化的。

五、重點研讀,要求學生讀課文有關部分,討論完成下列各題:

1、 第1段寫猩猩峽外的“沙漠駝鈴”採用了什麼寫法?這一描寫和後面的議論的關係怎麼樣?.

2、 “石洞雨景”為什麼要選在雨天、荒山、石洞做背景?這一段採用對比的寫法,又有什麼作用?

作者採用了先抑後揚的寫法。先從沙漠的廣度、亮度、色彩、聲響四個方面極力寫沙漠的單調、平板;然後由遠而近地描寫駝隊的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鏡頭,著意寫沙漠中出現駝隊後的莊嚴嫵媚。一靜一動,兩者形成鮮明對照,以此來表現“完全改觀”。

這一描寫形象地告訴人們,無論是多麼荒涼;貧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動,面貌就大為改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面的議論.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偉力,可見人的偉大。

石洞雨景”選擇雨天、荒山、石洞做背景!一可以和“西裝革履”“燙髮恭袍高跟鞋的一對兒”所處的環境進行鮮明的對比,二是和”沙漠駝鈴”中所寫的“沙漠”的作用一樣,強調這樣的地方確無“風景”可言,突出人是“風景”的主宰者,這樣就與第6、第8段約議論發生了聯絡。同時用。物”烘托“人”,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反村出1一對促膝讀書的青年男公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這一段通過環境、穿久、打為、精神曲個方面,將公園裡的一對與石洞裡的一對進行對比,突出解放區青年人具有崇高精神和高尚惜操,併為下文第6、第8段的議論打下基礎。

3.“民族的精神”在課文裡指的是怎樣的精神?課文是怎樣加以表現的?

4.文中的議論性的語句在課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5.課文中多運用烘托對比手法,請舉例說明。

“民族的精神”在課文裡指的是‘對內反對黑暗勢力的統治,對外反對外來民族和侵略和壓迫納精神.課文眷念寫的是一個小號共和一位荷槍的戰士在朝陽中的雄姿。他們的神態是那樣產意、堅決、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覺,給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課文正是通過這兩個戰士形象的墨逢,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

文議論性語句,從文章結構看,它把六個畫面串在一起,構成一幅動人的長卷,從內客的發展,它點明瞭六幅“風景畫”,每一幅都有特定含義;從表達主題看,層層深入地起到了畫龍點晴、發人深思、感人肺腑的作用。真正使六幅畫面的“形”集中到歌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戶 黨領導下解放區軍民火熱的戰鬥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神”上。

用“物”烘托“人”,如用北國晨光、朝霞、山峰來正面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兩個戰士;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反襯出一對促膝讀書的青年男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