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內加法》說課反思

來源:才華庫 3.16W

課前思考:

《5以內加法》說課反思

課前將學生5以內的加法情況進行了調查,由於受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的影響,學生對加法除了知道計算結果是多少以外,其他都已忽視了。他們只認識加號,知道加法,卻並不知道加法這一知識的來龍去脈。我們思考: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不是藉助一個例題,一幅圖就總結得出的。我們設計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例題和3幅動物圖,經過4次演繹,初步歸納加法的含義和算理。第二層次融練習於學習過程中,經過從一幅圖中找幾個加法算式,再次歸納,理解其含義、算理。第三層次就是對加法含義的拓展。以數學知識創生和發展的過程作為育人資源,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的創生和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抽象,逐漸建立起獨特的思維方式。

本課存在的問題:

1、解讀學生不準確,將學生估計過低。

目標定位太低。我把目標主要定位在對加法含義的理解,會用“合起來”算加法。為了這兩個目標,我設計了很多情景圖,希望藉助多個具體情境讓學生逐步感悟加法的含義,在感悟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強調“合起來”的想法。這樣一再的具體,對學生的思維要求太低,學習對學生來說沒有挑戰性,無法激起學習的慾望,目標應定位在用數字表示數量關係的3句話,在情境中抽象數字與數量關係,並用算式來表達,理解加法算式的含義。

各環節要求低。學生有能力用算式表示圖意,卻提出讓學生不知道要幹什麼的要求:你能想辦法把3句話的意思表示出來嗎?我的意圖是彈性,預設有的學生可能會畫畫圖,也有學生可能會列算式。事實上這個問題反而把學生弄得不知所措,學生完全有能力列算式表示圖意,就應明確提出:你能用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

後兩幅圖也緊緊圍繞說3句話,只是在交流時說出算式,沒有給予學生記錄算式的時間和空間。這是數學課,就培養思維能力來說,寫算式比說圖意更有思維價值其實“寫”比“說”更能體現數量關係,學生能寫出算式,他對加法數量關係肯定有理解,對數量關係理解了,加法含義自然就理解了。我們不能為了含義而含義,因為學生對加法含義心知肚明只是不會用數學語言表達,那就需要有高於含義的學習內容來給他體驗、抽象的機會。

2、缺乏捕捉資源的意識和能力。課堂中,學生出現的資源,我不知道哪些資源是必須抓住的,哪些資源可以放一放或不需要抓的;哪些資源需要回應反饋,如何迴應反饋;是個別反饋呢,還是集體反饋。。。雖然從理論上知道一些,但到具體的課堂還是無從下手。在第三幅情境圖,讓學生選擇一個算式說說表示什麼意思,有一個學生說“3+2=5表示3個小朋友和2朵花合起來就是5。”我馬上反問:5表示什麼?是5個小朋友,還是5朵花?學生沒有回答。緊接著有學生說“3個小朋友和2個小朋友合起來是5個小朋友”,我讓學生比較,肯定後者,讓學生反思,不是任意東西都可以合起來,只有同類的才可以相加。

緊接著第三個學生說圖上的東西是花一類,鳥一類,小朋友一類,3個小朋友和2朵花合起來就是5個東西。我對這個資源處理沒有發表意見,我感覺到他對數的認識已經能抽象了,但怎麼利用這個資源提升全體學生的思維,我沒有想到推進的策略,就一帶而過。

那今後在預設時,要努力想清楚一節課幾放幾收,放的目的是什麼,收的層次是什麼。不能為了放而放,更不能有了放卻沒有收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