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變化》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2.9W

《生活的變化》說課稿1

說課內容:

《生活的變化》說課稿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遼海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家鄉在變化”中的第二節“生活的變化”。

教材、學情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到家鄉的自然條件和歷史發展以及現實社會生活狀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書中選取了多幅圖片來彰顯生活的變化,意圖透過人們的衣食住行來反映人們的生活變化,進一步瞭解家鄉,體會到我們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促使他們樹立為家鄉的明天、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即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面”是指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 “點”是兒童社會生活的幾個重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我將本次活動設計為由課堂到課外,再從課外回到課堂的交叉反覆的一系列活動,今天所說的是課堂教學部分。

三年級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著溫馨與幸福。他們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很好的思考過生活的變化,感受不到過去的艱辛與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謝。

教學目標:

鑑於以上的分析,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為橋樑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調查、訪問,瞭解家鄉人民生活的變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溫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學重點:

瞭解家鄉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交流、彙報,體會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幸福與溫馨。

教法、學法:

課標中指出,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適於和樂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採用互動教學、直觀教學。 突出體驗、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

教學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主要分為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生活匯入,調動體驗

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近些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細心觀察的你們,都發現了什麼?”

學生彙報後教師小結: “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相比變化就更大了,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去了解家鄉人民生活的變化。”從中引出課題,教師板書:生活的變化。

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教科書56~59頁內容,學生可自己閱讀,也可以小組合作閱讀,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想一想,書中的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讀書後交流彙報。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觀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初步感知到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此基礎上轉入課堂。

第二環節:交流體驗,引起共鳴

這—環節,分三步來完成

一、交流資料

“同學們,我們已經瞭解到書中家鄉發生的變化,那我們的家鄉人民生活又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呢?課前老師請同學自由結組收集資料,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整理資料。”教師走進學生中,

參與學生的活動。

學生交流整理資料後分組彙報,學生可能會結合照片、故事、統計圖、統計表等進行彙報。對學生有價值、有特點的資料教師予以展示,並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教師隨機以概括,出

示圖片講解:過去的服裝,款式陳舊,顏色單一,人們都穿一樣的衣服,現在的服裝,款式新穎,顏色鮮豔,面料考究;爺爺奶奶小時候只能吃到窩頭、玉米餅和簡單的蔬菜,就是這樣有時還吃不飽。爸爸媽媽小時候雖然能吃飽,但食物的種類還是比較單一。現在水果、蔬菜應有盡有,想吃什麼就可以吃到什麼,人們不僅要求吃飽,同時還要吃出營養,吃出健康。過去的住房,低矮,陰暗,窄小,不方便。現在高樓林立寬敞明亮,既舒適又方便,過去人們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馬車或自行車。現在道路平坦,車的種類繁多,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

這一層次的設計學生通過交流、彙報,結合教師圖文並茂的講解,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從中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溫馨與幸福。

二、交流問題

在各小組彙報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隨機提問:“我們的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問題呢?”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學生可能會說環境的汙染,資源浪費等等,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生活的不斷髮展與變化,隨之也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問題,現在還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這就需要同學們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去創造、去發骨、去改變!”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三、交流收穫

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訪問、交流、彙報,從課外到課內的一系列活動中對家鄉生活的變化已有了深刻的體會。於是,我請學生來談收穫,談體會,學生可能會說:過去生活艱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會說爺爺奶奶小時候吃不飽,我要把好吃的留給他們,做一個孝順的孩子,還可能會說要好好學習把家鄉、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第三環節:演演說說,以情促行

請學生自由結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長輩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學生可能會用各種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時裝表演等來展示自己的才華。

學生表演後教師小結:“通過調查、交流,你們已經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看了你們的表演,老師也感受到你們對長輩,對家鄉,對祖國的那份濃濃的熱愛之情,相信這份愛會讓我們攜起手來,努力學習、努力奮鬥,讓我們的生活越變越好!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創作能力,給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學生的才華展示將整個活動拉向高潮。教師充滿激情的.小結,把學生帶入一個渴望努力、渴望實踐,爭取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家鄉的無限遐想之中,達到預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環節 課後延伸 昇華情感

請學生將蒐集到的資料製作成《家鄉人民生活變化》的展板,在校園中展出。

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整理運用資料的綜合能力,也使學生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感受家鄉生活的變化,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生活的變化》說課稿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遼師大版國小《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說說變化中的第一課《身邊的變化》。本課體現的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中的內容。《身邊的變化》要求讓學生通過現實中自己身邊的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快樂,從而懂得珍惜快樂、幸福的生活。本課屬於本單元起始課,為本單元其他課程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所以本課在本單元佔有重要位置。

二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了學習習慣,但對周圍的事物留心差,對身邊的變化感受不是很明顯,需要教師引導、啟發和介紹。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我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找到同學、學校、家庭的變化,知道身邊的事物每天都在變化。

2、在找身邊變化中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簡單的分析辨斷能力。

3、在感受身邊變化越來越好中,體驗快樂,珍惜幸福,懂得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重點:引導學生找身邊的變化,並體驗變化帶來的好處。

難點:引導學生找到同學、學校、家庭的變化。

為能達成教學目標,我採用談話、遊戲、交流、欣賞等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我還會利用課件等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將會用觀察、發現、感知、體驗的學習方法,瞭解身邊的變化,感受美好變化所帶來的快樂,並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為了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首先我讓學生說說今天的品德課與以往的品德課有什麼不同?簡單的一個問題,卻讓學生找到了身邊的變化,並能談出感受。接下來直接匯入本課並出示帶有“找”字的放大鏡模型,強調了“找變化”。也激發了學生找變化的興趣。

(二)學習方法

讓學生找到身邊的變化,首先必須讓學生學會找變化的方法,對於學生來說,學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學會了方法下面的環節才能順利的開展。所以,在新課教學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找變化”的小遊戲,讓學生找找老師身上的變化,通過遊戲使學生總結出找變化的方法,再通過“家中找碴”遊戲來鞏固方法。為下面的環節做好鋪墊。在遊戲中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新課教學

接下來我先讓學生找找自己家裡的變化,然後找同學和同學校的變化,這校由近到遠,由淺到深,讓學生逐步去發現身邊的變化,符合國小生認知的規律。同於學生年齡小,所在在找變化的過程中,我會運用遊戲“猜猜他是誰”來找到同學的變化,並感受變化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的快樂。還會啟用“小導遊”來激發學生找學校變化的興趣,並通過學校曾經取得的榮譽,讓學生感受學校越來越好是全校師生和家長們共同的努力的結果。通過適合引導、啟發讓學感受到美好的變化帶給我們幸福、快樂的生活,同時也讓學生學會感激。

(四)總結本課

身邊的變化有美好的變化,同時也有不好的變化,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要讓學生正視這點,客觀辨證的面對身邊的變化,於是在本課的最後我佈置學習回家以後運用方法找一找身邊不好的變化,為本課的第二課時做好鋪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