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淺談理性的反思與斷想

來源:才華庫 2.22W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地面對現狀,並快速全面瞭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行的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淺談理性的反思與斷想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關於淺談理性的反思與斷想

理性與反思、自我、邏輯、科學……等概念一樣,都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但西方各種哲學流派對理性有著不同的理解。

古希臘的斯多葛派認為理性是神的屬性與人的本性,將判斷力視為真理和道德的共同源泉;柏拉圖和斯賓諾莎的唯理論,從唯心和唯物的不同立場否定感覺經驗,把理性看成認識和知識的唯一源泉;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從機械唯物論的視角抹殺生命現象與物質運動的質的差異,主張將理性作為衡量一切現存事物的唯一標準;康德試圖彌合客觀的理性和知性與主觀的道德和審美兩個世界的明顯鴻溝,提出一種先驗的道德宗教或道德哲學,將理性上升為融知性與感性為一的先天形式;黑格爾則從他的“絕對精神”世界觀出發,將理性僅僅視為具體的、辯證的思維方法……儘管上述種種觀點都出自鼎鼎大名的西方先哲;儘管他們對於哲學及理性的研究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儘管他們的理性觀大抵也都是圍繞著人類和人性展開的,但我認為他們都具有兩個弱點:一是高高在上,脫離了廣大民眾;二是形而上學,脫離了現實生活。正如西班牙哲學家何·奧·加塞爾所說:“自笛卡爾以來的現代哲學是深深紮根於唯心主義之中的。這個哲學取向到了康德、黑格爾等人而達到極致;這種哲學跟生活是決然對立的,就像在生活的洪流中逆流而上。”(〔西〕何·奧·加塞爾《什麼是哲學》,P88,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因此,無論他們的這些古典和近代的理性定義是什麼,我都不感興趣。

真正將西方的哲學和理性迴歸廣大民眾和現實生活的,是西方的現代哲學家(我們的傳統哲學從未超越生活,自然無需迴歸),其中最深刻也最難懂的大約是海德格爾,最精闢又最通俗的則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理性定義就是自我。具體地說,就是:人人皆有本我,所謂本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天性、本能、七情六慾或感情,滿足它們便是人生的根本動力。一個人,無論他生活在什麼時代、什麼文化或體制的`社會,打著什麼樣的階級或階層的烙印,具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其一生的思想和行為,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這一根本動力。用金嶽霖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情求儘性。”

但人的天性、本能、七情六慾或感情千差萬別——有的好色、有的好食;有的好動、有的好靜;有的好權謀、有的好自由;有的好幻想、有的好實幹……也就是說,秉性各異,人各有志。然而,人偏又是脫離了社會便無法生存的社會性動物,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如果人人皆按照自己的秉性和志趣率性而為,社會生活便亂了套,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社會。為了規範或制約各不相同的“性”或“志”,社會便約定俗成出種種“超我”,來作為人們先驗的或超驗的精神權威——諸如上帝、天道、宗教、民族、國家、黨派、倫理、道德、正義、良知、憲法、法律、公約、規則……等等,儘可能限制或制止那些妨礙他人或危害社會的“情求儘性”。也就是說,“情求儘性”必須以服從超我為前提。用金嶽霖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用求得體”。超我便是“用求得體”的那個“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