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專項訓練(現代文閱讀)a href=/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

來源:才華庫 1.43W

(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高三語文專項訓練(現代文閱讀)a href=/friend/(教師中心專稿)/a

人為什麼會流淚

人類學家發現,在種類眾多的靈長類動物中,人類是唯一會哭泣流淚的成員。達爾文認為,哭泣時,眼睛周圍的微血管會充血,同時小肌肉為保護眼睛而收縮,於是導致淚腺分泌眼淚。對於人體來說,眼淚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副產品”。

美國人類學家阿希萊蒙塔戈的觀點與達爾文截然相反。他認為,流眼淚對人體大有好處。這種益處影響了人類的進化,因而能通過自然選擇被人類一代一代地儲存下來。人類會流淚是適者生存的結果。

蒙塔戈舉例說:眼淚中含有溶茵酶,這是人體的一種自衛物質,它能保護鼻咽黏膜不被細菌感染。觀察表明,沒有眼淚的乾哭,很容易使鼻咽黏膜乾燥而受感染。

越來越多的學者贊同蒙塔戈的觀點,相信流淚行為對人體具有益處。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威廉佛萊從心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角度,對流淚行為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淚分成反射性流淚(如受到洋蔥刺激)和情感性流淚兩類。5年時間裡,佛萊的統計表明,一個月內,男人哭泣流淚的次數很少超過7次,而女人則在30次以上。

晚上7~10點,同家人親朋相聚,或者在看電視時,是情感性流淚發生頻率最高的時間。佛萊用特製的小試管收集受試者的眼淚,對眼淚樣品進行分析測試。他發現,情感性流淚的淚水中含蛋白質較多,而反射性流淚的淚水中含蛋白質較少。在這些結構複雜的蛋白質中,有一種據測定可能是類似止痛劑的化學物質。根據這一結果,佛萊推測,流淚可能是一種排毒行為,能排除人體由於感情壓力所造成和積累起來的生化毒素;這些毒素如果不通過流淚排出,留在體內,將對健康不利;情感性流淚排洩毒素,能使流淚者恢復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對健康有益。

然而,通過眼淚排出的究競是什麼成分的毒素?眼淚中所含的又有哪些功能不同的蛋白質?它們是如何產生,怎樣代謝的?這些連佛萊本人也不清楚。搞清楚這些問題,將能幫助人們判斷佛萊的學說是否正確。

有研究表明,人在哭泣後,其情緒強度一般會降低40%。這便解釋了為什麼哭後的感覺會比哭前要好許多。

研究發現,喜悅的淚水量大,味道很淡,而悲傷、憤怒的眼淚則水分不多,味道很鹹,原因在於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經還是副交感神經。這些實驗除了證明“有淚不輕彈”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之外,也表明眼淚不僅僅是簡單的“帶成味的液體”。

5.下面關於“對於人體來說,眼淚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副產品’”這句話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A.人類哭泣流淚,並不是區別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唯一標誌。

B.人是否哭泣流淚,並不影響人的健康。

C.淚水只是人類哭泣時,人的眼睛自動保護本身時所產生的一種液體而已。

D.淚水本身的生化成分含量,並不會因人體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而改變。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到目前為止,學者們一致認為,達爾文關於“對於人體來說,眼淚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副產品’”的觀點是錯誤的。

B.大量科學實驗已經證明,流淚行為對人體有很多益處。

C.情感性流淚能排出毒素,如果人不流淚,體內的毒素長期積累後就會導致人生病。

D.研究發現,人若因喜悅、哀傷或憤怒而哭泣流淚時,眼淚的流量和生化含量也會因哭泣的情感類別不同而不同。

7.根據原文所提供的資訊,下列歸納整合的觀點正確的一項是

A.研究證明,刻意控制自己不哭泣不流淚並不意味著聰明理智,因為“有淚不輕彈”並無科學依據,也不利於人的健康。

B.人如果不會哭泣流淚,也就不可能從靈長類動物進化為現在的文明人類。

C.哭泣有利於人的健康,為了自身的健康,人們應該經常哭泣流淚。

D.因為哭泣流淚能夠排除體內的生化毒素,男人流淚的次數又比女人少,所以女人的平均壽命比男人長。

五、(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死是生者的事

陳蓉霞

陰陽相隔,生死兩界,這是人們常用來描述死亡的說法。活人永遠都無法見證自己的死亡,然而,恰是自己至親的死亡,才讓我們體悟到上述說法的痛心徹肺。從這一點上來說,死亡,永遠都是生者的事。據考證,甲骨文中“死”的含義,就是一個活人跪在死者旁邊。正如當代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只有人才有死亡,動物只是生命的終結。人類面對死亡,沉思死亡)這就有了葬禮。舉行葬禮,正是人類史前文明一塊重要的文化界碑。

在我看來,葬禮的意義非同小可。首先,它提供了一種情感的慰藉。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除了智商,還有情商。真正的情商,或者說情感,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真表達。黛玉為葬花而落淚,悲的物件乃是由落花而及天下所有的生命,這樣的情感流露足以打動所有的生者。更何況當失去我們的至愛親朋,此刻生者對死者無盡的痛惜、思念、追憶、緬懷,若是沒有某種形式的葬禮,又該如何宣洩、表達?

其次,恰是面對死亡,才有人類情感中某種最為神聖情感的昇華一-敬畏感的形成。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我們只有恐懼,亦即畏;仰望頭頂的星空,或是遠處的群山,我們會生出膜拜之情,這就是敬。但唯有面對死者,儘管愛恨已去,恩怨不再,但生者對死者所有的情與愛都昇華為一種神聖的敬畏之情。我們更為盡心地呵護死者,唯恐他受到傷害;我們更為盡職地恪守曾經許下的諾言,唯恐他受到怠慢。其實我們心知肚明,這樣的傷害或怠慢都不屬於當下的世界,那當然只能屬於一個神聖的境界。是的,正是直面死亡,才令我們昇華至神聖境界。

面對死者,我們的'先人或許早已萌生這樣的問題:為何他的身軀漸漸冰冷不再溫暖我們?這樣的事情有一天也會降臨於我的身上?生命就是這麼回事?這意味著什麼?手是,這就有了對生命的意義的沉思。我們最先是通過葬禮來表達這種沉思。正正如托馬斯林奇在他的《殯葬人手記》中所說,宴葬死者經過那麼多的程式,就是要表明,他們曾經生活過,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別於一塊石頭、一棵杜鵑花,或一頭猩猩,他們的生活值得敘說和回憶。正是這種敘說和回憶,帶來了人類特有的歷史感。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歷史。不管它是刻在有形的物上,還是有形的音(口頭傳說)上。一部史詩或史書,不就是一部關於死者的傳說?當然,歷史或許不會記載或留下芸芸眾生的故事,但眾多生者卻會銘記他們的至愛親朋留下的點滴回憶。正是這些生動細節的無處不在,隨時隨地即可呼之欲出,令死者儘管出了家門,卻永遠走不出生者的心靈。在此意義上,誰又能說生死是永不相通的兩重門?

最後,正是面對死者的葬禮,才令生者有暇駐足傾聽來自生命底層的細語:生之無常,死之迫近。生命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閃電,倏忽即逝。生命之根恰恰紮在死亡的土壤中。生命來自虛無,又歸於虛無。生之飽滿恰由死之虛無所襯托,正如夜空襯托出繁星那樣。怠慢死亡,快速打發死亡之過程,其實也就是漠視生命。

面對死亡,我們才會自問:生命是什麼?在我看來,生命的過程是一道減法。一旦出生,我們就步步逼近死亡。可惜在很多時候,我們盡做加法和乘法,以為在有生之年,只要累積財富就會積攢幸福。殊不知,生命盡頭的最後一道算式是除數為死亡的除法,結局歸零。視死如歸,我們才能深切體會為何生命是一件禮物,它足上蒼的恩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功受祿,從虛無有幸來到這個世界,因而此生無論有怎樣的遭遇,我們都理當充滿感恩之情。面對死亡,如果我們能懷有對生命的感恩,對生活的感動,生與死,或許就連成了一個圓圈。

(2007年4月 《廣州日報》)

14.結合文意,解答文中加點的幾個詞語的含義?〈4分)

(1)減法:

〈2)加法和乘法:

(3)除法: 15.文中說:“在這個意義上,誰又能說生死是永不相通的兩重門?”作者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麼?(6分)

答:

16.聯絡全文,歸納總結葬禮的意義。(6分)

答:

17.文章最後兩段在闡述生與死的關係時,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請簡要分析。(6分)

答:

二、5.C (A.超出了對本句話的理解範圍;B.欠全面準確;D.只是對“眼淚本身”的理解,欠準確全面。)

6.D (A.以偏概全,“學者們一致認為”不是本文的原意;B.不是“科學實驗已經證明”,而是“越來越多的學者贊同”;C.“就會導致人生病”錯,原文並無這個意思。)

7.A (B.改變了原文資訊,誇大了哭泣流淚的意義;C.原文無這樣的資訊依據;D.主觀曲解了原文的資訊。)

五、 (22分)14.(1)人出生以後,生命就在一天天地減少。(2)在有生之年,通過累積財富來積攢幸福。(3)生命的盡頭是死亡,結局為零(錯一處扣2分,全對得6分》

15.死者雖然離去,卻會在至愛親朋那裡留下關於他生前的種種回憶,留下無處不在的生動細節使他永遠走不出生者的心靈。在這個意義上,生與死是可以相通的。(4分)

16.(1)葬禮引發古人沉思死亡,是人類自我意識覺醒的開始。

(2)葬禮為生者提供了情感慰藉,藉以表選對死者的追憶和緬懷。

(3)葬禮讓生者對死者所有的情與愛都昇華為神聖的敬畏之情。

(4)生者通過葬禮表達對生命意義的沉思。

〈5)葬禮讓生者體會到生之無常和死之迫近,從而更加珍視生命。〈每條1分,全對6分)

17.比喻(1分)。例如將生與死的關係比做夜空與繁星,將生命的過程比做一道算式,將生命比做一件禮物(任選兩例,各1分,計2分),既將生命的過程具體化、淺顯化,生動形象地闡明瞭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有怎祥的遭遇,都應懷有對生命的感恩,對生活的感動的觀點,點明瞭文章的主旨,又照應了文章的標題。(3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