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41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植樹問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1

1、教學設計力求有深度有厚度。《植樹問題》這一課的核心不是掌握公式,套用公式解題,而是讓學生在經歷數學建模的過程中,體驗一一對應,數形結合,化繁為簡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學設計分兩條主線走:一條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為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的實現了自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然後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生活,再一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另一條主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不僅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化繁為簡的思想,同時利用畫線段圖的方式,感悟一一對應,數形結合的思想。從而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2、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在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後,積極主動地進行大膽猜想,然後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不同形式進行探究驗證,整個課堂老師則引導學生在質疑、猜想中動手操作驗證;在操作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彙報;在彙報中比較;在比較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植樹問題數學模型。

本節課還存著許多問題:

1、環節處理不夠恰當,造成時間的把控上不夠精準。整節課感覺有點趕時間,走流程,重點知識不突出。比如在對“間隔數”如何來求上花的時間有點少,有些學生對如何快速求出“間隔數”還存在著疑惑。

2、由於沒有展臺,以至於不能清晰地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其他同學和聽課老師不能直觀地看到資料,讓驗證更具有說服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2

一、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二、課前匯入創設情境,從身邊熟悉事物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人民大會堂前柱子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步感受個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三、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我把書本例題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的小路”,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畫圖解決問題,讓學生初步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

四、能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發現問題、規律,讓學生髮表見解。

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還是不夠大膽放手,學生合作活動時間還是比較少。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待日後調整改進。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3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資料,以前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此刻諸多課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任課教師都個性重視關於“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型別的區分,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普遍採用了“學生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反饋交流、教師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並將“三種狀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演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應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連結。

透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係,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並以此為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並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處理得比較好:

1、這節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透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2、我注重教學資料的整體處理,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認識到在直線上植樹有三種狀況,即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樹問題的思維有必須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必須的難度了。所以,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透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狀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狀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4、學生列式計算出三種栽法的棵數後,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狀況,我們在列式計算棵數時,第一步都是先求什麼,怎樣求?透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後得出:要求棵數,得先求間隔數,並清楚地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5、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本節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盼日後調整改善。

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4

通過老師帶領同學們去植樹這一情境,接著出示ppt課件,讓學生補充數學資訊。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整節課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以三種不同的植樹方案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植樹問題。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讓學生在整理列表中學生們發現規律,驗證規律、運用規律等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模型的科學探究過程。在這節課中,然學生以畫圖為主線,以“數形結合、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為暗線,讓所有學生參與為載體,展開學習,實現“數學模型的多維構建。

整節課上的有些前鬆後緊的感覺。以至於在解決問題中還有幾道沒有解決完。如果在探究三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5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曾經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現在諸多課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任課教師都特別重視關於“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型別的區分,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普遍採用了“學生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反饋交流、教師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並將“三種情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演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連結。

通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為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係,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並以此為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情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並通過公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處理得比較好:

1、這節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通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2、我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認識到在直線上植樹有三種情況,即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情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4、學生列式計算出三種栽法的棵數後,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情況,我們在列式計算棵數時,第一步都是先求什麼,怎樣求?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後得出:要求棵數,得先求間隔數,並清楚地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通過公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5、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本節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待日後調整改進。

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希望能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6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單元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藉助線段圖等手段讓學生髮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在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本單元的植樹問題分為三種類型:兩端都栽、兩端不栽、在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上植樹。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情境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第一、預習安排得比較巧妙。從學生熟悉的手指切入,理解什麼叫間隔,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係,轉化為樹與間隔數的關係,得出:棵樹=間隔數+1。

第二、教學環節設計由淺入深。在學習完例題後的檢測中我先設計了一個和例題基本一樣的題型(課本下面的做一做)讓學生練習,這道題告訴我們的資訊是“2的街道兩旁路燈,每個50安一盞”問題是“一共安裝多少盞”它一方面檢測學生對剛學習的知識是否掌握,另一方面檢測學生是否認真審題。另外設計了一個求棵樹的'變式練習,在最後的拓展環節中又設計了一個求間隔數的練習題,整個環節給人一種穩步高升的感覺。充分體現了數學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思想。

再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本節課學生預習較充分,對新知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些,比如再找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時,一方面有了預習題的基礎,再加上充分的預習,學生很快就得出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所以很快解決了檢測的題,留下的遺憾就是學生審題不認真,只注意到了單位的不統一,沒有注意“兩旁”一次,方法對了,缺少了一半。後來的練習在提醒學生認真審題後,學生的積極性更高,爭先恐後要求上臺展示。

這節課雖不錯,但問題也存在著問題:

一、學生在展示時語言表達不夠完整。在說思路時總說半截話,需要教師的提醒在說完整,導致說的解題思路不夠清晰,因此在今後學生手思路時要求學生按順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來說。

二、在拓展訓練中引導不到位。求路長,實際還是先求“間隔數”,沒讓學生弄明白。

三、總結規律時本人在複述時敘述不完整,沒有強調“兩端都栽”這個前提條件。這也說明,本人在語言敘述中也存在問題,也折射出本人數學思維的不嚴密,也導致學生的課堂語言出現問題。這也是本人應該深思的,更應該改進的。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研究的只是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一種思想,一種在數學上、在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歸思想。這種思想的滲透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尋求解決複雜問題的一般方法,那就是從簡單問題、簡單事例入手,尋求規律,通過規律的得出,最終解決問題。

教學上我採用“自主——互助”的策略,力求讓學生依據自學提綱及要求,通過獨立思考,把不明白的問題與他人交流合作,使學生在不斷地操作和交流中,經歷發現和感受的植樹問題的過程。環節如下: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大家都熟悉的上操站隊為素材,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

二、以自研題為載體,實現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突破。

為此我設計分別在15米、20米、25米、30米的公路一邊植樹的問題,先讓學生明確自學要求,然後根據要求獨立研究與自己編號對應的一題,重點讓學生通過畫圖栽栽看,發現一棵一棵種樹關鍵是要找準間隔數,在經歷了從簡單事例入手之後,各部分名稱的實際意義已經得到了強化。

與此同時,植樹問題的一般解法也已經得到了歸納。然後用找到的規律去解例1中的在100米綠化帶上植樹的問題,使學生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這幾個過程中,學生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三、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學生對植樹問題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四、通過達標檢測活動,瞭解學生學習情況,為改進自己的教學和跟蹤輔導提供有利的保障。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出示不同型別的植樹問題,讓學生近一步體會數學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下一節數學課做好鋪墊。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8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潛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搞笑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透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植樹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物件,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忙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匯入,引導學生能夠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透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取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潛力和創新意識。

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潛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準備。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9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為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為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後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於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為線索。

對於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擺學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尋找,而且結合線段圖、擺學具,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兩端都種時,棵數會比間隔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樹。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覆的修改,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對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師對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課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讓我知道了自己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

二、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比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我知道,只有學生自己想學、願學,才能主動地學,並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對於重點部分的引入,即探究兩端都種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猜測得到答案。

當幾種答案產生衝突時,再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啟用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後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線段圖探究植樹問題規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下節課自主尋找另外兩種植樹問題的規律時,學生就比較輕鬆愉快了。

三、注重教學思想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傳授。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都很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當學生用一個線段圖證明規律時,適時點撥。用一個線段圖就能證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規律嗎?再畫幾個試試(以小組為單位,分組研究)。交流時,讓不同的學生說出用不同間隔的線段圖得到同一個規律,實際就是向學生滲透不完全歸納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通過對比10個間隔與2個間隔的線段圖的難易,對比畫一棵樹和用一個點表示一棵樹的難易,讓學生體會簡化的思想。通過找生活中的植樹問題,並解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體會化歸的思想。對於學習方法的傳授,整節課都特別重視線段圖的運用。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列舉幾條:

一、教學時間安排欠妥。

有的教學內容沒有來得及出示,有的內容講解比較倉促。練習鞏固時間不充分,沒有檢測時間,使教師沒有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心中沒底。

二、本節課,我本想借助一一對應的思想去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所栽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可是沒有深入去理解植樹問題中所蘊含的一一對應思想。所以,感覺得出的規律有些牽強、抽象,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沒有把一一對應的思想與植樹規律結合在一起,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三、對學生評價這塊顯得能力不足。對於學生的評價如何做到即準確又有深度,還要具有啟發性,這是我還得努力學習的方向。

四、數學課關鍵在於“說”,以說促思,以說引思,這樣可以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否正確,以便教師及時調控課堂,改變教學策略,但是,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明知道應該讓學生多說,但是由於時間問題,就把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而去進行下面的教學內容,這是我一貫的通病,我爭取改正,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一堂課下來,發現自己真的還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反思自己,今後還應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優秀課例,特別應該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運用於實際教學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斷進步、不斷髮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