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畫》的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3.06W

《玲玲的畫》,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墨漬,玲玲才獲得了思維飛躍的契機,最後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這是一堂由新橋國小陳忠鈺老師執教的二年級下冊的課文,也是一堂屬於學生的語文課,這既是一個打破定向思維的教學流程,也是一例教師與學生均獲得成功的大膽嘗試。

《玲玲的畫》的教學反思

一次並不陌生的“初遇”

“聰明的小眼睛看過來,我姓陳,小朋友叫我什麼呢?”孩子們齊聲回答:“陳老師!”“能不能甜甜的叫一聲呀?”“陳—老—師!”正式開課前,素未謀面的師生們營造了和諧的氣氛。“平時是怎麼表揚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齊聲回答。“再加上一聲‘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頓時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一個貫穿始終的提問

“孩子們,咱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把課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別響亮。“讀了‘玲玲的畫’這個題目,你們心裡有什麼疑問呢?”

教師用一個問題作為了這節語文課的開場白。他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和聯想。一大堆充滿想象的解釋,正式啟動了這堂課學生們的大腦。

在每個環節,教師都有意將這個提問貫穿著,要麼做預備鋪墊,要麼設定理解思路迂迴揭示謎底,要麼讓學生自主研究,找到問題的答案。本來稍顯零亂的教學內容,因為這一個問題而得到了意識上的統一,學生能夠集中精力,老師講課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關鍵的部件

教師提出了關於課文的理解的問題,卻沒有盲目求快解決。這節語文課,教師依然從分自然段、識字等基本環節入手,但在劃分段落和識字環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揮和創新。

沒有用教師的.權威,去確定到底有多少個自然段,而是將權力“下放”給學生,由他們來商量確定,最後得到一個比較一致的答案。學生的探究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在識字環節,同桌之間進行互動,調動了孩子朗讀的興趣,超越了一般教學模式下的效果,用“開火車”的方式來提高認知難度,以及將剛學會的書面語(如“端詳”),及時運用於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中(“咱們看看玲玲的這幅畫,你覺得這幅畫怎麼樣,請你仔細端詳端詳”)。這些施教的小細節,及時鞏固了初學的生字。探究用形狀相似的字來記憶的方法,既達到掌握生字的效果,還辨析了易錯的字類,可謂一舉兩得。對“趴”等動詞的強調,直接為理解課文做了充分準備。

一次無法刪減的模仿

除了對動詞的探究,對重點詞彙的解讀外,教師還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情景,模仿“玲玲”的語氣,讀出人物的思想活動和感情來。而最值得稱道的是,其他學生又成為模仿者的評判人,到底是不是讀出了課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頓開和高興的語氣,不由老師說了算,而是認真傾聽的其他學生。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之間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評價,事實上是走向了對課文的深層次理解。

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教師將探究、評判的權力和標準交給學生,卻掌握著理解的節奏和思路,提高了課堂效率,將全班學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課文這一基本教學要求上。

一場不能止步的變革

儘管教師在這節語文課的課堂組織和課前準備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覺得上好這堂語文課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這篇課文的起因是,畫被弄髒,卻又來不及畫,結果則是獲得了一等獎。如何將壞事變為了好事?其經過是,得到父親的提示,在弄髒的地方畫了只小花狗。這個轉變的過程十分重要,這個過程,學生應該自己去細細體會,最終得出,只要積極動腦思考,壞事也可以轉化為好事。

結合低年級書寫任務較輕的實際,教師可引導學生多多嘗試書寫,以培養學生獨立寫字的能力和信心。課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給孩子書寫記憶生字的時間應更加充足,更應在課堂中得到突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