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複習資料

來源:才華庫 1.75W

高三地理複習資料1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

高三地理複習資料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係: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佈: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佈:①緯度分佈: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佈: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地球自西向東轉,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轉,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轉

12、地表自轉線速度自赤道向兩級遞減至零;

13、除南北極點外,地表任一點的自轉角速度都相等,為15°/h;

14、北半球觀察北極星的仰角大小即為當地的緯度大小;南半球看不到北極星;

15、在地球公轉運動中,近日點(1月初)公轉線速度和角速度達值,遠日點(7月初)公轉線速度和角速度達最小值;

16、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範圍變大,寒帶範圍變大,溫帶範圍變小;

17、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冬至日直射南迴歸線;春秋分直射赤道;

18、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做迴歸運動,約每天移動0.26°,每月移動8°;

19、晨昏線的判讀:

沿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線為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線為昏線;

在側檢視中,左夜為晨,右夜為昏;

在晨昏線上的點,如果地方時<12時,則該點所線上為晨線,如果地方時>12時,則該點所線上為昏線;

20、太陽高度判斷:

晝半球中太陽高度>0,

夜半球中太陽高度<0,

晨昏線上太陽高度=0;

21、在光照圖中,晨線與赤道相交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相交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22、在光照圖中,晨昏線上緯度點(即轉折點)所在經線地方時要麼為0時或24時,要麼為12時;

如果該轉折點所在緯線剛好出現極晝,則過該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0時或24時,如果該轉折點所在緯線剛好出現極夜,則過該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2時;

⑴南極發現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說明:

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於溫暖溼潤地區,森林茂密,後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後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洲:①地形複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

②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佈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佔總面積2/3;

②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廣佈

北美洲: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佈

南美洲:①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

②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一洲(2350m);

②大陸冰川廣佈,冰層平均厚度達20xx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⑺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②乾溼季分明、暴雨集中;

高三大學聯考地理知識點複習資料5:地球和地圖

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0000千米。

2、經線是連線南北兩極的大圓弧線,又稱子午線。特點: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都相交於兩極。

3、經度: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為0o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②經度的劃分:以0o經線為起點,向東為東經度,向西為西經度,各劃分180o。③東西經度的分佈規律:東經度向東遞增,西經度向西遞增。④東西半球劃分:20oW和160oE構成的經線圈為界,20oW向東到160oE為東半球、20oW向西到160oE為西半球。

4.緯線是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②特點:都是圓圈(兩極為點);長度不等,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都指示東西方向;都相互平行。

5.緯度:以赤道為起點,向南為南緯度,向北為北緯度,各劃分90o。③緯度大小的分佈規律:北緯向北遞增,南緯向南遞增。④南、北半球以赤道為界線。⑤高、中、低緯度的劃分:以南、北緯30o和60o為界。

6.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越往東地方時越早;經度每隔15o,地方時相差1小時。

7.每個時區都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統一使用的時間標準,稱區時。計算:兩地相隔幾個時區,就相差幾個小時;向東加,向西減。

8.北京時間:我國採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即120oE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時間。

9.原則上以180o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向東過日界線減1天,向西過日界線加1天。實際上日期變更線有三處彎曲,原因是是避免將所經過的國家分入兩個日期範圍。

注:另外還有一條自然界線,即0時經線。

0時經線向東到180o經線為今天,0時經線向西到180o經線為昨天。10.地圖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有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表示方式。同樣的圖幅,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地範圍越小,但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地範圍越大,但內容越簡單。圖例是符號,註記是文字或數字。

1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山谷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多有河流發育,山脊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多成為兩條河流的分水嶺。

12.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

高三地理複習資料2

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週期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迴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檢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20xx-3000千米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50-55千米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運動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對流運動天氣現象複雜多變,與人類關係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東亞南亞,東南亞

氣候型別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冬季西北風(亞洲大陸)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東南風(太平洋)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暖鋒

概念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陰天、雨雪、颳風、降溫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佈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反氣旋

氣壓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上升下沉

天氣多陰雨天氣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颱風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型別的氣溫特點

l氣溫的分佈,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型別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氣候型別的降水狀況

l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迴歸線至南北緯30o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溼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幹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型別(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型別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依據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6.7.8三個月氣溫最高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最冷月均溫最冷月均溫15℃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溫帶氣候

最熱月5℃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型別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年雨型熱帶熱帶雨林氣候20xxmm

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熱帶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xxmm)

亞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熱帶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暖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乾溼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裝置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蹟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淨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高三地理複習資料3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函(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範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函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巖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型別: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高三大學聯考地理知識點複習資料2:氣候的知識點

一、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陸: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二、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佈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佈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中亞:

1、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五、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溼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於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

注: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東南信風來自於暖流;

③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迴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南極:

1、酷寒:

①緯度高,熱量小;

②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乾燥: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

②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麵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麵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高三大學聯考地理知識點複習資料3:地形的知識點

一、東亞:

1、總括:(1)東部沿海: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2)西部內陸:高原山地為主;

2、山脈:阿爾泰山(蒙古),崑崙山(中國),喜馬拉雅山(中國);

3、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國);

二、東南亞:

1、總括:(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北高南低;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三、南亞:

1、總括:(1)北:喜馬拉雅山南部;

(2)中:兩大沖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亞洲的高原);

2、山脈:西高止山(印度西部),東高止山(印度東部)

四、中亞:

1、總括:以丘陵平原為主;

2、平原:裡海沿岸平原(俄羅斯),圖蘭平原(烏茲別克);

3、丘陵:哈薩克丘陵(哈薩克);

五、西亞和北非:

1、總括:以高原為主,平原狹小

2、山脈: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大高加索山脈(西亞,為亞洲和歐洲分界線),格羅斯山(西亞,伊朗);

3、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高原,

4、平原:尼羅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總括:(1)以高原為主,東南向西北傾斜;

(2)第二大熱帶雨林分佈區;

2、山脈: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肯亞);

3、盆地:剛果盆地(世界上的盆地);

4、高原: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歐:

1、總括:(1)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

(2)以平原山地為主,南北分佈,東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佈:挪威峽灣海峽;

2、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阿爾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總括:地勢平坦,以平原高山為主,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山脈:烏拉爾山(亞洲、歐洲分界線);

3、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4、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

九、北美:

1、總括:縱列分佈,山脈與海平行;

(1)東部:高原山區;

(2)中部:平原區(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區;

2、山脈: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總括:(1)北部:以高原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為主;

(3)東部以平原、高原為主(相間分佈);

2、山脈:安第斯山脈,迪勒拉山系;

3、平原:奧裡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高原: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十一、大洋洲:

1、總括:(1)東部:山地(大分水嶺)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佔澳大利亞面積一半);

十二、南極:

1、總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2350m);

(2)90%大陸冰川;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總括:大面積凍土覆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