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與後進生的轉化

來源:才華庫 3.22W

鄭州市金水區廟李學區 劉國強

    我的專輯中還有其它國家級省市級獲獎論文及精美課件,歡迎訪問!      我的專輯中還有其它國家級省市級獲獎論文及精美課件,歡迎訪問!

我們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程序中,更應踏實地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應試教育雖然也強調後進生的轉化工作,但其轉化後進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提高升學率。素質教育更強調後進生的轉化工作,素質教育轉化後進生的目的已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升學率,更是為了對學生的一輩子負責,對社會的整體素質負責。素質教育對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高要求,可以這樣說:沒有後進生的全面進步,就沒有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我在教學工作中一向很重視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如果要問我有什麼經驗的話,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偏愛”。我們不能因為後進生學習差,紀律差就討厭他們,而要更加“偏愛”他們,真正地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偏愛”是使後進生進步的基礎和前提。

一、要給他們以真誠的關心和客觀的鼓勵。

後進生因為學習差,因而長期不被老師和同學們認可,他們得到表揚的機會很少,得到更多的是批評和訓斥。因此他們大多心理上很寂寞,和師生們的關係緊張,也不願意學習。其實後進生更需要師生的關心和尊重,渴望表揚與鼓勵。要轉化後進生,首先要解開他們的心鎖,讓他們在融洽的師生關係中得到快樂和溫暖。

因此,我在教學中很注意處理好自己同後進生之間的關係。平時在生活上多關心、照顧他們,正確巧妙地處理他們出現的問題,同他們交朋友,一塊討論問題,一起做遊戲,用愛心去溫暖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熱情地對待他們。一個威嚴的老師只會把話說到學生的耳中,讓他們被動地知道什麼是他們所不能做的;而一個慈祥的大哥哥卻可以把話說在學生的心中,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他們應努力去爭取的。

另外,我還很注意幫助後進生們處理好他們和同學的關係,讓他們體會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到集體的幫助。後進生並非毫無感情的榆木疙瘩,只要我們心中懷有一份真愛,就沒有打不開的死鎖。當來自老師和整個班集體的愛被後進生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時,也就是他們邁開進步步伐之時。

後進生也渴望認可與鼓勵,以扶持他們的自信心。我們對後進生應多表揚,多鼓勵,但同時也要注意對後進生的表揚的客觀性,不切實際的表揚不但同學們不認可,後進生自己也不願接受,這就起不到表揚應有的激勵作用,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我在教學中總是很留心地去發現每一位後進生的優點與長處,然後以巧妙的方式,讓他們自己和同學們都覺得他們確實做出了成績或有了進步,他們的確該受到表揚。這種客觀的表揚才具有真正的激勵作用。

二、創設“不公平”的競爭,在學習上偏愛他們。

對後進生的偏愛不能僅限於對他們生活的關心。對他們生活上的關心只能起到一種“催化”的作用,最根本的還是要關心他們的學習,在學習上偏愛他們。

進步過程的後進生需要有不斷的成功來激勵,以加快、加大他們進步的步伐。但由於學習基礎差,在公平的學習競爭條件下,他們很不容易在學習競爭中取得成功,這顯然對他們的繼續進步是不利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不公平競爭的方法來消除由於後進生學習基礎差而帶來的這種負面影響,保護後進生進步的積極性。

所謂“不公平”的競爭,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傾向於後進生的特殊照顧措施,具體來說就是有區別地對待,因人而宜地交給不同的學習任務,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和給予不同的學習幫助。

1、課堂討論中的“不公平”。

後進生在課堂上發言和參與討論的機會很少,部分教師為了使教學程序更加“順利”,習慣於讓所謂的好學生回答問題。這樣後進生容易錯誤地認為課堂討論只是優秀生們的事,與自己是無關的,時間長了,他們也就不願意參與討論答問,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另搞一些“地下活動”,這是造成後進生後進的直接原因之一。脫離了課堂教學活動,又怎麼會搞好學習呢?

因此教師在課堂討論中要有傾向政策,給後進生們比其他學生更多的的機會,熱情地邀請他們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使他們受到更多的鍛鍊。當他們不願或不敢參與討論時要鼓勵他們,告訴他們只要回答了,參與討論了就是好的,只有不回答、不討論才是不好的;當他們回答錯誤時不能批評,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並讚許他們敢於回答問題的勇氣,爭取下次答好;當他們圓滿地回答問題後,當然不能忘記狠狠地表揚他們一番。

2、作業時的“不公平”。

首先,在佈置作業的數量上“不公平”,使他們可以做比其他學生少一點的作業。這是因為後進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比較慢,優秀生10分鐘完成的作業他們往往要做20分鐘、3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於是就形成這次作業還沒做完,又有了新作業,趕來趕去那個也沒趕完的現象,這容易使他們馬虎地去應付作業,抄襲作業,或根本就不做作業,起不到作業應有的訓練作用。給他們少一點的作業,使他們可以與其他學生一樣按時完成,同時因為作業比別人的少又會使他們有一種一定要認真完成的壓力,從而提高他們作業的質量,讓他們慢慢養成認真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隨著他們不斷地進步,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再把他們的作業量逐步恢復到與一般學生等同的水平。

另外對作業質量的要求,後進生也可得到照顧,只要他們的作業基本能體現出他們認真的學習態度就行了。

3、課處輔導中的“不公平”。

後進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差,當前的學不好,進去的沒學會,這使他們沒能力和其他學生公平競爭的主要原因,有傾向性的“不公平”競爭只是無奈的暫時之舉,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要徹底解決後進生的落後狀況,必須讓他們得到比其他學生更多的課外輔導,要耐心細緻地幫助他們系統地複習前面學過的內容,查漏補缺。這個任務對教師來說雖然是很繁重的,但是它是徹底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我們必須持之以恆地這樣做下去。

三、改進學習評價方法。

俗話說:“分兒,分兒,學生的命根”。後進生,特別是正在進步中的後進生同樣很關心自己的“分兒”。如果我們的學習評價方法不能給努力進步中的.後進生一個滿意的“分兒”,必然會影響他們繼續努力的積極性。試想,如果一名後進生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好不容易邁開了進步的步伐,在學習上終於前所未有地付出了辛勤和努力時,他們卻在考試或測驗中又一次地“墊底兒”,這對他們的打擊該會有多大啊。我在教學中針對學生這種重分數的心理,改進了對後進生學習的評價方法,在分數上“偏心”,照顧他們,讓他們在學習成績上真正“勞有所得”。

1、模糊的“等級制評價”。

用百分制去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分數劃分過細,使後進生能明顯覺得自己同優秀生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容易使他們自暴自棄,認為優秀生是不可超越的,自己永遠也不會取得那麼優秀的成績。

因此在進行學習評價時最好是使用5分制或“優、良、中、差”四等級制評價方法,使後進生努力後會取得和中等生相同的分數,並縮小與優秀生的差距,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舞。要讓他們知道“5分”和“優秀”離他們並不遙遠,努力後他們也會得到。(作者注:雖然現在我們在教學中都是這樣做的,但因本文寫作時間較早,當時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積極意義。)

2、優惠後進生的“不完全評價”。

“不完全評價”就是根據後進生的學習現狀把學習內容分為“可完成”部分和“不可完成”部分,對後進生學習評價僅限於“可完成”部分。

“可完成”部分是指以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可以圓滿完成的部分,如認真的卷面書寫,上課時討論過的難度不大的問題,與以往疑難知識聯絡不大的新知識等;“不可完成”部分是指以後進生的現有能力水平無法獨立完成的部分,如一些難度較大或學習基礎斷層等原因造成暫時還無法完成的學習任務。對後進生的學習評價,只評價“可完成”部分,這部分內容學好了,就可以得到優秀的成績。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學過的“新”知識的不斷積累,通過不斷地自身或老師幫助下的查漏補缺,學習內容中的“可完成”部分應不斷地增加,“不可完成”部分要不斷地縮減。如果沒有這種變化,這種評價方法就會失去其督促後進生進步的意義,而純粹成為對後進生薄弱學習基礎的袒護和放縱。當“不可完成”部分縮減為零的時候,就是最終消滅後進生的時候。

3、評價指標中體現進步因素的獎勵分值。

後進生通過努力取得學習上的進步和優秀生通過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二者所要付出的辛苦和勞作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前者還要超過後者。同樣付出了辛勤的勞作,就應該得到同樣的認可,因此對後進生學習成績的評價還必須考慮進步因素。具體做法是,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如果學生進步了,除了得到應有的分數外,還可得到額外獎勵的 “進步分”。

舉例說明,一個後進生和一個優秀生都得到了實際意義上4分的學習成績,後進生是由3分進步而來的,而優秀生是由5分退步而來的,二者的學習成績雖然一樣,但是後進生肯定比優秀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那麼後進生就可得到進步獎勵的1分,從而以“4+1”分的成績超過“優秀生”。這樣的成績才能真正地體現二者學習的努力程度。

總之,通過以上三方面對學習評價方法的改進,使後進生的努力在學業成績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使他們通過努力後同樣會取得優秀的成績,這必將更大地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更好地去學習。當然,讓後進生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並不是最終目的,也不是後進生取得了傾斜政策下的高分就說明消滅了後進生,重要的是這樣的評價方法對後進生的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時刻把後進生放在心中,想著他們,惦著他們,為他們的落後而焦急,為他們的進步而欣喜,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們,把自己的一顆心全掏給他們,這就是我對後進生的“偏愛”。在這裡我要說,如果沒有教師的“偏愛”,沒有教師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幫助,是不會有後進生的進步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