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的閱讀答案與翻譯賞析

來源:才華庫 1.43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閱讀答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逢入京使》的閱讀答案與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逢入京使》的閱讀答案與翻譯賞析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

①龍鍾:溼漉漉的樣子。

1、選自《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2、唐代詩人。曾任嘉州(現在四川樂山)刺史。

3、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5、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這裡是沾溼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

6、憑:託,煩,請。

7、傳語:捎口信。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使者)相遇但無紙筆,請告訴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閱讀及答案

1、“雙袖龍鍾淚不幹”一句,詩人運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岑參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第一次遠赴西域,正值34歲,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遠離京都和家園的心情是淒涼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傷。但遠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說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擔心。這樣樸素而又複雜的人之常情,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

【答案】

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說淚下如雨溼袖難幹,藉以表達自己深切思念親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詩人託入京使捎話時內心的波瀾起伏,可見一斑。這種誇張手法的運用,強烈地表達了詩人思念親人、愛憐親人的思想感情。

(2)“龍鍾”、“傳語”是什麼意思?請選擇其中一個回答。(2分)

答:“龍鍾”形容流淚的樣子,這裡是沾溼的意思。“傳語”是捎口信的意思。

(3)本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達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4、“雙袖龍鍾淚不幹”中的“龍種”是什麼意思?在這裡有何表達效果?

答:“ 龍鍾”在這裡是沾溼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繪了詩人對親人無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淚的神態。

5、“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對故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6.想象一下,“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會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詩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這是一個多好的給家人捎書信的機會呀!可惜卻沒有預先準備好紙筆,於是,詩人急中生智,那就乾脆為我帶一個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懷。

7、 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礎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答:這首詩通過對詩人逢入京使時場景的描繪,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以及開闊樂觀的心情。

【會考預測】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2.憑君傳語報平安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理?

答:表達了詩人掛念親人而又無可寄託,擔心親人掛念自己的複雜心理

3.展開聯想與想象,描繪一下前兩句所展現的畫面。

答: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詩人又思念起家鄉和親人,不禁掩面抽泣,淚水很快就沾溼了雙袖。

4.一二句龍鍾淚不幹的濃重色彩與三四句憑君傳語報平安的輕描淡寫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不矛盾。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沒有紙筆,趕緊託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達了思家的深情。這傳語二字,寄託了詩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卻是家人最掛懷的訊息。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賞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託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溼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賞析: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

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