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閱讀答案

來源:才華庫 2.12W

瑞典文學院10月11日宣佈,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訊息一出,所有華人無不為之振奮,一掃中國文學與諾貝爾獎無緣的尷尬。與此同時,引發了中國民眾對諾貝爾文學獎的進一步深入瞭解。

諾貝爾文學獎閱讀答案

諾貝爾文學獎的審美標準是“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傑出文學作品”。雖然瑞典文學院始終以“理想主義”作為最高標準來評選作品,但是,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理想主義”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紀中葉起,歐洲資本主義進入穩定發展時期,社會矛盾雖然日益尖銳,但人們仍然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受此影響,諾貝爾文學獎最初十幾年多關注那些透過溫和的人道主義顯現出真、善、美的文學作品。光明、崇高、熱情、高雅是此時獲獎作品的共同風格。例如,1910年德國作家海澤的獲獎是因為他的作品“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光輝的、完美的藝術境界”。不難發現,此時歐洲人的文學審美觀念趨向於追求古典式的和諧之美,而人與現實的和諧是這種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當時歐洲人對人與現實關係的嚮往與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人類遭到空前的浩劫,歐洲人古典的烏托邦夢想隨著戰火灰飛煙滅。西方知識分子開始了對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來審視人與現實的關係。傳統文學觀念受到嚴重的衝擊,樂觀主義傾向開始淡出20世紀西方文學的舞臺,文學的視角轉移到從人生的悲劇性體驗中發現美與善。如果說戰前的西方文學多從美的角度來審視人與現實的關係,從而建立起對人類未來的美好幻想,那麼,此時的西方文學更多地從醜的角度來反思現實對人類心靈的扭曲與異化。這一時期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濃厚悲劇意識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學院將文學獎頒給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為他的史詩《奧林匹斯的春天》“表達了人類在強加於自身的各種慾望搏鬥時表現出的自由意志、各種理想、各種想象以及人類的痛苦、絕望等等”。

接踵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冷戰和全球核威脅,使人類的精神從悲觀走向了絕望。在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開始風靡世界。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的存在是荒誕與痛苦的,人生的意義終將化為虛無。存在主義哲學對二戰後世界文學影響深遠,文學的審美重心由對人與現實的關係的反思上升到對人的本質的反思。西方現代作家以文學為手段來探究人類存在的價值,不再努力去描繪外在於人的社會現實,而是儘可能地去表現人在被異化的社會中所體驗到的壓抑、焦慮、孤獨和虛無。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念受到西方文學界的普遍質疑,現代主義文學反傳統、反理性、反藝術的傾向開始得到主流批評界的普遍認同。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等後現代主義理論盛行,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準開始向意識形態評價方向傾斜,更多地關注文學中的階級、種族、性別、殖民、文化等問題,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審美標準。文學批評不再抽象地對人進行形而上學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對人進行現實的反思,這與後現代文學批評反對形而上學、反對普遍性,突出差別性、個別性的文學觀念相關。

1.下列對“諾貝爾文學獎”的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諾貝爾文學獎始終以“理想主義”作為最高標準來評選作品,但不同歷史階段對“理想主義”的理解有所不同。

B.諾貝爾文學獎最初多關注那些透過溫和的人道主義顯現出真、善、美的文學作品,使人們在尖銳的社會矛盾下仍然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

C.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準開始向意識形態評價方向傾斜,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審美標準。

D.從百年諾貝爾文學獎對獲獎作品的文學主題關注重心的變遷,我們可以窺見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文學批評的審美觀念的變化態勢。

2.下列解釋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自19世紀中葉起,歐洲人在反思人與現實的關係時,開始追求以人與現實的和諧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諧之美,它折射出當時歐洲人對人與現實關係的嚮往與期待。

B.傳統文學觀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受到嚴重的衝擊,於是,從人生的悲劇性體驗中發現美與善開始取代樂觀主義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西方文學更多地從醜的角度來反思現實對人類心靈的扭曲與異化。這一時期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濃厚悲劇意識的作家。

D.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冷戰和全球核威脅,使人類的精神從悲觀走向了絕望,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開始流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後現代文學批評反對形而上學、反對普遍性,突出差別性、個別性的文學觀念使文學批評更注重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對人進行現實的反思。

B.從19世紀中葉起,經兩次世界大戰,進入20世紀以來,諾貝爾文學獎的審美標準也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由原來的低層次不斷上升,最終呈現一種多元化的審美標準。

C.二戰後,西方現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繪外在於人的社會現實,而是由對人與現實的關係的反思上升到對人的本質的反思。

D.二戰後,現代主義文學儘可能表現人在被異化的社會中所體驗到的壓抑、焦慮、孤獨和虛無,反傳統、反理性、反藝術的傾向開始得到主流批評界的普遍認同。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試題分析:因果倒置,應是“社會矛盾雖然日益尖銳,但人們仍然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受此影響,諾貝爾文學獎最初十幾年多關注那些透過溫和的人道主義顯現出真、善、美的文學作品”。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段內容的篩選能力。重點考查文中代詞的作用。C項中在原文的敘述是:“此時的西方文學更多地從醜的角度來反思現實對人類心靈的扭曲與異化。這一時期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濃厚悲劇意識的作家。”而這裡的“此時”由文中可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所以選項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為理解B

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資訊的篩選判斷能力。B選項中“原來的低層次”的說法不正確,原文中沒有任何的根據。屬於無中生有的錯誤型別。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熱門標籤